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北京城西南15公里处,永定河上,有一座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它始建于1189年,公元1698年重修,新旧桥算在一起,已经有八百多年了历史了,就算从重修之日开始算,至今也已经三百多年了。它不但经历了风吹雨打,洪水雷电,还经历了战争中炮火的洗礼,见证了北京城数百年的沧桑,它就是举世闻名的卢沟桥。</h3> <h3>而在七百多年前,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就是从这里进的北京,加上马可.波罗对卢沟桥的推崇,所以早在十三世纪,卢沟桥就已闻名于世,西方人管它叫"马可波罗桥"。</h3> <h3>卢沟桥横跨永定河,因永定河原名卢沟河而得名卢沟桥。卢沟河(永定河)是北京主要水脉之一,早在战国时代,卢沟河渡口一带就是燕蓟的交通要道,兵家必争之地。金代,海陵王迁都燕京,建立中都城,那时卢沟河渡口仅有一座浮桥,而这座浮桥是南方各省进京的必经之路和燕京的重要门户。金大定二十八年(即1188年),金世宗决定在此修建一座坚固的石桥。不过工程尚未动工,金世宗就在次年年初病逝了。金明昌元年(1189年)六月,卢沟桥工程正式动工,明昌三年(1192年)三月完工,整个桥身都是石体结构,为十一孔联拱桥,关键部位均有银锭铁榫连接,而最有特色的,则是桥墩的造法。墩下面呈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尖,外形像一个尖尖的船头,作用在于抗击流水的冲击。桥上的石刻十分精美,桥身的石雕护栏上共有望柱281根,柱高1.4米,柱头刻莲座,座下为荷叶墩,柱顶刻有众多的石狮。望柱上雕有大小不等、形态各异、数之不尽的石狮子。</h3> <h3>说起卢沟桥的石狮子,那可不是一般的有名,民间有句歇后语说:"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明代刘侗、于奕正编著的《帝京景物略》还对此事有所记载,原文就不引用了,大概意思是说:卢沟桥桥长200步,石头栏杆上列有柱头,石狮子形态各异,有吃奶的,有回头抱着的,有背着的,神态和颜色搭配得很好,数量数不完。民间传说:这是鲁班的神妙雕刻。</h3> <h3>其实卢沟桥的狮子跟鲁班没关系,但是确实巧夺天工,石狮子不但有大有小,而且姿态各不相同。还有雌雄之分,雌的戏小狮,雄的弄绣球。有的大狮子身上,雕刻了许多小狮,最小的只有几厘米长,有的只露半个头,一张嘴,待的地方不确定,说不定就能从哪里能找出来一只。许多游人到卢沟桥,专门为了搞清石狮子的数目,但数来数去,眼花缭乱,最后只有作罢。</h3> <h3>因此,长期以来有"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的说法。据记载,最初的石狮原有627只。后来经过统计有502只,可是有意思的是,1962年有关部门专门派人搞了一次清点,逐个编号登记,清点出大小石狮子共485只,大家都以为终于搞清楚数目了,可谁知道,1979年对石狮进行复查,在原有485只的基础上,又发现了17只,就这样确定了502只,今后还会不会再发现,谁也不敢确定,看来"数不清"的说法,还真不是瞎说。现存的石狮子,大多为明清时期所做,也有少量金元遗物,因为金代所建卢沟桥,在清代毁于洪水。</h3> <h3>金章宗年间,卢沟桥一带大大有名,只因八月中秋月圆之夜的美景:涧水如练,西山似黛,每当黎明斜月西沉之时,月色朦胧,美丽的月影倒映水中,更显明媚皎洁。站在卢沟桥上,可以欣赏到"一天三月"的旷世奇景。素有"卢沟晓月"之称,在当时,已经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h3> <h3>元朝,一位意大利来的旅行家到中国"旅游",他的名字叫马可.波罗,他进北京的时候,走的就是卢沟桥,当时就被雄伟壮观的石桥震撼了,后来,在他的《马可.波罗游记》中,他将卢沟桥形容为一座巨丽的石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由于马可.波罗的推崇,早在十三世纪,卢沟桥已经蜚声海外。明代,有史书记载,自永乐十年(1412年)到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对卢沟桥共有六次修缮,但都没有大动作。</h3> <h3>到了清代,康熙元年(1662年)就对卢沟桥进行修建,可是到了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卢沟河发洪水,将卢沟桥冲毁了,许多金元时期的古物都被洪水冲走,于是康熙帝下令重修卢沟桥,并在桥西头立碑,记述重修卢沟桥经过。到了乾隆年间,又在桥东头立了一块乾隆皇帝御笔亲题的"卢沟晓月"碑。桥和石碑,一直保留至今。</h3> <h3>清末,光绪皇帝驾崩的时候,要去河北省易县的清西陵安葬,当时就要过卢沟桥。可是由于是皇帝出殡,队伍庞大,棺椁也太宽,抬的人又多,桥面就显得窄了,队伍过不去,只好将桥两旁石栏拆除,在两侧添搭木桥,使桥面变宽棺椁才得以顺利通过。事后,又将石栏照原样恢复。当年负责这项工程的,不是别人,正是笔者曾祖。</h3> <h3>1937年7月7日,就在卢沟桥,爆发了一件震惊中外的大事件,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日军遂向29军开枪射击,随后又炮轰宛平城,29军奋起抗战。史称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此次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略我中华战争的开始,也标志这中华民族全面抗战打响。</h3> <h3>如今,卢沟桥望柱上当年日寇留下的弹痕犹斑斑可见,宛平城墙上的弹坑历历在目,清晰的记录着日军侵犯我中华的暴行。新中国成立后,在桥面加铺柏油,并加宽了步道,同时对石狮碑亭作了修缮。1961年,卢沟桥和附近的宛平县城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1年,为保护卢沟桥,减少其运输量,紧邻古桥修建了卢沟新桥,但老桥仍在使用。1986年,卢沟桥历史文物修复委员会成立,目的在于恢复卢沟桥原貌,工程拆除了1949年后铺设的柏油和1967年加宽的步道,恢复了古桥的原貌,同时禁止机动车在古桥上通行。</h3> <h3>1988年9月,一个雷雨天,突然一道闪电从天而降,正落在卢沟桥上,将东起第六十八根栏杆望柱击坏,望柱上的石狮同时受损,后来经过不断的保护和修缮,到如今,卢沟桥依然屹立在那里,继续见证着北京城的变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