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江西峡江传统米粉创于宋庆元间(1195~1200年),始创人为严陶。明洪武元年(1368年),其孙严日勤由浙江桐庐徙居峡江水边龙下村,将米粉制作技艺传入峡江,成为风靡600余年的地方特产。据历史记载:明正德年间,朱厚熜奉谕南巡监军,乘船溯江而上,适值洪水受阻,只得弃船策马行至江西峡江龙下村,日暮投宿农家,是夜,乡民以米粉炒鸡蛋相待,食后余香不绝,君臣为之惊叹,齐称稀世佳肴。嘉靖年间,明世宗朱厚熜登基后,常思重品峡江龙下米粉之美味。当时,吉水籍修撰罗洪先奏曰:“米粉为峡江龙下所产最佳,细、嫩、柔、韧、煎、炒、煮咸宜”。从此世宗诏谕江西,每年以峡江龙下米粉输送京城贡献当朝,以备宫廷佐膳,故峡江龙下米粉始有“贡粉”之称。</h3><div>在《辞海》中记载:"峡江在三国吴置巴邱县,明改峡江……特产有米粉",又载"米粉以峡江所产最佳,细嫩柔韧、煎炒蒸煮咸宜"。</div><div>峡江米粉1985年和2003年在江西省大型旅游产品推介会上荣获"优秀旅游"产品奖。2008年被列入江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div><div>其制作工艺:</div><div> 1、选用优质晚米,用井水(龙下村挖建一座深20米,直径为2.8米的专用水井)用竹篮清洗干净,放到陶缸保持温度在20度左右,经过10天10夜浸泡后,和着水磨成米浆,再用纱布滤去水分,然后装在竹筛里等第二天清晨起来,将磨好了浸泡好的晚米捏成米团,并将粉团放到锅里煮至下沉2厘米后捞起,放入石臼中,用特制的木棍进行舂捣。</div> <h3>2、把煮得半熟的米团用搅伴机搅均,放入木榨机榨成粉丝。</h3> <h3>3、木榨榨出的粉条在大锅里继续煮熟。</h3> <h3>4、再用冷泉水清洗煮熟的粉条,浸泡7~10分钟</h3> <h3>5、把煮熟的粉条放在木架上摊开准备晾晒。</h3> <h3>6、把木架搬运到外面通过阳光、自然风晾晒。</h3> <h3>7、收获晾晒好的粉条准备打包包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