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垛田,这方神奇的水土,因为水垛相伴的独特地貌令人称奇,因为金黄的油菜花而名扬四海,因为优美的传说让人遐想,因为李春芳、郑板桥等众多乡贤叫人仰慕,因为迷人的自然风光和亘古绵长的历史令人陶醉……"千岛之乡"、"蔬菜之乡"、"油菜之乡"、"脱水加工之乡"、"民间艺术之乡"……一个个美誉,一顶顶桂冠,从不同的视角诠释了她的神奇、她的历史、她的辉煌。</h3><h3> 垛田,本是一个地理学概念。千年的风雨沧桑,厚重的文化积淀,瑰丽的生态环境,奇特的风情风俗,使垛田成为水乡兴化一个闪光的文化标识。众多文人墨客、专家学者在游览垛田后啧啧称赞。原新华社社长穆青曾预言:"垛田是二十一世纪的旅游胜地。"贾平凹行吟垛田,直叹"不虚此行"。江苏省政协委员、南农大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王思明给垛田以更高的评价,他认为,兴化垛田是中国有典型意义的历史地理和农业生态系统变迁的活化石,是研究当地生态环境变迁和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珍贵标本,完全具备成为全球重要农业遗产的价值和意义。2009年, "兴化垛田"被国家文物局主编的《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收录,这是苏北地区唯一入选的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2011年,"兴化垛田"又被江苏省政府公布为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兴化垛田"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9年,兴化垛田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h3> 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这一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农田生态系统正发生着令人遗憾的嬗变。我们今天见到的垛田,比三十年前矮了、小了、面积减少了;许多传统的劳作方式与场景不见了;婚丧嫁娶、过年过节的一些风俗淡化了。今天的垛田,无论是地理意义上的还是文化概念上的,都给人以面临丢失的隐隐担忧。作为垛田的子孙,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挖掘并整理好这一方优秀的文化,参与并呼吁保护好这一方古老的水土。</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省保现状</p> <h3> 垛田曾经是著名的"油菜之乡",油菜籽亩产创造了全国高产纪录。1959年6月30日,新华社曾经报道"兴化垛田张皮大队平均亩产油菜籽159.5公斤,比去年增产29%",垛田故而享有"垛田油菜,全国挂帅"的美称。1959年,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杨训仁老师题为《兴化的油菜》的画册,专门介绍了垛田凌沟的油菜籽生产。凌沟大队长王兰英曾作为"油菜姑娘"被摄入中央新闻电影纪录片,1960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并进京受奖,受到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78年,著名摄影家吕厚民拍摄的垛田油菜花照片发表后,"垛田春色"引起国内外的关注。此后,国内外游客、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纷纷前来游览观赏。