记忆(献给在那里一起长大的兄弟姐妹们)

瑞雪

<h1><b><font color="#010101">小时候的伙伴大多都是新民屯和临村的,那时环境比较原生态,孩子们能在村子周围的田野尽情玩耍,人们纯洁善良思想简单,虽然条件没有现在优越,但是回想起来感到很是幸福快乐,有缘和大家在这里(新民屯为中心的三家子、八塔子、长三子、小北屯、郭冒屯、西沟、北部泥河子周围各村)度过了美好的童年和少年,收获了无忧无虑的童真和欢乐。家乡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消失也好变化也罢,儿时的记忆像一首抹不去的美妙乐章永远镌刻在我们心中。</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010101">毕业照里收藏着那时的你和我</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新民屯村是我的老家,村子很大比较中心,临村的孩子们都要从几里外到这里上初中,从初中开始结识的伙伴扩大到南北东西村,村西过铁道口不远有个3143部队那里的子弟郭艳桥、王国荣和顾江宁也是我们同学,他们吃的穿的比我们优越,老师都高看着他们,记得我和小芹还去过郭同学家,后来她随父去了北京就失联了,紧靠部队西侧的八塔子村那里有我的同学周杰、赵雪珍、王宝忠、姜利军、趙云忠…,他们上学途中经过部队的一条路,两侧的桃树春天桃花盛开,有时还折几枝带到学较也让我们分享一番,赵雪珍父亲是赶大马车的,有时放学碰上还让我们坐上段,那时的感受比现在坐奥迪还美。八塔子村和部队间有个部队露天电景场,每逢部队放映电影南北二屯的乡亲都赶着去看,就连三家子同学那么远也都来看,部队家属做前头,部队做后头都是长木櫈,老百姓借光看只能旁边围观这在当时照比偏僻农村已是很得天独厚了,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雷锋、地道战、铁道游击队、白毛女………凭着靠近部队的优势着实多看了不少电影,八塔村再往西过一条河沿着八塔山脚下大约三里地就是西沟村,那里有张德利、何宝顺、周素清、周少凡等同学们,张德利不爱学习经常闹课,是班里的一个魔头对他印象很深。西沟村大家都非常熟,每当秋季都要去那里的山上去割草勤功俭学,那时记得从西沟村出发,沿着崎岖山路要走很远才能到达有草的地方,一路上也是山青水秀,有结满果实的野杏树,有涓涓流淌的溪水,还有满山遍野的荆条花散发着特殊的香气,农家院里挂满枝头的果子也着实让我们眼馋了一番,我们满山的跑比着看谁割的多,好像那里只有两户人家,中午下山带上各自饭盒在这里吃饭以便讨水喝。我们也曾去爬过八塔山,八塔山象一条巨龙静卧在那里护佑着家乡的这片沃土,记得八塔中有一个塔边长着一棵歪脖树,爬到那就会想起曾经有人在此寻短还真有些害怕,山下是一片苹果园我们也曾在这里锄草劳动过,还趁人不备偷摘果子吃,那时还没成熟的苹果又酸又涩我们确吃的津津有味,对于小时候拿吃生地瓜和黄瓜生茄子当小食品还受限制的我们,这也许是难得的美味。</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过铁道口西南还有长山子村,长山子村人很有经济头脑比较灵活,在那个封闭时期也敢搞点资本主义小经营,育点各种秧苗到各村子去卖,该村人比较勤劳能干,从来没去过那里帮助农忙,但是同学也不少有白凤州、代长富、徐秀芹、徐风华…有的已记不清了。东边有一甸相隔的三家子村有我的同桌珊子和娟子、荣子、杨玉梅、祖智利、王桂云、高长军、蔡长林、孙国才…,孙国才外地口音大家好奇问他哪里搬来的他说天义人,原来以为天义很遥远其实就在朝阳市和赤峰之间,他们上下学穿过东大甸就到家。