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大约从一九八几年开始,为了缓解各乡镇政府干部严重不足的压力,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学生就读中等专业学校,学生毕业后由当地县政府统一分配到乡镇政府去任职干部的招生政策。当时海南省农业学校也响应了政府统一分配的这一政策并执行招生至1995级(包分配)。</h3><div>他们是一群学习成绩优异、充满才华的人,全都是初中阶段学习成绩最出类拔萃者。当时许多中学都进行了筛选考试,只有在全校学生当中成绩比较拔尖的,才敢报考中专。这批考进中专的学生,如果去上高中考大学,几乎全是重点大学至少是一般本科大学的有力竞争者,如果这些学生上高中,考个一般本科甚至重点大学,根本没有问题。</div> <h3>他们以出类拔萃的优异素质,却选择上中专,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一张饭票。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来自偏僻穷苦的乡村,祖祖辈辈几乎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在当时的城乡二元生活环境下,能够丢掉锄头把洗脚上岸,成为一名“吃国家粮”的国家工作人员,每月按时领到一份工资,成了广大农民的最高理想。而当年,只要能够考上中专,就能解决城镇户口,毕业时由国家分配工作。这种诱惑对广大农民及农民子弟来说,几乎是不可抵挡的。(当然,在当时的形势下,考大学也能够解决城镇户口并由国家安排工作)。但是,谁知道政策发生什么变化呢?而且读中专不仅免费,而且有一定的生活补助(助学金和奖学金),对当时子女众多、不堪重负的农民家庭来说,上中专既有成为国家工作人员的“荣耀”,也及时减轻了家庭的负担。因为穷人家的孩子,很多在读中专时,把学校读书时获得的助学金和奖学金,都要小心翼翼地存下来,拿回家里解决燃眉之急。这样的家庭,解决了一个,就几乎解决了全家的生计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解决一个人的工作出路,才是他们着重考虑的问题其它都被放在了次要的位置。因此,这批优秀的孩子选择读中专,就成了必然。即使有少数来自城镇的孩子,也大多数来自普通工人家庭或者一般干部家庭。解决一个子女的工作,也是他们的首要选择。</h3> <h3>会有人问,那么优秀的学生为何不上高中去考重点大学呢?我们不能谴责他们这种选择的目光短浅,对当年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平民来说,解决一个人的工作着落问题,比取得一个更好的发展平台更重要。而且客观上来说,正是他们的这种选择,才确保了一批高素质的人员进入乡镇干部队伍,从而促进了我们国家乡镇建设的发展。</h3> <h3>这些中专生优秀到什么程度?之前毕业的学生都顺利的分配到各市县的各乡镇政府工作(自我认识的:89-92级毕业生)光在澄迈县就有差不多20个副科级及以上的干部,且这些干部已经成为澄迈当地栋梁之材,为当地社会做出了卓越贡献。然而93--95级同样的毕业生却没有安排工作,当时毕业生们拿着档案报到证回到当地人劳局报到时,接到的说法是:你们回去等政府通知。这一等就是将近20年!澄迈3届的毕业生共19人自2005年开始上访县政府,要求安排工作,但一直是不了了之,给的回复是:没有岗位。但2015年海南省调查组调查时发现,就在这些年期间,县领导审批上岗的事业编就有好几百个。在这十多年期间,学生们不断上访,也多次组织全省学生100多人上访省政府,海南省政府高度重视,2012年由省领导肖若海为代表下到儋州市接访作出指示: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以儋州市为试点——逐年安排上岗事业单位,其它市县参照进行解决历史遗留的这个问题。到2016年10月分儋州市已经解决了二批学生(14人),第三批正在进行中。同样性质的学生,澄迈县却没有行动。在上访期间,澄迈县政府现任县委书记杨思涛说:政府永远认可你们这三批学生是干部身份,杨思涛书记也曾经向19名学生作出表态:“只要儋州市做出针对同样性质学生的安排,澄迈马上参照把这19名学生安排落实”……但就是没有安排上岗。为什么同样性质的学生,同样的历史遗留问题儋州市落实得很好,澄迈却是举步维艰呢?</h3><div>不用说国内,海南的发展,尤其是乡镇的发展,他们是最大的功臣。说他们是海南各乡镇发展的基石,一点也不为过。</div><div>然而,对他们自身来说,当初报考中专显然是屈才。他们的文化素质文化水平,如果上高中考个本科完全不在话下。他们所所选择的,和他们的能力素质是完全不相称的。他们当年之所以选择考中专,是因为当时所处的较低的位置所迫,不得不屈才。</div><div>最大不幸的是他们都应该是国家的栋梁之材,至今却还流落各处……</div><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