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三圆律”推手探秘一李日星

太极山庄

<h3> 太极推手,亦称打手、挤手、揉手、擖手。推手是太极拳运动中以两人徒手对抗,在双方粘连旋转的阴阳虚实变化中,运用“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等技法,达到借力、发力,使对方身体失去平衡,从而伺机制胜对方的一种搏击术,也是太极拳实战搏击演练的重要程序和方法。太极推手可分为定步推手与活步推手两种。定步推手为推手双方弓步相峙,以臂相粘,一领一随,一沾一粘,互为粘连,螺旋走化。活步推手则推手双方以“进、退、顾、盼、定”步法,在相互沾连粘随的螺旋运动中,训练“掤、捋、挤、按”四正手和“采、挒、肘、靠”四隅手的基本功。推手务须沾粘互用,两臂相吸,提顶竖项,胝骨沉坠,舒胸松腹,螺旋走化,上肢劲法与下肢步法协调灵敏,周身上下,浑然一体,气机畅达,行无滞碍,纵横如意。<br></h3><div> 太极推手是演练实战搏击的一种良好的运动形式。它以实战为目的,综合太极拳十三势基本功法和传统武术“踢、打、摔、拿”四大技术,通过推手双方相生相克的沾粘相随,螺旋走化提高实战搏击能力。太极推手是通过推手双方的信息传递与反馈,实现听劲、懂劲、发力。推手双方是信息的载体。在信息输出与反馈的过程中,不断调整控制与反控制的精确度。通过信息往复传递达到了控制与反控制的目的。信息传递分三个层次,低层次是皮肤知觉传递,中层次是气场感应传递,高层次是意念传递。陈子明《陈氏拳械汇编》中的《挤手歌诀》云:“棚摅挤捺须认真,周身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攻击,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粘随就屈伸。”民间流传的另一歌诀:“掤捋挤按须认真,采挒肘靠就屈伸。进退顾盼与中定,沾粘连随虚实分。手脚相随腰腿整,引进落空妙入神。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都描述了太极推手功法和习练太极推手所达到的最高境界。</div><div> 太极推手与太极拳套路是体与用的关系,两者互相补充。习练拳架以培养基本功;习练推手以提高实战搏击技能。推手功夫源于拳架基本功夫,套路功架通过推手竞技得以检验和提高。太极推手的形式与流派众多,陈、杨、吴、武、孙各太极流派相异,各流派中的各种推手方法也不尽相同,诸如:单推手、双推手、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四正四隅推手、一进一退推手、三进两退推手、两进三退推手、大推手、散推手、烂踩花推手等等,长短有异,利弊互见。</div><div> 近年来,姜竣丰先生所创“三圆律太极推手”,从提炼、简化太极拳形式入手,以太极拳运动的三圆律与太极心法为技术核心,取吴式巧密柔化之功,聚陈式缠丝刚发之力,掺杨式圆满舒放之长,揉孙式开合活步之灵,寓武式细腻紧凑之妙,集“推手、拳架、打手”技法为一体,融“技能、意能、本能”训练为一炉,以简驭繁,体用并举,既是太极功法入门之捷径,也是太极功法深造之法门,堪为传统太极推手在现代发展进程中独辟畦径的奇葩。</div><div><br></div><div>三圆律之圆</div><div> 三圆律太极推手,把太极推手螺旋缠绕的手臂、螺旋圆转的躯干和圆活自然的步法三位一体,以螺旋式的圆步、圆体和圆手,构成弹簧般的劲力,使“掤、捋、挤、按”四正手,“采、挒、肘、靠”四隅手和“进、退、顾、盼、定”步法,浑然为圆,旋转走化,虚灵圆活,称之为“三圆律”。</div><div> 圆是宇宙之形,也是宇宙之律。在古老中国的创世神话中,盘古开天始于莽莽洪荒的混沌之圆;古希腊人认为平坦的宇宙乃浮在大圆的水中;古印度习俗把地球描绘成六只大象所驮之圆球。无论是古老中国的“天圆地方”说,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16世纪波兰哥白尼的“日心”说,还是20世纪美国加莫夫的“大爆炸”说,其宇宙之形与宇宙之律,无不是“圆”与“圆”的律动。