东大甸我也和东头的同学孟庆利、徐桂云他们去玩过,记得那里是一片沼泽湿地也有少许柳树和灌木,有条甲河子贯穿南北宽处足有几米,河水清沏流水潺潺,河边也有少许野花,蚂蚱在脚下蹦蹦跳跳,河里长满宽大的莆草还结了不少莆棒,青哇叫声时起彼复鸟儿叽叽喳喳,玩耍之余我们还拘了不少莆棒回家,现在这里儿时的记忆荡然无存,高低不平的洼地长着良莠不齐的玉米,向人们昭示着大自然的悲哀。对于东大甸我还有一种特殊的爱,虽然不知具体位置只知道没有记忆的母亲就长眠于此。我家靠村西头,每年的五一节前后铁路两旁的槐树一串串槐花挂满树枝花香四溢,奔驰的列车在眼前轰鸣而过,那时我们把客车叫漂车,也不知道是因为漂亮还是因为需要买票才能坐而得名,票车通过时我们还不时的向车窗里招手张望,虽然不知道车上坐的人是谁,但车一定是开往很远的城里,也曾激起我的幢景和梦想,儿时的趣事很多现在只剩下点点记忆,我们不论身在何方都有一个共同的故乡,虽然这里不是风景如画,确是我们心中最美丽的家园。<br>在学校北小门往北直通约一二里是小北屯和郭冒屯,那里有同学不多吳德营、王玉柱、姜磊光和同年不同班很干练漂亮的耿仕云同学,记得仕云同学当年非常阳光,回老家在三家子下车还碰见过姜磊光一次,在老家当老师,虽然比上学时胖些但我一眼便能认出。要说上学路途最远最辛苦的,还是大岭的陈敏和陈树杰同学,每天要过一道岭和一条河走十几里的路程,冬天还好,夏天两个女同学风雨不误来回穿行在田间小道,两边一人多高的庄稼地让人心生恐惧,对她们不畏艰辛的求学精神真是肃然起敬。对于过去的往事也只剩下残缺记忆,毕业后大多都失去联系,不知同学们都是否安好?</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新民屯的同学太多了,住的最近的周国芹、我的堂弟肖建平还有孙连芹、李方正、赵踢、张云平、李宝莲、齐丽华、常广铎、常桂平、赵宝华、常军、魏常在、孟庆利、徐桂云、裴秀华、郝桂芝、尹树云、常桂芬、贺荣英、李凤文、常学文、王伟成、徐桂香、杨春英、于喜清……还有很多记不住的。上初中小芹长的俊俏一笑两个大酒窝是班干部,还特有表演天赋,她和小平俩都是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的,身穿绿军装手拿红宝书英姿飒爽,演出了不少那个特殊年代特有的节目,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在这里还特别感谢小芹同学为同学们珍藏了这些珍贵的毕业照。小平家离学校近可真没少去,她爸个子不高精神有气质是大队会计,家里特殊的干净。齐丽华同学家住后街最东边,她家都是女孩她老大,人也比较开郎大度是班干部大家都很喜欢她,那时小平、宝莲、裴秀华、张云平我们好几个人在裴秀华家西胡通聚齐,一起上泥河子火车站边上的前相高中,裴家住东厢房,门正对胡通有时赶上天气不好还真没少去打扰,顺着胡通一直往西北斜穿到铁路,过了头道洋旗再往北走过一座铁路桥不远就是高中,在高中也结识了不少北部泥河子过来的同学,我的高中同桌宋晓秋个子很高人长的也漂亮,同班还有孟哲伟、李智新、于秋娟、李俊霞、吴英芳、汪树民、张维华、张权符、关素荣、魏永琴、杨润春、范树艳………,听说张维华和张权符成了一家,关素荣和杨润春成了一家,记得马仕玲穿着非常时尚人也爽快,张权符上学非常喜欢穿白色球鞋,看到过关素荣的近照基本没怎么变还是上学时的样子,于秋娟是班长孟哲伟是我们的小组长,提起同届另一个班的魏庆娟、李凤茹、吳艳、李桂芬、张秀云、范书凤、郝忠茹、王玉斌、郝桂兰、王凤杰、郝忠林也都很有印象,魏庆娟学习特别好当年很是敬佩她,张秀云穿衣服总是有棱有角非常讲究,虽然那个时期文化不被敬仰白卷先生是英雄,我们也曾经迷茫看不到方向,但是我们也没放弃学习,高中这个人生重要阶段我们基础打的很好,学到了扎实的知识。