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年前单位的同事去漓水人家搞了一次活动,发了一些图片,对她有了一些了解 ,就订下一个小目标,趁春暖花开时去领略她的风情。意想不到的是,机会来得那么快,高中同学正月十六小聚,正好选在漓水人家。按通知要求,十点钟集合,我提前十分钟就到了,停好车环顾一下周围,感觉那个地方非常萧条,看不到什么风景,也懒得照相,百无聊赖地沿着指示牌往前走……</h3><h3><br></h3><h3>走着走着,渐渐地就有了感觉,脚下的路是用河里的马卵石铺成的 ,好像走在童年的巷子里。小时候村里的路都是用马卵石铺成的,只不过我们那里叫做马卵古,这种路叫花开路,可以麻直走到莲花赶闹子。最难以忘记的是,夏天的晚上,穿着板鞋走在花开路上,那清脆的声音,犹如山村特有的小夜曲。 </h3> <h3>河边的桃花未开,柳絮未飞,但清清河水让人对春天充满了期待……</h3> <h3>桂北的老房子,沐浴在暖阳里,红红的对联写着春节的喜气……</h3> <h3>凉亭,桂北特有的建筑,回老家路过平乐沙子还可以看到一座保存完好的凉亭。凉亭通常建在古商道上,供给路人停歇,有时还有人摆个小摊,卖点凉茶什么的。老家赶莲花闹子的路上也有一处叫凉亭的地方 ,可惜我们从来没有看到凉亭,听说早就被烧毁了,但有几颗大松树长得特别茂盛,可以为来往的客商遮阴挡雨,小时候赶闹子或者到莲花读书回来,总爱在那里停歇一下,吹吹凉风,听听松涛,谈谈聊天</h3> <h3>走进凉亭,迎面而来的是春天的使者……油菜花,这也是美女们的最爱,阳光下的油菜花灿烂而妩媚……</h3> <h3>油菜花旁点缀一些石刻作品,仿佛油菜花也变得高大上起来,有了生命和灵性</h3> <h3>几栋房子排列在一起,就成了桂北人家一条街,这可是桂北最普通的街景,刻录着无数游子成长的故事</h3> <h3>一座铁桥连着东西两岸,把人们的好奇心连接了起来,牵引这着现代人走进久远的桂北人家,走进魂牵梦萦的桂北老家</h3> <h3>仿古的街道,让人们穿越时空,回到了久远的季节。房子里现在放着从农村收集来的各种各样的老家具,这些都藏在童年的回忆里</h3> <h3>桂北人家的门楼,写满了喜庆。让我想起了老家的门楼,至今保存完好,春节回家得知九叔牵头修缮,非常高兴,小时候那是大人们乘凉讲古的地方,坐在门楼的青石门槛上,可以看月圆月缺,数星星点点,看牛群晚归</h3> <h3>普普通通的建筑, 但匠心独运 ,每一处结构都显示农村工匠的聪明与智慧</h3> <h3>这是旧时的洞房,婚床雕梁画栋,极富豪华,想必不是普通人家。农村娶媳妇,往往要太阳下山才进门,一方面是防备长得不体面的新娘子被人指指点点 ,一方面是因为农村的新娘子的与生俱来的娇羞,新娘子趁夜色朦胧款款步入洞房,红红的头巾遮盖着头和脸,在豆油灯或煤油灯微弱的灯光映照下,呈现特有的朦胧美、阴柔美、羞涩美……</h3> <h3>收集来的花窗,太师椅,石鼓,技艺精湛</h3> <h3>难得一见的太师椅,仿佛看到穿着长衫马褂、拿着长烟杆的长辈的威严……</h3> <h3>衣柜和一些用具,这些多是随嫁品</h3> <h3>精美的花窗,喜欢春暖花开的季节,一缕阳光透过花窗洒进寒冷的陋室,给人们带来春天的气息</h3> <h3>农家用具,每一件都是工艺品,每一件工艺品背后都有一个或浪漫或悲戚的爱情故事</h3> <h3>衣柜和一些陪嫁的衣long(笼箱),旧时的姑娘出嫁,娘家人为了显示家庭的富有,或者姑娘的金贵,都爱为姑娘置办几套甚至十几套衣服,以至于一些姑娘一辈子都穿不完。