</div> <h3> 距今8000—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后期,中华人文始祖伏羲“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伏羲制作八卦时,文字尚未产生,乃以图形来记录和表达他对宇宙的认识与思考。太极图就是那一时代的产物。尽管现在流传的太极图已经过后代不断地加工和完善,但远古时期早已存在太极图雏形,是无容置疑的。当时已形成了太极图所蕴含哲学思想,更是不争的事实。大量考古发现,在远古时代的陶器上多有阴阳两个元素相互对称的类似太极图的螺旋彩纹,如陕西西安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八卦彩陶盆、陕西临潼出土的双鱼纹四象九方陶盆,甘肃永靖县出土的螺旋敛口彩陶,郑州大河村出土的螺旋图纹盆,以及马家窑、屈家岭、良渚等文化遗址所出土的各种太极图纹彩陶,都足以印证新石器时代中后期,神州中华已有富含哲理的原生形态的太极图的流播与传承。</h3><div> 太极图是中华民族祖先以之揭示天地之形、宇宙之律的一大发明。它形象地描绘了宇宙生成奥秘及其运行规律。天地未开的混沌体至大至极,孔子为之命名为“太极”。“太极”是天地未开而含藏宇宙之机的至大至极、至微至巨的浑圆球体。太极之形为圆,太极之律亦为圆;太极之蕴为阴阳,太极之机亦为阴阳。阴阳相抱相对,交感互动,造化万物,生生不息。太极图以圆为整体,寓阴阳之辩证,含变易和合之定律。它既是中华始祖对宇宙生成的思考结晶,也是中国古老哲学和先民智慧之集大成。太极图之理,即天地自然之理。《易经•系辞传上》所谓:“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吕氏春秋》亦云:“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div><div> 太极拳之理,即太极图之理、《周易》之理。太极是圆律运行,太极拳也是圆律运动。太极拳就是由形体运动的无数大圆小圆、立圆平圆、正圆斜圆、内圆外圆所连贯结构而成的以柔寓刚的拳法。太极拳一举手,一投足,无不都是圆。离开螺旋式的圆圈运动规律,便违背了太极的原理。气以直养,劲以曲蓄,四肢百骸,不动则已,动则成圆;脚踩阴阳手划圆,上下一条线,全凭两手转,无处不是圈,无处不是拳。</div><div> 三圆律太极推手,从传统太极拳提炼其精华,开掘其精髓,在太极拳整体功法中把握“圆律”运动的关键,将螺旋缠绕的手臂、螺旋圆转的躯干和圆活自然的步法与行动路线的“三圆”熔铸一炉,阴阳虚实,千变万化,旋转为圆。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在大幅度的圆律运动中,寓含“掤、捋、挤、按”四正手,“采、挒、肘、靠”四隅手和“进、退、顾、盼、定”步法,高度发挥人体弹簧般的螺旋式内功与寸劲,把太极拳以气养生,以柔制刚的优势发挥极致,精练之极,简易之极,沾连粘随中,一招一式,皆为妙手太极。</div><div>三圆律太极推手的灵魂是“三圆”,即手圆、身圆、步圆。太极拳推手以沾连粘随,接触对手,使之实现“听劲、拿劲、发劲”之目的。手是最敏捷也是最为直接的“听劲点,拿点和发劲点”,无论是“掤、捋、挤、按”四正手,还是“采、挒、肘、靠”四隅手,抑或是“擒、拿、摔、跘,勾、踢、推、拉,托、拨、扣、按,闪、弹、击、捶”,无不是手动随化,瞬息万变,手到擒拿。太极无直手,由臂而肘而腕而指,节节放松,沉肩坠肘,松腕舒指,上悬下垂,旋转滚动,高低上下,左右内外,缠绕成圆,圆活似弧,以螺旋式的大大小小圆圈,实现“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的功法应用,此即为三圆律太极推手之“手圆”。