无论你是务农还是做工、经商、或者在什么岗位,一定会释放出这份知识的力量,虽然我们是农村高中,但是老师们的教学水平绝对是一流的,记得那时特愿意上牟桂良老师的数学课,张国光老师的语文课讲的也很有水准,张仕荣老师的化学课、郭绍成老师的物理课、王宝森老师的俄语课讲的都非常棒,他们原本都应该是业界精英,确因文化大革命改变命运来到农村成为我们的恩师,感谢高中那些老师们在那种境况下坚持执着高质量的培养和教育。泥河子火车站和高中学校一道之隔,午休时经常去火车站逗留,那时人们去锦州义县大多都乘火车,再加上有两个部队就在附近上下车的军人也很多,车站很是繁忙热闹,因学校周围全是庄稼地没有人家,火车站也成了我们唯一的好去处。虽然和高中同学只同窗一年有余,但是在脑海里的记忆至今确挥之不去。上高中时记得裴家大姐在承德给秀华买来尼龙沙巾,春天蒙在头上特挡风砂,大家纷纷也托大姐捎回一条,五颜六色的蒙在头上漂亮极了。从高中放学回来的路上还不忘看哪块地里野菜多回头再来挖,回想那段日子我们一起学习,一起吃饭,一起劳动,一起东奔西跑,迎着朝霞踏着夕阳,风里雨里一路嘻笑一路欢歌开心无比,往事悠悠如同昨日都成了今天难忘的珍贵记忆。故乡的这片热土有我的欢乐,有我的发小,有我的同学,有我的想念,少时的纯洁友谊今生难忘。<br></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那时学校有时也搞活动大家都很感兴趣,一是去外边瞧瞧二是家里能给带点好饭菜或是给几角钱买点好吃的,小时候想法就这么简单,记得有一次去义县看电影,为了省两角钱走了上半夜到义县,在火车站蹲了后半夜,记得当时大家走黑路时谁也不说话(心里都有害怕不想说出来),默默的互相鼓励顺着铁路一直往前走。为了给自己添件衣服我们署假去贺家屯养路段抬石子,累的汗流浃背干了一署期只挣几元钱。冬天去铁路旁打槐树籽,手冻的发紫也挣不出一条裤子钱,也曾去3143部队捡废品去供销社换回几角钱。小时候我们没有秋衣秋裤只是每逢过年才有新的棉袄棉裤空着穿,不禁水的家做棉鞋在雪地里一会就湿透,脚冻的猫咬狗啃一般,就连玉米面高粮米都得省着吃的童年我们是何等的亏困?这些只有经历过才会知道,我们这一代偿尽酸甜苦辣,也铸就了我们自力更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性格,比起上一辈我们老有所得还算是很兴运的了。</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自从知识青年下乡把城里的物质文化带到农村也让农村人有了改观,开始接触新事物,初中时就不再用家里纺的棉花线织衣服了,五颜六色的睛仑线织出的衣服十分鲜艳,女同学都有爱美之心,人人都织个小围领系在脖子上,扎头发的红毛线也变成了像皮套,买不起衬衣就弄个假领系在脖子上,记得小平和二云穿出来的家做鞋子样式俊俏精美,跟买的鞋差不多大家都很羡慕。我因没有人给做鞋,夏天黄胶鞋冬天棉雾络当时还觉得挺美的。冬天课间我们跑到老师办公室前的墙角去,挤香油一个挤一个挤的非常起劲,那时我们没有漂亮的衣着,没有丰富的课外活动但是开心快乐着,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多么想从新回到那段无忧无虑时光里啊!</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每当秋冬季节我们都有打草拾粪任务,这两项任务要完成也很辛苦,一个是日晒蚊叮虫咬,一个是严寒跟着牛群跑,当年我们特老实听话各个都极积响应不甘落后,初中时学校有东山农场经常去那里学农,基本上在农场从种到收都能把农活体验个遍,最烦人的是不定那个大队活干不过来还得帮助去农忙,特别是三家子去的最多,我们还是十四五岁的孩子就干大人的活很是吃力,但是那时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的耳边都会响起毛主席的伟大教导: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出万难去争取胜利。