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上) ——致酒神

丽莎

<h3> 又是一年元宵节,每逢佳节倍思亲。岁月如一首悲喜交织的歌曲,弹指间二十年转瞬即逝,在我心里您从未稍离,今天借此文感怀当年欢乐开心的日子。</h3> <h1> 我不好杯中之物,白酒给我的印象仅仅是辛辣难咽,若不得已非要喝之,我的原则是谁敬酒、谁干杯,我随意。现在只偶尔浅尝红酒,但是酒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身边还是有不少人喜好之。中国历代和酒有关的名人也常因好酒自取或被人赋予了与酒有关的雅号,如&quot;酒圣&quot;&quot;酒仙&quot;&quot;酒狂&quot;&quot;酒雄&quot;&quot;酒鬼&quot;&quot;醉龙&quot;&quot;醉翁&quot;&quot;醉尸&quot;&quot;甜中客&quot;等等,我给爱酒之人取雅号&quot;酒神&quot;,因为不管是学神,还是男神,都令我仰慕,所以,我的&quot;酒神&quot;不是贪念杯中之物、醉死梦生的酒徒,而是能给大家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传播正能量的真正的爱酒者、懂酒者。</h1> <h1> 中国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是酒文化王国,在中国自古就有无酒不成席之说,因此,不管是从古到今的文学艺术作品,还是那快意恩仇的洋洋江湖,酒无处不在。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密不可分的缘分。而处江湖之远,纵使宠辱皆忘,进亦忧,退亦忧,仍旧可以把酒临风,恣意潇洒。</h1> <h1> 现今文人,多好吸烟;古代墨客,大多爱酒好酒,甚至嗜酒如命,饮酒与吟诗作画几乎就是他们全部的生活内容。酒本身也就是诗歌大量描写的对象。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有三十篇,即占十分之一的篇章提到酒。古人对酒的珍爱,在千古绝唱之中可见一斑,&quot;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quot;是英雄豪迈的气概;&quot;千里莺啼绿映红,小村山郭酒旗风&quot;是怡人乡景的写意;&quot;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quot;是泪撒满襟的友情;&quot;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quot;是远离喧嚣、超凡脱俗的闲适;&quot;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quot;是千里寄相思的孤独和寂寞。</h1> <h1> 古代还有许许多多文人借酒醉而从中寻找灵感,写出了许多行云流水般的千古名篇佳作。&quot;书圣&quot;王羲之喝醉时挥毫而作《兰亭序》,&quot;遒媚劲健,绝代所无&quot;,而至酒醒时&quot;更书数十本,终不能及之&quot;。为&quot;天下第一行书&quot;的《兰亭序》共计三百二十七个字,逸笔天成,而且变化结构、转换笔法,匠心独运而又毫无安排造作的痕迹。文中二十个&quot;之&quot;字、七个&quot;不&quot;字、五个&quot;怀&quot;字、三个&quot;盛&quot;字之多样造型,无一雷同。别看草稿上的文字间距不齐,甚至还时不时的出现错字涂抹的印迹,但中锋、侧锋的交替使用,藏露结合,运笔过程跌宕起伏,开合较大,线形多变,这也许就是酒与书法家相遇后产生无限魅力的结果吧!</h1> <h1> 张旭的草书和怀素并称"颠张醉素",草圣张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于是有其"挥毫落纸如云烟"的《古诗四帖》。当别人问他为什么能把书法练到这个境界的时候,张旭答:"用心",并且用行动回答了他们,那就是"喝酒"。 张旭的酒鬼级别只到了颠的地步,而怀素已经到了一日九醉的地步,狂草书法家怀素酒醉泼墨,方留其神鬼皆惊的《自叙帖》。怀素早期的正经的职业其实是寺庙里的一个和尚。可是这个和尚从来不坐禅,一辈子都在吃肉、醉酒、云游、写草书,就连睡觉,那也是因为喝醉酒才睡的。怀素"每酒酣兴发,遇寺壁、里墙、衣裳、器皿,靡不书之",如果有人想请他写字,就必须先请他喝上两盅,只要喝出感觉,灵感立马来了,整篇书法就能一气呵成。</h1> <h1> 所以,酒是灵感的诱发剂,最具代表人物:自称&quot;酒中仙&quot;的李白。<br /> 古人认为,酒能使人的大脑兴奋,使人的情绪和思维进入高度活跃的状态。