人体躯干本来是圆柱体,虚领顶颈,含胸拔背,气沉丹田,松腰开胯,尾闾内敛,圆裆屈膝,立身中正,空胸实腹,左右旋转,上下升降,肩与胯合,肘与膝合,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在空灵圆活的立柱式旋转中曲蓄弹簧般内劲,鼓荡待发未发之功力,此即为三圆律太极推手之“身圆”。太极拳,其根在脚,其功在脚,其力也在脚。太极之行,始于足下。脚下,是太极拳之根本所在。拳谚所谓“歩不快则拳慢、步不稳则拳乱。”太极拳迈步如灵猫啸虎,两脚松平舒展,脚掌、脚面、脚趾关节,节节松开,松沉稳健,落地生根。身体重心落于单腿,两腿一前一后,一虚一实,实腿实足,虚腿虚净,虚中寓实、实中有虚,中正安舒、支撑八面,使整个身体从头顶、尾闾、实脚上下一条线,形成立柱式圆躯。前脚为实,则后脚以脚掌点地旋转;后脚为实,则以前脚跟点地旋转,立如平准、活似车轮,此即为三圆律太极推手之“步圆”。</div> <h3> 三圆律太极推手的关键在于“三圆律”,亦即手圆、身圆、步圆,三圆一律。三圆律太极推手以脚为轮,以身为轴,以手为形,三圆为一,通天透地,完整一气。以脚底与地面接触的动力点为驱动力,驱动自然圆活的步法,螺旋圆转的躯干和螺旋缠绕的手臂,使全身由脚而腿而腰,轮动轴转,上悬下沉、中节舒松,中定而动,轴轮互转,肩与胯合、肘与膝合、腕与踝合,形成螺旋式的圆转升降,弹簧般地缠绕运转,行云流水,圆活虚灵。这是三圆律太极推手提炼传统太极推手精髓,使之高度凝练简易而区别于各种太极推手功法的显著特点。</h3><div><br></div><div>三圆律太极之推手</div><div> 三圆律太极推手的推手功法:推手双方分别以相反的方向旋转,甲方以前脚为实,后脚为虚,虚脚以脚掌点地旋转,右手掤,左手挤,向对方进攻;乙方则后脚为实,前脚为虚,虚脚脚跟点地旋转,左捋右按,化解对方的进攻。相反,乙方以前脚为实,后脚为虚,虚脚以脚掌点地旋转,右手掤,左手挤,向对方进攻;那么,甲方则后脚为实,前脚为虚,虚脚脚跟点地旋转,左捋右按,化解对方的进攻。以此相反相成,互为转换,反复循环轮回,在旋转运动中,掤、捋、挤、按,采、挒、肘、靠,通过推手双方自身身体的螺旋升降、手臂的螺旋缠绕、运行路线的圆活自然有机结合的有序运转这一运动规律,将一部分来力引向体外,一部分通过脚底下的动力点送入地下,再按三个圆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行有序运转的三圆律原理返还给对方。</div><div> 三圆律太极推手,包含定步、活步四正手、立颈直腰四正手、圆转支撑四正手、上下相随四正手、八面支撑四正手、通天透地四隅手、左右逢源四隅手、松柔圆活散推手、闪展腾挪任打手、冷弹爆发实战手,空静虚灵出妙手、抱元守一合太极、一元复始返无极等训练内容。其训练程序循序渐进,分为技能、意能、本能训练三个阶段。技能训练,以推手训练“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等基本功法。初步掌握太极拳沾连粘随不丢顶,松柔圆活气下沉,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小力胜大力的技能和功法。意能训练,在熟练推手的基本技能与功法的基础上,进行由外在技能向内在意能转化的训练,通过三圆律太极推手的修炼,把人体能量从筋、骨、皮转化为精、气、神,做到意念、气机、内劲与动势、架子、外力高度融合的“内外三合”,使太极推手在意念主导下吞吐有致,发放自如,见招拆招,随机而发,“用力、用理、用意”,“推手、推脚、推身心”,任意为之。本能训练,亦即神意训练,在“内外三合”的意能训练基础上,通过“天罡八卦”太极心法的修炼,明理通圆,形神合一,化神意功法为生理本能;将太极运动所获得的真气、生物磁和生物电能量融为一炉,混元一气,细腻轻灵、无形无象、全身透空,“蝇虫不能加,一羽不能落”,达到“无形无相、以不变应万变”之太极化境。</div><div> 三圆律太极推手训练的三个阶段,亦即太极拳修炼的三种境界,形成完整的太极心法训练体系,其形式与内容体现了传统太极功法的奥秘与精髓,以简驭繁,简便易行。