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在武平武东五坊与上杭交界的地方,有一座高山叫腾岽岭,古时联结武平武东片区和上杭汀江的石砌官道穿岭而过,山那边是上杭的“石哈(音)”。到了石哈,沿汀冮可北上长汀、南下永定、广东,所以这条官道是当地的交通要道。80年前,18岁的奶奶坐着花轿沿着这条官道从上杭的涧头嫁给了我爷爷。小时候,父亲带着我们姐妹几个也是一回回从这古道走过,去汀江边的上埔村去看祖母,每次我们都是在这边慢步登山,到了山顶就一路唱着往那边的山脚下跑,洒下一路笑声、歌声。上世纪80年代末,公路发达了,先是单车,后来是摩托车,我也有30年没有完整地走过这腾岽岭了。</h3> <h3>最先传递春意的就是这随处可见的绿油油的“嘟懒苗”了,我们上山割乌基都是用这种植物来捆扎的。</h3> <h3>石砌古道,让我们叹服古人的艰辛。现在人们已把道路拓宽,有些路段已见不到石砌的痕迹了,这,是不是一种遗憾呢?</h3> <h3>晏然亭,让人们走累了可以歇歇脚的地方,虽几经修箿,仍挡不住破败的趋势,由于有人在亭中堆放杂物,行人已不在亭中经过,而在亭外有人们新开辟的一条小径。</h3> <h3>毛桃,已经结了果子,对小时候的我们来说可是美味呀!</h3> <h3>蕨,这可是现在城里人餐桌上的高级食品哦!</h3> <h3>古树发新芽,枝干伸向苍穹,见证着古道的历史。</h3> <h3>到处都是散发着山苍子树独有的药香味的米色小花,一嘟噜一嘟噜的,满树都是花,不见一片叶子。</h3> <h3>白色的勒泡小花也来赶春了,我似乎已尝到勒泡酸酸甜甜的味道了。</h3> <h3>走到山顶的回龙寺,正好赶上打糍粑,录了段视频,真正的纯手工糍粑,好吃!听大妈们说农历每月初六、十六、廿六都是寺里聚会的日子,当地的人们会做各种不同风味的粄子送到寺里与大家分享,寓意消灾化难。欢迎吃货们找机会去品尝哦!</h3> <h3>打糍粑,可是个力气活哟。</h3> <h3>名山必有寺,回龙寺重建于1998年,里头供奉着古佛、观音和妈祖,看上去有点杂。</h3> <h3>春,怎么能少了桃花呢?看一一山寺桃花正盛开!</h3> <h3>回龙寺前望武东中堡方向,天气不是很晴朗,视线受阻,有点朦胧。</h3> <h3>山顶上这些石墩、折断的石柱,无声地向我们诉说着这条古官道的沧桑。</h3> <h3>这就到山那边了,往下走,走到山脚下,就是客家母亲河一一汀江。</h3> <h3>汀江,因河道的疏通、航运条件的改善,刺激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汀江成为维系戆闽粤边区的经济的命脉。汀江的航道带来了繁荣。戆南,甚至中原各地的土特产源源不断涌入汀州、上杭二城,装船运往广东,而广东货物则溯江而上,运到汀州上岸,再转往江西各地,“上河三千,下河八百”,是汀州成为赣闽粤边最大的货物集散地和经济贸易中心的特殊景观。南宋末年、汀州人口膨胀,汀邑客家人迫于内扰外患,一部分外出谋生,就是有汀江,使客家人能向广东梅州的大埔县,梅县区,惠州、揭西县等地流迁;播迁海外五大洲。</h3> <h3>腾岽名石一一赤面石(我是从山顶往下拍的,没有拍出那分气势),屹立在汀江边的山上,我说它更像是客家的望夫石:盼望着沿汀江航道远行讨生活的客家汉子回家!</h3> <h3>赤楠一一紫铃子的嫩叶也在宣告:春姑娘来了。</h3> <h3>红杜鹃,开得好热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