李鹏、罗干、顾秀莲、费孝通、沈达人、陈焕友等人在垛田留下足迹,忆明珠、冯亦同、陆星儿、黄蓓佳、李宗海、江南春等作家、艺术家都为垛田留下了诗文或书画作品。进入九十年代后,随着蔬菜加工工业的发展,垛田的田间作物逐步向香葱等加工原料调整转移,油菜籽种植日渐减少。但是,垛田的魅力犹存,垛田地貌成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重大新发现,已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垛田镇正在着手制定规划,划定核心保护区,采取多种措施保护好垛田的自然风貌与生态环境,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旅游观光。 垛田是兴化水乡特色之一。因为兴化地面真高平均不足2米,农田易受渍涝灾害,于是在低洼地区,挖河泥垫高农田,形成小块的高地和密如蛛网的河汊。每年春季,油菜花开,蓝天、碧水、"金岛"织就了"河有万弯多碧水,田无一垛不黄花"的奇丽画面。泛舟其中,如入迷宫,浓郁花香让人迷醉,旖旎风光令人流连忘返。 垛田,这方神奇的土地,同样留下了无数前贤的足迹。郑板桥就出生在与兴化城隔河想望的下甸村,他的第一脚就踏在垛田的土地上。他的诗书画三绝,与垛田这充满灵性、隐藏怪异的土地应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垛田镇的得胜湖、旗杆荡等地名因岳飞抗金时操练水军竖立的旗杆而得名。《兴化县志》载:"飞率军……途经兴化时,曾驻师县城及城东旗杆荡等处。是垛田纵横交错的"八卦阵",铸造了岳家军的机敏、善战;旗杆荡气势恢弘的芦苇荡,赋予了岳家军精忠报国、慷慨就义的凛然正气。状元宰相李春芳是垛田的女婿,兴化上方寺原先就建在垛田的大徐垛。</h3> <h3>垛田何家垛</h3> <h3>垛田北腰村</h3> <h3>垛田长安村</h3> <h3>2010年垛田喜诞一对清华学子</h3> <h3> 在垛田的最东边,有个村子叫高家荡,高家荡人会舞高跷龙。</h3><h3> 高跷龙,是一种集高跷与龙灯舞为一体的民间舞蹈形式,多在庙会、祭祀及民间重大节日中表演。在兴化乃至苏北地区仅见于垛田高家荡。</h3><h3> 据高二村张安方老人介绍,高家荡于清朝后期创办了庙会"都天会",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现已改为正月初九、初十两天)。庙会创办初期,有舞龙灯、踩高跷等常见的文艺表演形式。为了提高表演难度,增强吸引力,其父张鹤俊等人经过借鉴、移植、揣摩、练习,终于形成"高跷龙"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于20世纪初的清朝宣统年间组建成第一支高跷龙队。这支队伍除在本庄庙会、祭祖时演出外,春节期间还常被邀进城里或其他乡村表演,在兴化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后来,张安方、张金方弟兄继承父业,与吴兆喜、王兆奎、孙凯祥等人一起,成为高家荡高跷龙的第二代传人。六十年代,随着庙会被禁,高跷龙亦停止活动。1994年,高家荡庙会恢复举办,张凤山、张祥来、张祥华、杨家明、史正标等人成为新一代高跷龙表演艺人。</h3><h3> 高跷龙的表演,即踩着高跷舞龙。表演者既要有较为过硬的踩高跷的基本功,又要掌握舞龙的技巧。</h3><h3> 高跷龙的高跷为杉木所制,高度为1米左右。高跷龙的龙与里下河地区常见的龙灯舞的龙相同,竹骨布衣,龙头、龙身、龙尾共11节。与普通龙灯舞不同是,高跷龙前没有龙球(龙灯)引路,动作的变化、套式的转换全由掌龙头者带动指挥。</h3><h3> 高跷龙的动作套式与兴化地区流行的龙灯舞基本相似。但受高跷的限制,一般只有大花、小花、纯阳背剑、九连环4套。</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垛田农民画简介</p><p class="ql-block"> “九夏芙蓉三秋菱藕,四围香菜万顷鱼虾。”