我们最好的时光在那个年代白白被荒废。接撞而来的失学、务农、计生、失业、下岗改变一了我们的人生轨迹,东奔西忙错位人生酸甜苦辣尽在其中,这就是我们这一代!</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我们当年的学校都已消失,只有上学必经的铁路桥还静静的在那里承受着岁月的碾压。</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还记得这庙、这舞台、这喇叭、这树吗?还有那冬天存放生炉子用柴的小库房你也一定不陌生吧?这是周国芹同学保留收藏的,是董彦文老师美术课教的图画(学校一角),她说原本画的没有这么好,是冯春和老师帮助修饰后才这样逼真完美。画作虽然轻描淡画,这里确蕴藏着我们对校园的美好记忆,也勾起我们对不能回首的校园生活更留恋。</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学生时代的校园情节历历在目,杜凤林老师妙语连珠的口头禅记忆犹新(什么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鸡蛋壳开屁股齐始卡擦、蛤蟆掉井你不懂……)当时还认为话过于尖刻,现在想来也许是对我们的另一种鞭策吧。常桂珍老师要强上劲的精神是我们永远榜样,农业张永义老师那时就告诉我们黄瓜抹九二O第二天就会长很大,当时还觉得很神奇,可现在我们吃的疏菜全都用毒药培植毒性高出九二O多少倍。郭忠林老师的一手好字,让我们也大有长进受益匪浅。记得有一次刘国忠老师的化学课讲什么内容有点记不清了,大家初次接触化学课感觉比较陌生都没怎么听懂,他不厌其烦的又重新再讲直到大家听懂为止,累的满头大汗,那时的老师没有私利尽职尽责真是难能可贵,牟桂良老师精湛的教学给我们筑牢数学功底,使我们在竞争的路上无畏前行。因为年少幼稚,也许当年让您生气,或因学习让您操心,曾经的恩师永远不忘,请接受我们迟来的致敬!</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初中时我和珊子同班同桌,我俩有个共同弱点不敢发言,不得不发时站起来吓得说不好,珊子文才好写得一手好文章,自己不敢念老师让同学带她念,没想到珊子现在一改从前大方得体有说有唱,在群里给大家带来不少快乐,我还认识高我们几届的珊子她哥,那时在新民屯我小学他初中是大队干部人漂亮学习好印象很深,初识时凭着对大哥的印象心里暗想珊子也一定很优秀,果然不出所料虽然不善于言表非常内秀,我虽然文科不好在同桌的熏陶下也受到了启发有了进步,在这里谢谢珊子也非常感谢同窗共读相依相伴的同学们。</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一代一代在这里繁衍生息,我们的根在这里,不知八塔山见证了我们几代人的历史,也许几百年几千年八塔会被风雨蚀食不再屹立,但是那时我们早已化为粪土,人类再聪明也阻挡不了生命终结,我们的生命比破石烂瓦还脆弱酷短,有的伙伴和同学已离去,我们还活着这是上帝的厚爱,我们一定要尊重生命怜惜自己,做我们想做的事,别再辛苦操劳给自己留点空闲,你办不到的事想也没有用,你能办的事也别呈强别给自己找麻烦,糊涂一点傻子一点是最好的解脱,忆当年让我们找回快乐,大家一起向幸福出发!<br><br><br></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远眺家乡儿时的炊烟依然可见,那里的乡亲们还是那么的勤劳、纯扑、善良,真心祝福家乡的亲人们生活越来越好幸福安康。</font></b></h1>

我们

同学

老师

那时

珊子

记得

高中

三家子

那里

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