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h3><h3> 2月9日(正月十三),信丰县古陂镇再度舞起一度濒临失传的、绵延几百年的岁时节令习俗舞蹈——“蓆狮舞”、“犁狮舞”。舞蹈热烈、紧张,把犁田、采收等生产生活的活动以艺术化、形象化的表现形式融入舞蹈动作之中,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加之其独特的舞姿和吉祥的寓意,一经问世就深受百姓的喜爱。</h3> <h3> 传统蓆狮表演在每年的正月十三至十五,连续表演三个夜晚。整个舞蹈过程包括舞狮和赶龙两部分。蓆狮舞蹈由五人组成。三人舞狮(分别舞狮头、狮身及狮尾),外加两个“迴迴”。狮头狮尾均用竹木做成骨架,外扎稻草,草上插香,狮子的“五官”及狮尾造型均由香火显示出来,形态栩栩如生。狮身的两条草蓆必须顺直连接,而草蓆外围还须扎上三道稻草筋络以备插香。“迴迴”就是两个戴面具的人,走在前面的戴着沙和尚的面具,大头大脑,憨态可掬,负责引狮、逗狮、开路等舞蹈表演,俗称“大迴迴”或“大面”。走在狮灯后面的戴着孙悟空的小面具,小巧灵活,起着活跃气氛、维持秩序的作用,跳着与之相应的舞蹈,又称为“小迴迴”或“小面”。两个“迴迴”背上还得各披一条小草蓆,象征蓑衣。“蓑衣”上也扎有稻草,插上香,夜晚看上去倒像一只“大刺猬”。其“双哨会狮”等舞狮招式,堪称一绝。</h3> <h3> 犁狮舞蹈造型是模仿牛的形象,道具也是以牛和犁为主。最初只是扎一头香火的大牛来表演(狮头、牛身),后来又有两人舞一头大牛,一人舞一头小牛,一人扮农民扶犁,一人扮迴迴引路、逗狮,还有几组人举着“香火龙”和四块“春牛耕田”字牌。表演时,将犁田的农事活动舞蹈化艺术化,表演形式欢快、简洁,生动活泼,诙谐风趣,又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所以犁狮尽管比蓆狮后出现,但在古陂民间很受群众欢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信丰古陂蓆狮、犁狮闹新春其伴奏音乐与赣南采茶戏的《状元红》基本相同,属徽调式,旋律流畅,富有变化。</h3> <h3> 图文:赖启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