当接亲的人们抬着一箱箱随嫁品自然会得到无数的好评或羡慕</h3> <h3>做工精细的太师椅,摆在庄严的堂屋里,让家族中有名望的长辈坐,孩童可以坐,但不能当作长辈的面翘着二郎腿,否则会招来长辈的长烟斗</h3> <h3>门前的石水缸,是用来防火的,因桂北民居多用木头做成,一旦失火,就会殃及无辜</h3> <h3>古色古香的太师椅,这家人,非富即贵,从这油漆就可以看出做工与用料,普通人家是无法享受这等豪华的</h3> <h3>这个堂屋好豪华,在当时是土豪享受,在当代也只有土豪才能享受</h3> <h3>做工考究的太师椅,图案精美,造型美观</h3> <h3>这是农家必备的农具……风谷车,打回来的谷子在晒坪晒干后,就用风谷车将杂草灰尘吹掉,就可以将谷子储藏起来了。小时候跟大人学做农活 ,往往是从摇风车开始的</h3> <h3>这些石座是用来做柱脚的,桂北人家的房子多用木头建造,下雨天非常潮湿,为了让木柱子经久耐用,垫一个离地面稍高的石柱子 ,木头就不会轻易受潮了,延长了房子的使用寿命</h3> <h3>这是特有的的石头画,充满了童趣和想象,仿佛让人走进童话世界,吸引了不少孩童在这里留影</h3> <h3>看到这座房子感觉回到了老家,恭城县莲花镇九甲一代,都时兴建这种红砖屋,即使贫苦人家,也可以通过几年的积累,建这种可以说超豪华的房子,我们那个村,自古以来都是这种房子。偶尔看到一两间冲泥墙屋,那就是十足的困难户了。80年去南宁求学时,一路上都看不到像我家那种红砖屋,心里挺骄傲的。斗转星移,人们的生活渐渐好了起来,一座座水泥楼房代替了红砖屋,偶尔产生失落感。真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那种没有文化品味的水泥屋住久了,人们又怀念起充满文化韵味的桂北民居来,近几年人们爱往莲花矮寨村参观游览,那里的房子就和这座红砖房子一模一样,写满了乡愁,写满了文化</h3> <h3>桂北民居特有的防火墙,给这座房子添了好几分庄重和伟岸</h3> <h3>用木料做的房子,本身就是工艺品,可以不用一颗铁钉</h3> <h3>走过铁桥 ,就可以看到一座黄龙庙,是人们祈求风调雨顺的地方</h3> <h3>走过铁桥再回看铁桥,看见铁桥边高高的得月楼,你就感觉到了漓水人家的韵味</h3> <h3>打铁铺?过去有一劁二补三打铁的说法,这三种活计是比较赚钱的,久违了,在老家已经失传了。有一种说法,湖南人什么活都敢干,过去打铁的多半就是湖南人,但他们人很实在,善于与当地人相处,因此生意也比较好</h3> <h3>哇!油榨!这是石碾,用来碾花生、茶子的,碾碎后才好蒸煮。老家的油榨石碾,比这个大得多,人推不动,必须用大水牯来拉,得有一个人跟着,生产队时代,还得给牛记工分,毕竟是苦累活。小时到了秋天榨季,我们总爱往油榨跑,帮烧烧火,做些轻巧活,不时还会得到长辈们的赏赐,偶尔也会偷几颗花生吃,那味道香喷喷的,余味无穷</h3> <h3>这是榨油锤,别小看它,不是一般人都能干的活。老家的榨油锤比这大得多,长得多,重得多,有的榨油工可以一个人将榨油锤拉到最远的距离,将锤头倒立起来,眼睛背对尖子,用力打过去,而且打得准,此种人通常都是大师傅,一般的都是两三人一起操作</h3> <h3>制作小锅米酒的工具,过去的农村没有听说酒是兑成的,而是用天锅熬成的。如果熬两道,就是通常说的双料酒了。由于近年假酒流行,许多农村又回归自己熬酒。我有一个伯爷就是熬酒师傅,即使在割资本主义尾巴时代也偷偷熬酒卖。干农活非常辛苦,而酒可以帮助你尽快回复体力。因为我不喜欢喝酒,对伯爷的酒不感兴趣,让我回味至今的是那锅天锅水。熬酒时,天锅的热水不时要换掉,有时他就叫我去他那里舀水洗澡,可以洗得很舒服。因为那时家里条件差,烧洗澡水通常用柴火或者草结,水得节约用,每一个人就大半桶水吧,伯爷熬酒时就可以尽情洗个澡,要多舒服就多舒服</h3> <h3>熬好的酒,非常纯,号称土茅台,甚至比土茅台更好喝,因为你不用担心喝到假酒。