对于文人来说,酒后能产生异常的创作冲动和丰富的联想,使灵感如泉奔涌,一发而不可收,这是许多文人的共同体验。李白一生写有大量的诗文,传今的有1050首,其中写到饮酒的就有107首。李白嗜酒如命是无与伦比的。杜甫就曾经说他&quot;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quot;。他自己也宣称&quot;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quot;。描写杨贵妃的三首著名诗篇《清平调》,就是他醉后写就。饮酒几乎就是他生命的第一需要,诗中也能闻到浓浓的酒味。诸如&quot;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quot;&quot;大笑同一醉,取乐平生年&quot;&quot;高谈满四座,一日倾千觞&quot;&quot;人生得意须尽欢,千金散尽还复来&quot;&quot;开颜酌美酒,乐极忽成醉&quot;&quot;痛饮狂歌空度日&quot;等等,因此,无论他隐居、求仕其间,还是得意、流落之时,也不管何时何地,人多人少,有钱没钱,他都要想办法喝酒。李白喝起酒来谁都不放在眼里,敢让高力士给他脱靴,暮年时甚至将自己心爱的宝剑换了酒喝。他不但喜欢饮酒,而且几乎每饮必醉。以至后来&quot;着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quot;,真是&quot;生于酒而死于酒&quot;。</h1> <h1> 古代的文人,有生性豪放,不拘小节者;有恃才傲物,洁身自好者;更有仕途坎坷,怀才不遇者。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面对宦海沉浮、渺茫人生,既不愿折腰事权贵,阿谀逢迎,以求升迁,又无力改变不平的社会现实,于是,便借酒消愁,花钱买醉,以求解脱。&quot;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quot;是郁郁不得志的柳三变的真实写照。本想继承祖父之志向,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辛弃疾,不料被罢官,唯有寄情山水,却无法忘怀心中之志,&quot;醉里匆匆,白发苍颜吾老矣&quot;&quot;常年耽酒更吟诗&quot;&quot;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quot;,最后只能&quot;问何可以平哀乐,唯是酒,万金药&quot;。</h1> <h1> 又譬如身不由己地卷入以藏王桑杰嘉措与和硕特蒙古部落拉藏汗为代表的权力争斗旋涡中的仓央嘉措,围绕他的政治角逐,更使得仓央嘉措急于寻找一种&quot;生命的真在&quot;。他自以为找到了一种解脱方式。白天,仓央嘉措以密法佛徒出现,夜晚则化名荡桑汪波游荡于酒肆、民家及拉萨街头,以至于竟在布达拉宫内:&quot;身著翩翩绸缎,手戴闪闪金戒,头蓄飘飘长发,且歌且舞且饮。&quot;仓央嘉措一生只为情所惑,视权力地位如粪土,宁肯放弃达赖尊位,绝不向皇帝王公退让,为的就是唱出他心里最真最纯的情歌:<br /></h1> <h1> 那一刻,我升起风马不为乞福,只为守候你的到来;<br />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br /> 那一日,垒起玛尼堆不为修德,只为投下心湖的石子;<br /> 那一夜,我听了一宿梵唱不为参悟,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br />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br /> 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br />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br /> 那一瞬,我飞升成仙,不为长生,只为佑你平安喜乐。</h1> <h1> &quot;借酒消愁愁更愁&quot;,故,酒还是浇愁的麻醉剂。代表人物:金庸先生《笑傲江湖》里的男主角令狐冲(令狐冲虽是虚拟的小说人物,但人物形象塑造得相当生动,非常具有代表性,是我对读金庸小说后留下映象最深刻的人物之一,另外两位是乔峰和杨过)。<br />&nbsp;<br /> &quot;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quot;&quot;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quot;中国武侠江湖天地有两大必不可少的东西,一是出神入化的武功,二是酒,且酒文化也成了中国武侠文化中的极其重要的一部分。