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font color="#ed2308">欢乐与大家分享,就会欢乐一片!人生需要不断思考、不断反省、不断总结、不断提高!</font></h3> <h3> 浅背线(SBL)从足底筋膜开始,途经腓肠肌、膕绳肌群、竖脊肌群、帽状筋膜。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竖脊肌群,以前大家都习惯把它简称为竖脊肌,其实它并不是单一的一条肌肉,而是由三个部分组成,从内而外分别是棘肌(Spinalis)、最长肌(Longissimus)和髂肋肌(Iliocostalis)。</h3> <h3><b> 棘肌可分为颈棘肌、胸棘肌和头棘肌,而头棘肌常与头半棘肌融合(这里暂不讨论)。</b></h3> <h3>颈棘肌(附着点):<br /></h3><h3>1、C2-7的棘突</h3><h3>2、项韧带、C7的棘突</h3><h3>胸棘肌(附着点):</h3><h3>1、上胸椎的棘突</h3><h3>2、下胸椎以及上腰椎的棘突</h3> <h3><b> 最长肌自上而下分为头最长肌、颈最长肌和胸最长肌。</b></h3> <h3>头最长肌(附着点):</h3><h3>1、颞骨的乳突</h3><h3>2、T1-5横突</h3><h3>颈最长肌(附着点):</h3><h3>1、C2-6横突</h3><h3>2、T1-4横突</h3><h3>胸最长肌(附着点):</h3><h3>1、T1-12横突</h3><h3>2、总肌腱</h3> <h3><b> 髂肋肌自上而下分为颈髂肋肌、胸髂肋肌和腰髂肋肌。</b></h3> <h3>颈髂肋肌(附着点):<br /></h3><h3>1、C4-6横突</h3><h3>2、第3-7肋骨角</h3><h3>胸髂肋肌(附着点):</h3><h3>1、第1-6肋骨角</h3><h3>2、第6-12肋骨角</h3><h3>腰髂肋肌(附着点):</h3><h3>1、第6-12肋骨角</h3><h3>2、总肌腱</h3> <h3><b> 主要功能:</b></h3> <h3 style="text-align:center;">使躯干伸展、侧屈,同侧旋转。</h3> <h3> <b> 触诊:</b>受测者俯卧位,测试者将手放在其腰椎的一侧,让其稍微抬起对侧下肢、然后放下,反复几次,找出下胸段和腰段竖脊肌群的位置;再让其伸展上胸段和颈椎,感受这区段竖脊肌群的收缩。</h3> <h3><b> 肌动学检测:</b></h3> <h3> 胸腰段:受检者俯卧位,对侧下肢抬离床面约15度;测试者一手轻微按压在腰部,并嘱受检者吸气,呼气时另一手给予该下肢垂直向下的阻力。</h3><h3> 颈段:受测者仰卧位,将头旋转15度(头棘肌/头半棘肌)/ 30度(头最长肌);测试者从同侧耳朵上方给予垂直向上的阻力。</h3> <h3> 竖脊肌群同时是骨盆以上相对深层的浅背线和螺旋线的部分,它可以称得上是全身最长的肌肉群,横跨了所有中轴脊椎骨以及关节。竖脊肌群最主要的功能是使躯干维持直立的状态,与浅前线中的胸肋筋膜、腹直肌等共同维护躯干的前后平衡。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弯腰后站起或者侧身拿起一个重物件时,就会发挥到竖脊肌群的功能。</h3><h3> 在临床的个案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由于竖脊肌群的失能而导致腰背部出现疼痛的情况,以往我们治疗的观念就是哪里疼痛处理哪里,在治疗后有可能使得患者的疼痛减轻,当然也曾遇到过非但没有任何缓解、反而加重的情况,这究竟是为什么呢?</h3><h3> 竖脊肌群失能可分为两种情况:</h3><h3> 第一种情况,竖脊肌群被过度激活,出现紧绷,前侧的腹直肌不活化而被拉长,久而久之必将出现骨盆前倾的状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下交叉综合征",这常见于孕妇、穿高跟鞋的OL等人群。骨盆出现前倾,竖脊肌群紧绷,常造成膝关节的过伸,腓肠肌必须收缩做出脚踝跖屈的动作来维持身体前后的平衡,整个人体的生物力学必定发生改变;此时骶髂关节前侧受到压迫,而疼痛经常会出现在关节被拉扯的后侧,为了要把关节打开然后使其回到较少压迫的位置,我们需要评估肌肉的不平衡和骶髂关节的减压。另外,背阔肌作为竖脊肌群收缩使躯干伸展和侧屈的协同肌,当躯干做出伸展或侧屈的动作时,经常出现的情况是竖脊肌群的过度活化抑制了背阔肌的活化,这是一组常见腰背疼痛的SINGLE搭配的组合类型。</h3><h3> 第二种情况,竖脊肌群不活化、被拉长,而前侧的腹直肌出现过度活化,这离骨盆后倾也就不远了,骨盆后倾常出现在男性当中。在临床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出现急性腰部扭伤而导致无法弯腰的患者,竖脊肌群是常见受伤的肌肉群之一,相对于大块肌肉,如背阔肌、下斜方肌,因为较细小而容易受伤,几乎都是竖脊肌群的部分小肌肉损伤,这种情况下大约80%都是由于被拉长的竖脊肌群离心收缩发生减弱而造成的,那么此时我们就需要对竖脊肌群进行强化治疗,来增加其离心收缩肌肉运动单元的募集。</h3><h3> </h3> <h3><b> 我们利用贴扎技术分别来放松和强化竖脊肌群:</b></h3> <h3> 因此,我们并不应该哪里痛就放松哪里,也不应该哪里紧就放松哪里。肌肉不可能无缘无故变紧,它之所以会出现紧绷,是为了让身体去执行动作,我们的身体会用各种方式去代偿我们想做却执行不了的动作,直到无法负荷为止,那么就会产生疼痛、麻木、酸胀等各种症状。所以我们在做放松之前必须要找到问题的根源,千万不要哪里紧松哪里,不然有可能使得症状进一步加重。</h3><h3> 假如你或者身边的朋友有遇到类似的情况,请找专业的物理治疗师进行评估治疗。</h3><h3><br /></h3><h3><br /></h3><h3>#KPM不只是疗法,也是一种面对患者的态度<br /></h3><h3>#快速筛查➡️活动度➡️动作控制</h3><h3>#欢迎关注我们的培训课程!!</h3><h3>#欢迎大家点按分享给家人朋友喔!!</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