看到这个酒坊,想起酒坊对联:熬酒每坛好做醋坛坛酸,养猪大如象老鼠个个瘟。有好事者添了一个句读,就成了这样的对联:熬酒每坛好做醋,坛坛酸;养猪大如象老鼠,个个瘟。引来路人围观。</h3> <h3>腐竹制作工艺,纯净手工,特有的桂林味</h3> <h3>瑶家的火塘,一家人你挨着我我挨着你,依偎在火塘边,红红的火炭,重重的火烟,浓浓的亲情,日子就这样平淡的过,而乡愁则越集越多、越集越浓。现在的人很少有这种依偎的感觉,自然少了乡愁的情,少了家园的恋!</h3> <h3>传统豆腐制作,用的是石膏做的,特别细嫩,且保留着黄豆的香味,过年回家吃的豆腐就是这样做的</h3> <h3>石碾,厚重而结实,碾出一道道年轮,碾出一个个不同凡响的岁月</h3> <h3>这是腌酸的地方!我们那个地方旧时各家各户都有酸坛,一年四季有酸吃!到了夏天吃粥时爱吃酸!所以有一句俗话:冷粥送酸,莫讲给人家听。而最好吃的酸莫过于刀豆酸了!恭城栗木那一代还有油茶泡粥的习惯,但一定少不了酸!</h3> <h3>石磨,用来磨豆腐浆、米浆的,我们经常吃到的年糕、水浸粑都是这样磨出来的,用石磨磨浆,既享受不一样的过程又享受不一样的结果</h3> <h3>这是烘烤茶子,烤干后才便于碾碎,但我们最爱的则是烘花生,因为不时可以品尝品尝</h3> <h3>这是茶子楛,通常用来做肥料了,但有不少农村姑娘用来洗头,头发特别亮、特别黑</h3> <h3>这是榨油师傅处理榨尖,将这种尖子一个一个打进去,将油榨出来,这种手工榨出来的茶油市场上已经卖到八九十块钱一斤,绿色食品啊</h3> <h3>典型的农家灶屋</h3> <h3>制陶工艺</h3> <h3>烧陶器的窑</h3> <h3>这是水碓,用水来做动力,减轻劳动强度</h3> <h3>这是舂米的碓,小时候经常帮大人踩碓,这可是技巧活,经常要踩上大半天</h3> <h3>农家的仓库</h3> <h3>水车,这种水车真正体现了农民的聪明才智,通过水能的驱动,将水车带动,水车上的竹筒又将水从低处带到高处,倒进水渠里,进而灌溉农田,如今成了农村的一道风景</h3> <h3>石碓,这可是用来打糍粑的,在我们那,糍粑也叫摁粑,在制作过程中,通常要两个人合力用力来摁,所以在一些地方相亲时,为了试试姑娘是否愿意,男方家就安排打摁吧,如果姑娘愿意和男方一起打摁粑,就表示同意嫁到男方来</h3> <h3>晒红薯片</h3> <h3>这是做糍粑用的木锤</h3> <h3>醇香的米酒一滴一滴地流到酒钢里,流进酒鬼们的梦里</h3> <h3>刚刚磨好的豆浆</h3> <h3>这是做桂布的麻线,当年六塘的桂布远近闻名,还作为贡品进供皇上。听说武汉归元寺的罗汉就是用桂布一圈布一层油漆做成的,经历数十载而不腐</h3> <h3>一串玉米一串丰收 ,一串自足</h3> <h3>漓水人家浓缩了桂北人家的过去,给现代人提供了一个穿越时空的场所,让人们体会到了什么是乡愁,让人们看到了桂北人家的勤奋,也让人们看到了桂北人家对美好日子的追求,每一个人亲历其中都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收获,而且一年四季各不相同!</h3><h3>恋恋不舍的走出体验区,但走不出童年的回忆,这座桥能否联系起我的现在和过去呢?我愿从这座桥走回去,走进天真无邪的童年,走进浓浓的乡愁之中……</h3> <h3>走过凉亭,走出漓水人家,人生之路上,我们也需要有一座座凉亭,供人们在事业拼搏中,停一停脚步,看看身边的风景,回看走过的路,思考未来的人生……</h3> <h3>未来的日子就如同这春天油菜花,荡漾在和熙的春风里,芬芬而鲜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