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不进的城市,回不去的农村

Aaron

<h3>融不进的城市,回不去的农村</h3><div> </div><div>作为一个从皖北农村走出来在中国的经济中心以模型谋生的人,终究一辈子与农村无法割裂。随着年纪的增长和阅历的积淀,每年春节返乡过年,看着一切正在蜕变的人和事物,都有一种悲凉和无力感。</div><div>对于自己家庭而言,是第一代打拼定居城市的人,然而由于户口的限制,各种政策、教育、医疗的失衡,让我与这个城市有着天然的鸿沟而不可逾越,无论如何的努力,都无法真正融入进去。</div><div><br></div><div>孙庄,曾经无比熟悉而又魂牵梦绕的家乡,也终将渐行渐远,少年的美好温馨的时光无法再回首。</div> <h3>已经消失的景物</h3><div> </div><div>小时候,每天清晨伴随着鸡鸣狗叫的嘈杂声起床,洗漱吃完早饭后,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去上学了。这些年春节回去,清晨再也听不到鸡鸣声。猪没了,鸭子也没了,大鹅更是难得一见。如今物质条件普遍比过去提高,很多农村家庭再也不必劳神地去饲养家禽去贩卖来补贴家用。</div><div>小时候暑假,最让我痛苦的就是干不完的农活,两个月的假期不仅要做完暑假作业,还得每天冒着酷暑去地里干活,草拔不完还得挨骂。这样的遭遇一直持续到二十岁,后来去上海打工做模型了才终于告别了干农活。</div><div>农村机械化的普及淘汰了太多的农村劳动工具,比如犁、钯、镰刀、叉、石磙、簸箕等等重要的劳作工具。过去是人工收庄稼,那是汗水和劳动的喜悦。</div><div>而早在多年前,老式的收庄家的工具逃脱不了被遗忘和抛弃的命运。我想再过些年月,这些物件在更年轻一代人的眼中真就是古董了。</div><div>不仅仅是家禽和劳作工具的消失,由于城镇化和新农村社区的建设,很多村民融进城镇和社区居住。久不居人又失去维护,冬暖夏凉的土胚房早已东倒西歪、断壁残垣,再加上杂草树木丛生,老村子在冬季给人一片萧瑟和悲凉感。</div> <h3>渐行渐远的亲情</h3><div> </div><div>在农村,血缘亲戚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靠我们父辈建立的关系维系着。在老一辈那里,他们重礼数、讲礼节,一直在老家参与着人情往来。但对我们一代人来说,亲戚关系早已被现实割裂了。比如我和我舅家的几个表哥,小时候最喜欢跟着几个表哥玩,虽然他们比我大很多,但带我一起玩儿时的游戏,一起去田地挖红薯。</div><div>但这一二十年来,他们都在老家做生意的做生意,工作的工作。我一直在上海从事模型工作,一年最多在过年时见一次。</div><div>拜年的时候,大家也不再像过去那样,在亲戚家吃饭喝酒聊天,甚至留宿一晚,现在都开车拜年,匆匆一顿饭就离开了,再见时又是另一个新年。所有的工作情况和经历的悲喜,都没有来得及交流和寒暄。</div><div>有时候我就会在想:若干年后如果父辈们都不在世了,我们这代人还会继续来往多少年,下一代人就更不敢奢望有何交集了。</div><div> </div> <h3>物质越富有,家族越疏离</h3><div> </div><div>我这个家族在整个村子不算太大的家族。小时候,每逢初一拜年或者是有公亲拜年,年轻人都集体结伴出动,大大小小十几人出去拜年,那时候,每家的家庭状况都差不多,也没有金钱利益的争夺,家族团结互助感情还是很亲密的。</div><div>后来每家也都比过去好多了,加上父辈妯娌不团结,家族内部暗流涌动、各怀心思、貌合神离。</div><div>这两年春节的假期,耳边都充斥这些事情,让我疲惫不堪。都是一个爷爷的子孙后代,过去家族的美好和血缘亲情,在金钱和利益面前不堪一击。这也挺符合人性自私和贪婪的一面,我倒也能理解和接受。</div><div>家族真正能联动起来的,看来只有每年年三十和初一的上坟祭祖了。在我的皖北太和老家有着“三十初一祭祖说法,三十初一给祖宗上坟“送钱”的习俗——家家户户都要去祖宗的墓地给祖先烧纸放炮,放烟花。</div> <h3>简单粗暴的价值观</h3><div> </div><div>每次春节初一在村里拜年,都会遇到邻居的问题:“你可是咱村里在上海混的人啊,今年又挣了几十万吧?”