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提到35路公共汽车,后勤学院的孩子们再熟悉不过了吧?在那交通并不发达的年代除了自家的自行车,这门前的35路公共汽车就是我们出行的唯一的交通工具,从小学到中学出门坐的最多的就是这35路。</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最早的35路车红漆车身浅黄色的顶盖,车头突出,据讲是苏联嘎斯汽车改造的,车顶盖儿上有个铁架子,铁架子上面驮着个黑色的大气包,我渐渐长大后才知道,那是煤气袋,因为我国当时贫油,公共汽车只能烧煤气,那时我还小,坐车的机会很少。</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随着国家的发展,油田的发现和石油的开采,35路车曾几度更新换代,突出来的车头变成了平头的了,窄小的车身变宽敞了,车内有了木条地板,车箱载客量也大大的增加了,但还是红色的车身浅黄色的车顶没有变,我记得往西去往沙窝太平路,往北去往公主坟方向,车上的售票员身背小黑皮包电镀的包口,那是北京公交统一的,手拿票板,一根红蓝铅笔上面缠着皮筋,卖票时用笔在票上一划,用皮筋一蹭撕给你,那动作熟练轻盈,还时不时的用纯正的北京腔报着站名。</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那个年代每周只有一天休息日,星期天,这时妈妈和邻居阿姨们会相约“进城”也时常带上我们,每次车上都很挤,侯宝林相声中说到的“我鞋还在上面呢”的事情经常发生,我就几次被车门挤到过脚,夹住过衣服。</span></h1><h1> 车站旁就是供销社,等车的时候会跟妈妈要五分钱买一根小豆冰棍,也经常因为上车了还在吃冰棍蹭脏了别人的衣服受到妈妈的数落,那时坐车对孩子来说就是个乐趣。</h1><h1> 记得有一年院儿里不知谁家来了个亲戚是巨人症,身高足有两米多,背着个麻袋,手里柱着一棵小树,在35路车站等车,院里的孩子们都跑去围观(你去了吗?)我也跑去了,吓的两趟35路车都没敢停,第三辆停下了,这个巨人弯着腰上了车,他坐在座位上手就抓住了车顶上的扶手,要知道我翘脚也够不着的。</h1><h1> 上中学了,家里就一辆自行车姐姐上学骑,我就必须天天坐车了,过了公主坟商场下一站才是翠微中学,家里给我办了月票,我那个兴奋,开学报到那天我就坐着35路整整坐了一大圈儿不下去,就要坐个够,车到了甘家口站我懵了,哎!这不是到了公主坟了吗?这商场怎么一样一样的呀?</h1><h1> 这么多年过去了,35路现在变成多少路了?它还是走那条路线吗?还经过我们经常游泳的35路桥吗?</h1><h1> </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