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佛教圣地”水目山”,历史名镇”云南驿”

婷ting

<h3>正月初九,大理祥云县彝族”哑巴节”的第二天,我们来到离县城25km的水目山。</h3><div>水木山海拔2070米,是云南开创最早的佛教圣地之一。 唐宪宗时期建此刹,香火最旺时号称”和尚千人,尼姑800”,历代都有高僧住在水目山。</div> <h3>一进山门便是两行高大的石阶,中间雕刻的长龙栩栩如生。山门牌楼上写着”水目圣地”,背面写着“狮象呈祥”。</h3> <h3>走进东门首先看到三个并排的明代古窑,他们是云南寺院中发现的唯一保存完好的古窑,也是当年大建寺院的历史见证。</h3> <h3>塔林浮雕墙反应的是水目山寺中僧人圆寂墓葬的全过程和场景。僧人墓葬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火化墓葬——僧人圆寂,火化,超度,修塔,将骨灰舍利安放于地宫。第二种是肉身墓葬——僧人坐化,超度,修塔,将真身安放于地宫。</h3><h3>水目山僧人的墓葬制度和墓葬文化,是水目山深厚的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h3> <h3>顺着山坡一路往上,路两边开满漂亮的叫不出名字的小花。正月,在北京还是寒风呼啸的冬天,而在这里却已经早早进入春季了。</h3> <h3>从山坡向下望去,青山绿水一片生机勃勃,春意盎然。</h3> <h3>墙上赫然一个关山岳提的大大的金字”佛”</h3> <h3>水目山北岗有一片塔林,又称和尚坟,塔林成梯状排列,墓塔共72座,是水目寺历代僧人的入寂之地,其数量和规模为全国罕见。</h3><div><br></div> <h3>这些塔修建的年代不同,纺锤形的塔是砖塔,为大理国时期所建。明清时期所建的木塔有砖,石两种。塔基座的外面有石阶通入塔内,塔内有木事墓室,用来放置陶质骨灰罐。罐子上用朱砂写着佛语及圆寂僧人的姓名及法号。 </h3><h3>塔的位置,形状,以及雕刻的花纹都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h3> <h3>石塔,砖塔,大小各异,错落有致,掩映在莽莽苍苍的松林中。塔林,松林交相辉映,一番肃穆的景象。</h3> <h3>  据说这个塔是大理国的一个国王出家后圆寂在这里。在它的对面一个地下宫里,收藏着释迦摩尼的肉身舍利,这也是水目山香火旺盛的原因之一。</h3> <h3>离开塔林,我们向水目山西侧的宝华寺走去。</h3><div>路旁一个崭新的牌坊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认真看了牌坊上的题字后大家一片唏嘘。上面的大字是“纯忠极孝”后面的小字是“曾任副县长杨家利”。一个副县长居然能把牌坊立到这样一个国家级保护文物单位里面!看来关系不一般!</div> <h3>云南省统战部长的碑。</h3> <h3>宝华寺是明代崇祯年间所建,是当年中国西南部最著名的戒堂,是培养高僧大德的摇篮。但原先的寺庙已毁,现在的宝华寺及大雄宝殿全部是重新修缮的。</h3><h3><br></h3> <h3>宝华寺前的玲珑塔。</h3> <h3>宝华寺里有一株唐代茶花王和一株明代龙柏。</h3> <h3>这棵唐朝时期种植的红山茶,树高12.6米,山茶花开的正旺,这棵山茶九蕊十八瓣,绽放得如同小碗一般。属于国家二级保护植物。</h3> <h3>大殿门前的明代龙柏果真像两只腾越的飞龙为大雄宝殿遮门护院。</h3> <h3>水目山上有很多上千年的参天大树,山上的活化石,植物的精灵。</h3> <h3>道旁的石龙。当年建寺时普济庆光禅师用禅杖凿地,“而有清泉涌出,因名水目”。我想那清泉一定是从这龙口中涌出的。</h3> <h3>我们顺着山路向下,下庵后边有口枯井上面写着”枯井取木”,传说是在建寺时木料不够,普及庆光禅师做法,从远处借来木料,从枯井中取出。</h3> <h3>下痷的保护的较完好的水目寺里香火正旺。</h3> <h3>在这里我们吃完素斋便离开了这个外地人并不太认知,却是云南最早的佛教圣地之一,且有着全国罕见的大规模的塔林和佛祖肉身舍利的的水目山。</h3><h3>下一个目的地:云南驿茶马古道。</h3> <h3>从水目山回县城的路上,途中拐个弯,不多远就到了云南驿茶马古道,这里离县城21km。</h3><h3>在来这里之前,我从来没有听说过云南驿这个地方,是同行的朋友,北京的大作家建议我们来的。</h3><div>这里是当地的民族特色村,是红军二军团长征走过的地方,也是保护得非常完好的古建筑群,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 <h3>汽车停在一个完全不起眼的路旁,牌楼上写着茶马古道,村口一眼石头古井,这就是云南驿。</h3> <h3>一条弯弯的石板路,路两旁的高大的石墙外抹着土坯,房顶上的蒿草在风中摇曳。</h3> <h3>我们在离村口很近的一家门口停下脚步,他家门前有一对儿石狮子,高门大院,看来以前一定是个有身份的人家。</h3> <h3>院子里的住户出来了,作家不失时机地跟他聊起当地的民情和历史。</h3><div>这里当年的确是个大户人家,但在土改时已房子已被分为四户。</div> <h3>我们沿着这条石板路,一直向里走去。</h3> <h3>下午的阳光斜照的小街上,不像一般的农村那样脏乱差,保留完好的青石板路干干净净,没有乱堆乱放的垃圾,不愧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村里几乎看不到乱搭乱建和破坏古建筑群风格的新建筑,这在全国来说都是难得的现象。但是有些房屋,特别是在主道外的的小道上有些已年久失修。</h3> <h3>这里是”云南马帮文化博物馆”,但是大门上着铜锁,据当地老乡说大约有两年没有开了。</h3><h3>其实云南驿有名不仅是因为这里的千年马帮文化,同时也是当年红二军团途径驻扎地。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云南驿成为中缅战区的重要军事基地,云南驿机场是这里著名的航空转运站,也是国民党中央航空军官学校校址和抗日战争期间美军援华飞行大队、飞虎队培训教学中心。据说这里还有一个《二战中缅战区交通史纪念馆》,但是我们没有找到。</h3> <h3>几个孩子在安静的小路上追跑打闹。也许是村里的住户已经很少,我们一路上除了碰到几个来参观的人外几乎很少有当地的行人。<br></h3> <h3>看来也是跟大多数的农村一样,留守在村里的除了老人就是孩子。</h3> <h3>村里共有三个小卖部,和一个裁缝店。</h3> <h3>这是我看到的唯一一家开着门的人家。家里人正在用麦杆儿编草帽辫儿。我跟他们聊了一会儿,他们说日子非常苦,编一根儿草帽辫仅仅两毛钱,十根一捆两块钱,编的快的一天能编两捆。一天只有4块钱哪!</h3><div>这的确是一个大矛盾,国家投资想保护这些历史文物及建筑,但这样的旅游参观老百姓得不到任何实惠,难道他们就永远这样守着不能修,不能重建的破房,挣着这一点点的劳动收益过下去吗?</div><div>联想到大营村的“哑巴节”,即使那天能有几万人参加,老百姓又能有什么收获和实惠呢?</div><div>两天的大理祥云游结束了,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历史名村,少数民族节日和历史悠久的佛教圣地给我们留下深刻的记忆和太多的思考。</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