坐落于兴化得胜湖畔的垛田街道是“江苏省民间艺术之乡”,美丽的田园风光、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垛田地貌,孕育了别具一格的垛田农民画。垛田农民画历史悠久,是在传统绘画、刻纸、裱扎、刺绣等民间艺术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新型艺术。历史上的垛田先后形成刻纸、灶台画、拾破画等民间艺术形式,生于斯长于斯的垛田民间艺人忠实于自己的真情实感,创新出贴近百姓生活的农民画,把世代传承的民间美术技艺巧妙地融入于农民画之中。垛田农民画作品以表现农村现代生活或田园风光为主,立意好,有深度,具有较强的艺术性、装饰性和观赏性。上世纪80年代起,垛田就活跃着一大批心灵手巧的农民画爱好者,他们在劳作之余,把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生产生活等融进农民画中,或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尽情散发着里下河水乡特有的泥土芳香。近年来,在兴化市委宣传部、市文体广旅及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大力推动下,在人才队伍建设、项目资金政策扶持、理论研究创新、市场营销开拓、活动平台搭建等五个方面发力,通过常态化服务农民画活动的开展,专门化研究农民画机构的建立,具体化做大农民画品牌目标的构建,责任化加快农民画发展措施的实施,使得垛田农民画优秀作品逐渐走上街头、扮靓城市,创作人才水平越来越高,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开发利用越来越多。一系列得力举措推动了本土书画活动的兴起与书画艺术的发展,一批骨干脱颖而出,创建“特色文化+传承”服务模式,精心打造“四室一厅一讲堂”,即拾破画工作室、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垛田农民画培训室、三八红旗手工作室、垛田农民画展示厅和垛田农民画讲堂。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常态化到学校、村开展传习活动,通过专家授课和“乡土人才”结对子等形式,举办“多彩垛田·艺课堂”,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以点带面,以面带片,扩大创作队伍。在政府的助推下,成功承办了五届全国性农民画大赛,出版了多册《垛田农民画作品集》,通过带强技艺,带领传承,给全国农民画爱好者提供了一个高水准展示交流平台,为垛田农民画创作队伍拓宽视野、提升技能,创造了良好的机遇。截至目前,拥有省级乡土人才10人,全国乡村工匠1人,拥有创作骨干30多人,业余爱好者100多人,创作作品逾千幅,200多件作品参加了泰州市级以上展览和比赛,60多件作品获省级奖项,32件作品获国家级奖项。2015年2月,“垛田农民画研究会”被泰州市文广新局命名为“特色文化团队”;2019年5月“美丽乡村·白桦相约”全国农民画展中被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吉林省文化厅和旅游厅表彰为“优秀组织单位”;2021年7月全国廉政农民画优秀作品展中被中国农民画研究会、盐城市纪委、射阳县委表彰为“优秀组织单位”;2022年2月入选江苏省“优秀群众文化团队”培育对象名单。</p> <h3> 江苏省第十二届五星工程奖获奖作品《神奇垛田》,四尺斗方锦灰堆讲述垛田故事。</h3> <h3> [转载]感受垛田 </h3><h3>原文地址:感受垛田</h3><h3>原文作者:渔味无穷</h3><h3> 兴化城东有个垛田镇,垛田镇里有无数的"垛田"。</h3><h3> 走进垛田,你会惊叹于那一片广袤而独特的土地,更诧异于造物主的神奇与诡谲:那漂浮在水面上的块块垛田,如海面上的座座岛屿,如乡场上的堆堆麦垛,如夜空中的点点星星……在我有限的经历里,好像没有见过也没有听说过别的地方有这样的地貌。