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涵与浚县背阁

道听图说

<h3> 早在一年前就有到河南看“背阁”的动意,今年终于成行,2月11日(正月十五),几位好友相约,从武汉乘高铁经鹤壁前往浚(音:xùn )县,去感受“背阁”这个2008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神奇魅力 。</h3> <h3> 每年农历正月,都是河南浚县民间社火队欢庆的日子,尤其是正月十五、十六更是热闹非凡。在浚县,作为正月庙会社火表演保留项目的“背阁”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其古老而独特的表演形式也使其成为每年庙会社火表演的压轴大戏。</h3> <h3> 背阁,是根据平衡力学的原理,在成年人的肩背上,用铁拐支架和人物道具,通过绑扎、伪装、美化造型而塑造出来一种传统艺术人物。</h3> <h3> 背阁由上、中、下三部分构成,上层表演者称为“上装”,由4岁到8岁的男女儿童扮演;下层表演者称为“下装”,在整个表演中起基座作用,由身着武生服饰、熟练掌握各种表演技巧的青壮年扮演;中间部分称为“中节”,是由捆在青壮年背上的一套铁制背架和用于固定上面儿童的支架组成。他们加在一起有4米高,按照孩子们不同的扮相,上下一起踩着锣鼓点边走边舞,玄妙、奇巧,令人惊叹。</h3> <h3> 2月12日(正月十六)清晨,天还没亮,大街上就陆陆续续出现了参加社火表演团队的身影。</h3> <h3> 而在此时,14位参加背阁表演的小朋友,先后被电话铃声唤醒,前往北街村村委会集中化妆,王子涵就是其中的一位。</h3> <h3> 子涵今年6岁,这是她第二次参加背阁表演。当子涵的父亲王宏雷带着她进入化妆间时,里面已经挤满了人,除了小演员和家长及化妆老师外,还有众多慕名而来的摄影爱好者,感觉子涵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围观。</h3> <h3> 1个多小时后,经过白色打底,红色敷脸,黑色描眉画眼等五六道程序的精描细绘,子涵终于画完了妆。</h3> <h3> 随后,她被家长带到一个露台上,开始更换行头,陪伴她的除了爸爸,还有妈妈和外公外婆。与去年一样,子涵这次扮演的仍然是“花木兰”。</h3> <h3> 背阁作为浚县正月庙会的压轴大戏,由该县北街村的村民担纲,据王宏雷介绍,北街村现有700余户2100多人,表演背阁的全是北街村4-8岁的孩子,都是村里的“颜值担当”。</h3> <h3> 王宏雷觉得,孩子能被选中做背阁,就多了一份经历,对她的成长有帮助。大多数村民则认为,能做背阁那孩子一生都有好运气,将来找媳妇、找婆家,这都是“资本”。</h3> <h3> 不过按规定,每个孩子参加表演次数不能超过3年。</h3> <h3> 上午九点,大街上已是人头攒动,子涵在众人的帮助下顺利上阁,在震耳欲聋的锣鼓声中,她所扮演的“花木兰”与“穆桂英”“杨宗保”“张生”“莺莺”一道,随着数公里的游行队伍向南山行去,在孩子们如花的笑靥中,有快乐,也有一丝虔敬。</h3> <h3> 当背阁手游走于人群之间,背上的孩子们也恍若隔世,仿佛融入角色之中。</h3> <h3> 背阁表演是个体力活,就“上装”的小孩而言,早上4-5点起床后,只能吃点牛奶等流食,到下午1-2点结束,八九个小时脚基本上不着地。对“下装”的大人来说,肩上轻的七八十斤,重者百余斤的负重,脚踩乐点走动,时快时慢,慢时走,快时跑,按规定的程式,走出转圆圈、踩八角、插四角、二龙相斗、珍珠倒卷帘等阵式。</h3> <h3> 每做完一次表演,表演者都会到紧随其后的背阁车上去休息一小会。这时,子涵的父亲与其他孩子的家长(多为父亲 ,也有叔或舅)一样,会跳上车扶着子涵,或擦擦脸或递点水,还不时鼓励孩子坚持下去。</h3> <h3> 今年的整个社火表演比往年结束要早,12点多,子涵她们已经完成了表演回到北街村。看着孩子如释重负又充满甜蜜的笑容,同样辛苦的王宏雷脸上露出了一丝苦涩的笑容。子涵有个2岁的弟弟,当问及儿子长大后是否也会表演背阁时,王宏雷毫不犹豫地说:不会,孩子太辛苦了!</h3> <h3> 王宏雷虽是这么说,但这位刚满28岁,在镇上做着水族箱生意的小伙子,言谈话语间无不流露出对背阁的喜爱和身为浚县人的自豪,的确,“背阁”这个古老的活动,已经融入浚县悠久村庄的血液里,成为他们共同的精神图腾。</h3> <h3> 除了背阁 ,正月十六这一天,民间社火队及一些艺术表演团体还会在浚县的大伾山和浮丘两山之间走高跷、耍狮子、舞龙、跑旱船、放火铳、耍杂技、唱戏曲,锣鼓震天,热闹非凡,形成一道十分亮丽的中原文化景观。</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