我每次面对这个问题都无奈而尴尬,你说少了她们不信,按他们说的我自己都不信,外面的钱哪有那么好挣?动辄说几十万,难道人民币在我老家贬值的这么厉害?</div><div>在农村,成功的唯一标杆就是金钱,这是他们眼中的价值观,简单而粗暴,俗气但也接地气。他们对比的是一年在哪个城市赚了多少万,在哪儿买了几套房子,在县城几套,在合肥几套,在北京几套,在上海几套,也许若干年后还会比在纽约几套。这些没谱的事情,也在我们村里的大妈大嫂的嘴中乐此不彼地比较着、谣传着。</div><div>不单是收入和房产,这有时候恰恰是外人不容易看到的财富。而小汽车,则是每一个在外面和老家年轻人最为渴求的大物件。车子不一定要多么好,五万八万的奇瑞吉利有,二十万三十万的丰田大众也有,当然所谓的宝马奥迪的豪车也有。总之,不管你拥有的是什么小车,关键是要有!</div><div>在我老家,也许在整个中国农村,汽车是比房产更重要的代表混得好的象征。房子再好不能背在身上四处跑吧,车子却可以四处招摇,表示衣锦还乡。尤其对那些好些年没回家的年轻人来说,他再次回家,必须要有辆车,否则他怎么证明自己,怎么给乡亲和亲戚们一个交代?</div><div></div><div><br></div><div> </div> <h3>打牌是农村最大的娱乐 </h3><div> </div><div>农村大人们的农闲或者春节时的娱乐,就是麻将扑克了。可以这样说,赌博是目前农村最大的休闲娱乐,不仅仅是我自己的老家太和,我想全国各地的农村都一个样子。</div><div>汉子们什么推牌九、炸金花、跑的快、骨牌、长牌五花八门,妇女和年轻的媳妇们则是麻将桌上一坐,就能废寝忘食一天不动窝。</div><div>他们荒废了田地和菜园子,荒废了孩子的辅导和最基本的教育。经常有新闻报道,大人或者老人们沉溺于打牌而疏忽了孩子的看管出现了意外,让人痛心和痛恨。</div> <h3> </h3><div>留守儿童,新民工的后备军</div><div> </div><div>在老家农村,游戏机差点毁掉我们80后的一代,网吧几乎毁掉90后的一代,如今智能手机正在毁掉00后的一代。在我的村子里,从1990年开时年年都有大学生,那个时候考出去一个大学生是多么的难得?整个村子都在比较谁家出了几个大学生,谁家的孩子考的大学校好,是本科还是专科或是重点。重视教育,尊重知识是那时候整个村子和家族的风尚!可是这些年来,在大学这么宽松的大环境下却没几个能考上的。原因是青壮年的父母都出去工作或者打工了,孩子留给了爷爷奶奶或者姥姥老爷来带。隔代教育,管教起来轻不得重不得,最终孩子不是毁于网吧就是手机游戏,甚至连初中都混不下来,早早地下学出去随父母打工了。</div><div> 知识改变命运,这是一个不变的真理。但是绝大多数的农村留守儿童,就是新民工的后备军。无法走出父辈们的外出谋生打工的怪圈,不断地在社会最底层循环,可悲可叹!</div> <h3> </h3><div>人伦孝道的严重沦陷</div><div> </div><div>过去农村,儿子不孝顺父母,或者儿媳妇打骂公婆是受到家族和整个村子地谴责和看不起的,可是现在似乎见怪不怪了,人伦孝道的严重缺失让人惊讶!</div><div>我看到的是,儿子在城里住大房子、大别墅,80岁的父母却在村里低矮黑暗的房子蜗居着,天一下雨,村里泥泞的根本无法行走。</div><div>我听到的是,年轻的小媳妇在家和婆婆一言不合就抡起椅子砸来,嘴里叫喊着:“我靠你妈里个逼。难听啊…</div> <h3>最后用朋友圈中的一首打油诗,来结束文本吧:</h3><div><br></div><div><br></div><div>田荒走野兔,不见种田人。</div><div>青壮搓麻将,翁妪带幼孙。</div><div>儿童留守多,未见爹娘亲。</div><div>偶见两书生,疯狂游戏中。</div><div>蓝天依旧在,碧水无处寻。</div><div>乡音虽未改,面容已陌生。</div><div>土砖青瓦没,沿路豪庭空。</div><div>父母今尤在,病痛缠枯身。</div><div>杀鸡温酒忙,待我如上宾。</div><div>偷拭双流泪,强忍哽咽声。</div><div>辞别送村口,嘱托一声声。</div><div>尾箱已塞满,全是故乡情。</div><div>深吸清新气,奔向雾霾中。</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