三圆律太极推手并不排斥太极拳套路的演练,习练过太极拳套路的太极拳手,由于有拳架为基础,学习三圆律太极推手会更容易上手。即便是从来没有习练过太极拳,对太极拳没有入门功夫的男女老幼,都可以直接习练三圆律太极推手,而且入门快,上手易,在短时期的训练中,就会明了“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基本技能的应用,体悟出虚实分明,松柔圆活,沾连粘随,静以制动,柔以克刚,阴阳互动的太极功法的奥妙。三圆律太极推手是太极功法入门的捷径。</div><div> 太极之行,始于足下。三圆律太极推手训练从最初始的太极步法和技能习练入手,又从意能和本能的心理意念训练来提升与完善,因此,它又是太极功法深造的法门。习练三圆律太极推手,按照三圆律的圆体力学原理,把浑身力量锻炼成一个周身内气充盈,向外鼓荡,具有弹力与反弹力的圆形躯体,走圆画弧,无阻隔,无滞碍,无凸凹,无缺漏。进退顾盼,非弧即圆;掤捋挤按,轻灵通圆;采挒肘靠,周旋浑圆。这是技能训练所能达到的境界。练拳明理,理通拳精,以及神明。太极功法的深造,还有赖于由“意”到“神”的心法修炼。三圆律太极心法,就在于以天罡八卦功法的修炼,明《周易》太极之理,通天地阴阳之道,合人体精气神辩证之法。太极拳重意不重形,用意不用力。天罡八卦功法是两脚外行天圆,内走地方,形成里踩河图,外踩洛书的相应的八卦方位,两脚走出阴阳鱼形,按卦位起步,每转一个方向为90度,变换一个卦位,同时,体内脏腑也形成相应的行炁路线,由意念引导,吸天地之灵气,纳入丹田,以滋润全身,意以行气,气以守神,神与意合,意与炁合,守自然之躯,养浩然之气。凝神于头顶而清思虑;蓄炁于中脘而壮筋骨;藏精于脐下而实元气。凝神纳气,形神合一。以静制动,随势而起;无形无相,变化万端;自然而然,无为而无不为。</div> <h3> 在太极山庄,我与姜竣丰先生朝夕相处,整整一月,他一直没有向我提起过他的传奇经历。直到我确定了返程时间,问起他“三圆律”理论的创立过程,他才毫无保留地向我叙述了他的传奇故事。在离开他的这半年中,我把三圆律原理用之于太极拳的习练,其沉稳轻灵,较以前判若两人;在指导学生太极拳训练中,我把三圆律太极推手与拳架套路的教练相结合,学生往往能够在很短时间内,突破虚实松沉之难关。我在践行三圆律太极心法的同时,更多地是把三圆律太极推手置于太极文化大系中加以考察,相对于当代大量流行的太极操、太极舞,三圆律太极推手可谓是纯正而又精粹传统太极;相对于传统太极拳,三圆律太极推手又无愧于众多太极拳流派中最具有时代特征与现代价值的“一花独秀”。基于此,我将把“三圆律太极推手”作为《太极文化修养》课程的重要内容,纳入大学讲坛文化素质教育的课堂进行教学,通过“三圆律太极推手”的推广,使四大国粹之一的传统太极拳在广大青年中得以传承与弘扬。<br></h3><div> 笔者并未能真正探究姜竣丰先生“三圆律太极心法”之奥秘,谓之“探秘”,只不过是将我对“三圆律”理论和“太极心法”训练体系的粗浅认知与理解,聊以成文,以飨读者。</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中华武术世界发展中心执行委员</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中国当代艺术协会副主席</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中国国学研究会研究员</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五邑大学文学院教授</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中国武术网副主编</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br></div><div> 李日星</div><div> 农历辛卯年正月初十 </div><div><br></div><div>学练电话:18501314008</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57a7ff">本文作者李日星</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李日星,男,汉族,1947年7月出生于湖南省嘉禾县广发乡忠良村。