这使得无数的文人雅士、普通游客、以及高官要员从四面八方来这儿游览,他们或慕名而来,细心赏阅;或走马观花,一睹为快;或饱览自然风光,洗却尘世劳碌。他们为"船在垛中走,人在花中行"的水乡田园风光而陶醉,更为保存相对完好的垛田风貌而赞不绝口。垛田确乎是一块荡漾在茫茫泽国中的明珠,是一个具有鲜明风格的独一无二的美丽水乡。</h3><h3> 游罢垛田,给人们留下印象的似乎就只有"千垛菜花"了,也难怪,赞美垛田的诗词歌赋十有八九是"千垛菜花",那垛田风光摄影作品更是清一色的"千垛菜花",忆明珠写了篇散文干趣就叫《垛田菜花黄》。其实,垛田之美岂止是垛田菜花?她不仅有四季如春的美景,还有动人的传说、丰饶的物产、特有的民俗,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h3><h3> 是的,以"千垛菜花"为标志的垛田风景无疑是优美的。在古昭阳十二景中,垛田就占了三席:两厢瓜圃、十里莲塘,还有胜湖秋月。春到垛田,那盛开着油菜花的金灿灿、黄艳艳的垛格,似一个个身披霓裳的仙女在万顷碧波中追逐、嬉戏。船行垛格中,你能感受到花的芳香、水的清澈、沟汊的幽深、蜜蜂的缠绵……漫步田埂上,紫的蚕豆花、白的豌豆花、黄的油菜花,夹杂着桃花的红、柳树的绿,倒映在如镜的水面上,像一副巧夺天工的画;还有那悠闲自在的鸟啊虫啊鱼呀虾呀,似乎也生活在画里了。体会这种感觉,该是和自己心仪的恋人,远离了喧嚣、远离了庸碌,偷半日空闲,操一叶扁舟,心无旁鹜,固守平和,方才恰到好处。好多年过去了,我常常弄不明白,根据巴金原著改编的描写抗战时期知识分子心态的电影《寒夜》,为什么会选择垛田作为外景基地,尽管那个鲜亮、明快的场景还不足5分钟。有一年,我随华东六省一市作家采风团游览垛田。在典型的垛田春光中,当我面对两个清纯的村姑、一对朴实的渔人,还有天真无邪 的孩子,水天一色的湖景时,我的心忽然一动,似乎明白了什么。至于后来中央电视台音乐桥栏目到垛田拍摄MTV《把心交给祖国》时,我就不以为奇了。如果说春的垛田是金黄的恣情,油菜花的海洋;那么夏秋冬的垛田,则是碧绿的宣言,香葱的天地。那一个个绿色的垛子,尽情宣泄着大自然的才情和慷慨,仿佛是在一个晶莹的玉盘里,随意地丢下一把玲珑剔透的翡翠,让你领悟到春色永驻这个词的绝妙演绎。</h3><h3> 风景固然很美,而关于垛田的传说更美。如同每一个旅游景点都有属于自己的神话、传说、掌故一样,垛田也不例外,尽管它还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旅游。一说是八仙过海时,何仙姑抖落的片片花瓣。一说是铁拐李偷吃蟠桃,被王母娘娘打入凡尘,罚种金瓜,那垛子就是铁拐李随口吐出的粒粒瓜籽。还有一说是大禹治水有功,深得舜的赏识,舜紧急召见,欲委以重任,大禹顾不得满身泥水,披星戴月,日夜兼程,当走到东海之滨时,只见茫茫泽国,白浪滔天。大禹惊问随从何故,随从应答,大概忘了治理。大禹心急如焚,浑身乱抓,泥巴一块块掉下来,变成横一块竖一块、大一块小一块、杂乱无章的"垛田"了。这三种传说赋予垛田这块土地荷花的清香、秀美,金瓜籽的殷实、吉祥,泥巴的厚重、质朴,使我们从中领悟到"垛田"的那份神秘、那份浪漫、那份悠远……</h3><h3> 文人的想象也是奇妙的,他们在游览垛田之后,总乐意给垛田留下点什么。书法、美术、摄影、诗歌、散文等不计其数。他们把垛田说活了,写神了,但没有半点矫情,有的只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冯亦同吟道:"千岛湖/轻扯着云帆/飞过了长江/十二版纳/撩起筒裙/沐浴在苏北水乡……"张成之撰联:"河有万弯多碧水,田无一垛不黄花。"贾平凹感叹:"难怪施耐庵能写出神神秘秘的水泊梁山,能写出浪里白条这样栩栩如生的水上人物。不虚此行,不虚此行。"忆明珠甚至这样想:我若是个孩子,一定会组织起一帮"小萝卜头",到垛田来"捉迷藏"、"打埋伏"、"开展游击战"。穆青干脆断言:垛田是二十一世纪的旅游圣地。</h3><h3> 抛开自然风光,垛田知名度最高的当推蔬菜了。"垛田油菜,全国挂帅",20世纪50年代,兴化油菜籽总产全国最高,垛田占了半壁江山;而张皮垛的油菜籽单产竟位居全国之首。