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第一名胜——苏州虎丘

珠峰上的鹰

<h3> 虎丘,号称吴中第一名胜,是苏州的标志性景点。虎丘代表的不仅是一个风景区,更代表了苏州。</h3> <h3> 虎丘风景名胜区,已有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写下了"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的千古名言,使虎丘成为旅游者的神往之地。</h3> <h3> 虎丘经历了一个盛极而衰的过程。虎丘最兴盛之时,康熙乾隆都曾六次南巡,每次下江南都要光临虎丘,并曾驻跸山上, 有几次从浙江回京途经苏州还要重游虎丘。祖孙二人先后在虎丘题写匾额楹联数十处,吟诗不下二十余首。现今头山门所悬"虎阜禅寺"竖匾,就是玄烨的手笔。</h3> <h3> 虎丘鼎盛时期的影像资料基本没有留下,但太平军焚烧后的虎丘,却有照片:殿阁楼台仅存断壁颓垣,五千余间屋殿的景区唯剩破败的云岩寺塔、二山门。二仙亭和石幢兀立 于荒烟蔓草中;危塔暮鸦,西风残照,人迹罕至,荒凉不堪,明室幽堂飞亭曲榭,变为黄土一丘。</h3> <h3> 虎丘景区从同治年间至今一直在修复中。</h3><h3> 二山门,又称断梁殿。这是整个景区唯一称得上古迹的木质建筑。</h3> <h3> 在匾额的“藏”字上方,可以看到主梁中间是断开的。</h3> <h3> 虎丘的石头都有美丽的传说,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虎丘历史的悠久。</h3> <h3> 景区最主要的两个景点是虎丘塔和剑池。</h3> <h3> “云岩寺塔”,俗称“虎丘塔”,l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建成于宋建隆二年辛酉(公元961年),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座塔七层八面,塔高47.7米,塔向东北偏北方向倾斜,它的塔顶偏离中心2.34米,最大倾角是3度59分。这座塔是江南现存时代最早,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的一座佛塔。这座塔却是斜而不倒,所以更显得它的珍贵,由于在全国仅存此例,因此该塔无论在建筑科学,造型艺术、历史研究等各方面都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虎丘是苏州两千五百年沧桑的见证,高高耸立在山顶的虎丘塔已经成了苏州的标志。</h3> <h3> 古代工匠,没有现代的勘探工具和建筑材料,凭着才智和砖头,就建成了一座千年不倒的宝塔。</h3><h3> 由于没有料到地下岩层的倾斜度,据说建到第三层就因塔身的自重而倾斜,工匠们设法使塔的重心改变,因而我们才有幸看到这座千年古塔。</h3> <h3> 古塔并非一直都是现在的模样,1860年前是这样的。幸而是一座砖塔啊!</h3> <h3> 剑池可以说是虎丘最为神秘的地方,传说吴王阖闾墓的开口处就在这里。</h3><h3> 从千人石上朝北看,“别有洞天”圆洞门旁刻有“虎丘剑池”4个大字,浑厚遒劲,原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独子颜頵所书。</h3> <h3><br></h3><div> 二个红色的字体是“剑池”,传说这是中国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书写的。四个蓝色的字体是“风壑云泉”,这是中国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书写的,这四字将这里的景色完全概括于其中,意思是您站在这里侧耳可听风声,举目可观赏岩石,抬头可观云彩,低头可看流泉。两大顶级书法大师为虎丘留墨宝,足见当年虎丘之盛名天下。</div> <h3> 凭栏远望,昔时炊烟升起,在淡淡的雾霭之中,耸立的北寺塔等群塔,映着夕阳的余辉,姑苏美景尽收眼底。</h3> <h3> 如今放眼望去,一片高楼大厦,农田已无踪影。今日冷空气到来,天气晴朗,远处的东方之门清晰可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