五邑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国学研究会研究员;中国武术六段,中国武术协会会员,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会员,中国武术段位制指导员、考评员;五邑大学传统太极拳学社教练,五邑大学传统太极拳俱乐部主任,著名武术家张全亮先生入门弟子,梁式八卦掌第四代传人、北派吴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 </h3><div> 1969年2月入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149师警卫连战士。在西藏习练匍匐拳,经历了擒拿格斗技能的严格训练。1973年上大学后,习练太极拳24式、42式。1996年南下江门,学习傅声远大师的杨氏太极拳28式和傅清泉老师的杨氏太极拳85式以及杨式太极十三刀;2008年,追随在中山、江门巡回讲学的赵幼斌大师学习杨氏太极拳85式、37式、28式,杨氏太极剑51式、杨氏太极十三刀,以及杨式太极杆等。</div><div> 2010年,赴山东莱州跟随姜竣丰学习三圆律推手。近六年来,参加了中华武术名家大讲堂和中国武当内家拳名家讲坛的赵幼斌班、傅声远班、张全亮班的杨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和八卦掌等系列培训,致力于中国传统武术太极拳和八卦掌的学习、研究和推广教学,在名师指导下,尤其是拜著名武术家张全亮为师以后,他沉醉于太极与八卦相融合的鸣生亮武学文化的高大殿堂,把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在一起,探索内家拳奥妙。2010年,荣获中国烟台经济开发区传统武术邀请赛G组杨氏太极拳28式第一名;2012年,荣获黑龙江绥芬河东北亚武术大赛男子F组杨氏太极剑第二名;2013年,荣获广东省第六届武术精英大赛杨氏太极拳28式和杨氏太极剑51式两枚金牌。与此同时,他先后在《中华武术》、《武当》、《搏击》,以及国内外各种武术网站发表了《三圆律太极推手探秘》、《张全亮讲论八卦掌》、《张全亮吴式太极拳八法要义》、《吴式太极拳的健身原理与实践》、《武术名家张全亮在丹江口传授鸣生亮拳法精妙绝学》等颇具影响力的武术理论文章。<br></div> <h3> 李日星退休前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文化的教学与研究,退休后以满腔的热情进行太极拳和八卦掌的教学与研究,以普及推广传统武术为己任,对于引导年轻学子珍惜传统,维护国粹,从国学中吸取精华,在传统中领略智慧产生积极影响,新闻媒体称他为“守护国粹的老人”。他开设《太极文化修养》课程,选修本课程并习练传统杨式太极拳的学生近千人;他在校内连续六年举办传统太极拳培训班,同时,还应邀在人事局、住建局等单位进行太极拳教学,长期坚持习练太极拳的太极拳爱好者200多人;拜师入门的弟子45人,分布在广州、深圳、珠海、中山各地,全部获得了中国武术段位证书,其中,广东省武术精英大赛的金牌得主10人。</h3><div> 李日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资深教授、中国国学研究专家。他的专著《中国戏曲文化史论》奠定了他中国戏曲史学家的地位;《江门五邑风俗叙录》奠定了他中国民俗学家的地位;他功底深厚的太极拳、八卦掌造诣及其理论研究成果,也体现了他作为一个文武兼备的学者所特有的武术家的气质和武术文化研究者的风范。</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