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明清兵部尚书李际期,崇祯十三年(1640年)庚辰科进士。后仕清,任户部主事。历升浙江提学道、浙江按察司佥事、浙江分巡金衢道等职。顺治十一年(1654年)升刑部右侍郎,改左侍郎,次年升工部尚书,转兵部。</h3> <h3>李际期,先世山西长子人,九世祖德以寇徙孟津。李际期出生于旧孟津县城东十里的李家庄村。天质聪慧,明崇祯庚午年(1630年)中举,崇祯十三年(1640年)庚辰科进士。李氏家族家训古朴,后人如今分布在周边,另在吉利坡底、洛峪、仇庄、曹坡等地!</h3> <h3>旧孟津县城东十里的双槐村、李家庄。村里有两棵唐植古槐并荫连袂,千年不枯,枝繁叶茂,历代称其为“神槐”。许是沾染了灵异之气,李际期于崇祯年间考中了庚辰科进士,后官拜兵部尙书,两浙督学,左侍郎,与其时的王铎一起,被称为“孟半朝”。</h3> <h3>崇祯十四年(1641年),闯王李自成进入河南后,迅速占领了河洛地区,为躲避战乱,沿河的居民都想渡到黄河北岸,但是当时的守河官员却命令断航,阻止百姓北渡。得知此事后,正在孟津家中的李际期立即与守河官员协商,承诺承担一切后果,并以自己全家百余口人为人质,请守河官放百姓过河,守河官这才允许开航。之后,百姓连续渡河三昼夜,暂时躲避了战祸。民皆泣拜曰:"李公生我"。事后三县百姓在李氏祠堂立"救活万人碑"一通。李际期死后,乡亲们便将其牌位供入了乡贤祠。</h3> <h3>孟津县会盟镇老城村东南方的田地中,有一处占地9100平方米的长方形墓园,这是清朝顺治年间历任工部尚书、殿试读卷官、兵部尚书李际期的葬身之所。李际期墓于2006年6月被省政府公布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h3> <h3>墓冢前,写着“大清太子少保工兵尚书僖平李公之墓”的墓碑!</h3> <h3>李际期墓园由北部的墓冢及其附属石刻和南部的神道石像生组成。</h3> <h3>李际期墓园由北部的墓冢及其附属石刻和南部的神道石像生组成。</h3> <h3>李际期死后,顺治皇帝给予的厚葬待遇,并让他魂归故里,遣官祭祀;文革的风暴横扫四旧,而李际期墓安然绕过漩涡,得以奇迹保全墓地。民心是杆秤,应该说,李际期得到百姓爱戴,是积善积德的必然结果。</h3> <h3>2017年2月9日,历经李氏家族后人寻找三百六十多年,李际期兵部尚书的碑帽在李家庄村北的田地下寻找到!</h3> <h3>历经沧桑磨难,碑帽在李家庄村北的田地下寻找到,碑帽保存完好!</h3> <h3>墓碑历经沧桑,但经过清洗,衔环、帷幕、海水云龙等浮雕图案仍然依稀可见。实乃李氏家族前世光芒,后世永耀!</h3> <h3>36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只能通过墓碑了解这位清朝重臣的故事。如今李兵部碑帽经过李氏家族后人请回李氏宗祠,这是昭示后人不忘先祖,铭记祖训!</h3><div><br></div> <h3>从墓碑来看,是保存最为完好的一组清初石刻,这些石刻造形敦厚,雕刻洗练,神形兼备,是研究我国石刻艺术发展变化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h3> <h3>如今,每年的正月初十,李氏家族都会互相联系各村的李氏后人,互相走访互拜宗祠,一直延续着李氏家族的古风家训,并且不断紧跟着时代步伐!</h3> <h3>2017年2月8日来自坡底、洛峪、仇庄、曹坡、李家庄的李氏家族的族人齐聚李家庄李氏宗祠进行祭祖拜年会!</h3> <h3>追本溯源,寻根问祖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姓如何产生,根在何处,始祖何人,名人有何,家训流传,互相走访,互拜宗祠,这成了李氏家族后人的美丽乡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