60年代,农业技术员张伯康研制的一种油菜新品种"垛油2号",品质、单产堪称全国一流;油菜姑娘王兰英获全国"三八红旗手"殊荣,受到周总理的接见。垛田芋头也很有名。《宰相刘罗锅》不经意间炒红了"荔浦芋头",黄蓓佳也曾著文力荐过靖江芋头。在我看来,反正垛田芋头品质特佳。鸡汁芋头是上品,绵甜、细腻;烤芋头、焖芋头别有风味。我特喜欢毛芋头粥,把洗干净的芋头和米粥、青菜,加上生姜米子,一锅煮了,那口感实在妙得没法说。真正得垛田人只要吃一口,抑或看一看,就能知道是不是垛田芋头。你说怪不?比起垛田芋头,垛田香葱可称是后起之秀了。"垛田香葱,香飘四海"。小小的脱水香葱已经远销欧美、东南亚,为勤劳的垛田人带来无以计数的财富,也成就了垛田作为全国脱水蔬菜第一乡镇的美名。</h3><h3> 也许有人会问,你别说的那么神,油菜芋头香葱别处不也照样有嘛。是的,有是有,可垛田的蔬菜很特别,因为垛田蔬菜是长在垛子上的,垛田特有的土质、特有的以河泥为主的有机肥料、特有的通风条件、特有的品种、特有的种植方式……别的地方能与垛田相比吗?古人尚有"桔在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之说呢。除了蔬菜之外,垛田的水产品也十分了得,曾在扬州获得产值第一的佳誉,那车路河的银鱼、白鱼,旗杆荡的红理、银鲫,得胜湖的螃蟹、青虾……给人们留下的又岂止是大快朵颐的印象呢?</h3><h3> 垛田,这方神奇的土地,同样留下了无数前贤的足迹。郑板桥就出生在与兴化城隔河相望的下甸村,他的第一脚就踏在垛田的土地上。他的诗书画三绝,该不会就与垛田这充满灵性、隐藏怪异的土地有关吧?旗杆荡因岳飞抗金时操练水军竖立的旗杆而得名。《兴化县志》载:"飞率军……途经兴化时,曾驻师县城及城东旗杆荡等处。"是垛田纵横交错的"八卦阵",铸造了岳家军的机敏、善战;是旗杆荡气势恢弘的芦苇荡,赋予了岳家军精忠报国、慷慨就义的凛然正气。状元宰相李春芳是垛田的女婿,信不信由你,反正上方寺原先就建在垛田的大徐垛。施耐庵则是一定到过得胜湖的。车路河与得胜湖的入口处就叫"水浒港",是先有《水浒传》还是先有"水浒港",至今未有定论。不过,《水浒传》与得胜湖无疑是有紧密联系的,这在若干《水浒传》研究专家的论著里得到证实。垛田,好似一块空灵、飘逸的圣地,使得郑板桥、施耐庵、李春芳⋯⋯在这里不期而遇;垛田,更像一位慈爱的母亲,把得胜湖、旗杆荡、上方寺……把两厢瓜圃、十里莲塘……紧紧呵护在自己的怀里。</h3><h3> 又是一年菜花黄。文友相邀,重游垛田。景色似乎依旧,而感觉是常看常新。我们已不满足于在菜花掩映的垛丛中荡舟,而是跳出"庐山",登高望远了。当我沉醉于千垛万垛菜花、千条万条沟汊所构成的天下奇景时,突然间心竟狂跳不已,似海市蜃楼般,眼前异常清晰地出现这样的场景:在茫茫的沼泽地里,看不到一块绿地,只有芦苇、野莲、还有水鸟……忽然有一天,水退了,不知从何处涌来一群人。他们在干涸的河床上垒起一个个土堆,并在上面种上蔬菜、蓝靛。他们满怀希望地等待收获,而这时梅雨季节来了,土地被淹没了。人们无奈地看着自己的劳动被摧毁。后来水渐渐退了,人们将依稀可辨的土堆再垒高培大,淹了再来,就这样年复一年,土堆越来越高,越来越大,越来越多,洪水再来的时候,它们就像一个个小岛,又像一瓣瓣荷花漂浮在水上。那上面的庄稼长得那么喜人,人们茫然的脸上露出了欣喜……我的心头不禁一亮:这不正是我苦苦找寻的关于垛田的真正来历吗?</h3> <h3>http://www.360doc.cn/mip/277012212.html</h3> <h3> 图片提供:王虹军、杨训仁、杨天民、许才清、班映、顾晓中、董维安、邹道海、吴萍。</h3> <h3> 为农民画家们提供创作素材,向伟大的摄影师们致敬![玫瑰][玫瑰][玫瑰]</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核心保护区</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少岳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