</h1> <h1> 在武侠小说里,酒是豪侠之气,是无酒不兄弟、无酒不武侠的情怀,同样它是狂欢,也是寂寞,是喜极而泣,也是催泪断肠。在没有遇到任盈盈之前,酒是令狐冲最好的知己。对朋友的劝酒,令狐冲基本上是来者不拒;而他自己对别人劝酒时,却严格遵循&quot;我干杯,你随意&quot;的原则。令狐冲是个真正的自由洒脱之人,虽然心中因为感情而备受折磨,但是喝了酒就可以醉解千愁,他不在乎权力,不会耍心机玩阴谋,正是这样的真性情才让他更加让人着迷。在饮酒上豪爽而又不强人所难的,别人往往愿意把他当成真朋友。这一性格率真之人却经历失恋、逐出师门、亲朋惨死、江湖风波和人生险恶,便以酒解忧,带着情绪喝酒,每喝就醉。</h1> <h1> 令狐冲这份贪杯的潇洒也为后面他遭人陷害,深涉险恶江湖埋下了伏笔。和任盈盈的相遇,让涉世渐深的令狐冲对所饮之酒也逐渐有了变化,从最开始的只是贪杯渐渐变得越来越懂酒,所喝之酒也越来越精致,越来越讲究,越来越有度。令狐冲初懂好酒,是听了田伯光的一番见解。绿竹翁和令狐冲相见后,在任盈盈的授意之下,绿竹翁让令狐冲逐渐明白了什么叫作&quot;品酒之道&quot;。&quot;如此一连二十余日,令狐冲一早便到小巷竹舍中来学琴,直至傍晚始归,中饭也在绿竹翁处吃,虽是青菜豆腐,却比王家的大鱼大肉吃得更有滋味,更妙在每餐都有好酒。绿竹翁酒量虽不甚高,备的酒却是上佳精品。他于酒道所知极多,于天下美酒不但深明来历,而且年份产地,一尝即辨。令狐冲听来闻所未闻,深觉酒中学问,比之剑道琴理,似乎也不遑多让&quot;。加上后来遇到那个身上随时带着十余个酒具的酒仙——祖千秋,真正让令狐冲从一个贪杯少年变成了品酒行家。</h1> <h1> 有人说,饮酒有三个境界。第一个境界:别人醉,自己也醉;第二个境界:别人不醉,自己醉;第三个境界,也是最高境界:别人不醉,自己不醉。这三个境界里,只有第三个境界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既爱护自己的身体健康,又珍惜和珍重朋友的人格和权力,是真正意义上的&quot;和对的人,喝对的酒&quot;。</h1> <h1> 爱酒之人不妨借鉴一下古人饮酒养生的经验:一是常饮质量好的酒。酒以陈为上,愈陈愈妙。古人认为质量较高,有利于延年益寿的酒主要有黄酒、葡萄酒、桂花酒、菊花酒、椒酒等。此外,椒柏酒、菖蒲酒、枸杞子酒、莲花酒、人参酒、茯苓酒等等滋补酒,也均是养生益寿的好酒;二是饮酒适量。"节制饮酒"向来是古人极为重视的养生之道,小酌怡情,豪饮则是不折不扣的慢性杀手,饮酒的目的在于"借物以为养",而不能"身为物所役";三是饮法得当。饮酒是一种境界颇高的艺术享受,有许多学问。特别是古代,人们不仅注重酒的质量和强调节制饮酒,而且还十分讲究饮酒的环境和方法。比如春饮宜庭、夏饮宜郊、秋饮宜舟、冬饮宜室、夜饮宜月等等。简而言之:饮时心境要好,温酒而喝,饮必小咽,空腹勿饮,勿混饮,勿强饮,酒后少饮茶。</h1> <h1> 如若再讲究一些,那就像祖千秋所说:饮酒须得讲究酒具。喝汾酒当用玉杯,唐人有诗云:&quot;玉碗盛来琥珀光。&quot;可见玉碗玉杯,能增酒色;关外白酒,酒味是极好的,只可惜少了一股芳冽之气,最好是用犀角杯盛之而饮,那就醇美无比;古人诗云:&quot;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quot;葡萄美酒作艳红之色,须眉男儿饮之,未免豪气不足,而将葡萄美酒盛入夜光杯之后,酒色便与鲜血一般无异,饮酒有如饮血;饮高粱酒须用青铜酒爵,始有古意;至于上佳米酒,其味虽美,失之于甘,略稍淡薄,当用大斗饮之,方显气概;百草美酒,乃采集百草,浸入美酒,故酒气清香,如行春郊,令人未饮先醉,饮百草酒须用古藤杯则大增芳香之气;饮绍兴状元红须用古瓷杯,最好是北宋瓷杯(这个太贵气了,呵呵),南宋瓷杯勉强可用,但已有衰败气象,至于元瓷,则不免粗俗了;饮梨花酒该当用翡翠杯,白乐天杭州春望诗云:&quot;红袖织绫夸柿叶,青旗沽酒趁梨花&quot;;饮玉露酒当用琉璃杯,玉露酒中有如珠细泡,盛在透明的琉璃杯中而饮,方可见其佳处……。</h1> <h1> &quot;一醉解千愁,酒醒愁还在&quot;,长期饮酒之人,往往晨昏颠倒,精神恍惚,尤其是中年以后,受酒精的影响,记忆力减退,身体每况愈下,影响工作效率不说,也不能对父母、妻子和孩子尽到家庭责任。若能像李白一样,醉酒后也能做出千古名作,算是对世人、对社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哪怕是最后不得善终,也算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如若不行,也要像令狐冲一般,改牛饮为品酒,和任盈盈琴箫和鸣,惬意自在,携手笑傲江湖!</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