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书尚未成,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鲁迅小说集《呐喊》名著读后感(新)

卿颜

<h3><b>名著导读</b></h3> <h3>《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收入了鲁迅先生1918-1922年所作的小说,包括《狂人日记》《孔乙已》《药》等14部小说 。</h3><h3>《呐喊》开头有一篇《自序》,作者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其中了反应了作者思想发展的过程和从事文艺活动的目的和态度。同时也说明了这些小说的由来和起名的原由。作者从学洋务、学医、走科学救国之路,到推崇文艺,把文艺做为改变国民精神的武器,表现了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和求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精神历程。</h3> <h3><b>篇章推荐语</b></h3> <h3>推荐篇目一《狂人日记》</h3><h3>四千年,封建礼教束缚着人们的思想,正像吃人的狂魔。鲁迅用极为夸张的形式表现&quot;礼教吃人&quot;,写周围人如何如何对他心怀不轨,自己又是如何挣扎着看清一切,勇敢的&quot;放声大笑&quot;,充满&quot;义勇和正气&quot;。文中写道&quot;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quot;正是鲁迅剖析自己,剖析社会黑暗,而从如此环境中觉醒,真正意识到周围人思想形态的怪异,竟&quot;难见真的人&quot;。笔墨间充满鲁迅对礼教吃人的愤懑,也体现着他强烈的渴望摆脱束缚的愿望。鲁迅说&quot;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quot;。他正使用这样骇人听闻的文字以惊醒每一个深受迫害的国人,让他们听到这呐喊,产生共鸣。</h3> <h3>推荐篇目二《阿Q正传》</h3><h3>阿Q正传并不是如鲁迅其它许多文章一般"批判国民",而是尖锐的讽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真正丧失权利的是当时如阿Q的"底层人民",然而底层人民由于却由于蒙昧,不断被"特权阶级"利用。到最后,县官革命后只是换了个名号,原本的被革命者最后坐上了革命者的位置。而本应是革命者的阿Q,却被无缘无故送上了刑场。这和鲁迅后来对革命的态度是很不一致的,正是呐喊前传中所传达的"警醒国人"之意</h3><h3>鲁迅这篇小说传达出来更多的不是"批判"而是是"绝望":</h3><h3><br /></h3><h3>这就是我们的革命---------------不过换一个旗子,戏码照旧</h3><h3>这就是我们的革命者------------不过换个名号,面貌依旧</h3><h3>这就是我们的国民---------------不过换一个人,20年后,还是这样一个"好汉"</h3><h3><br /></h3> <h3><b>组员阅读感悟</b></h3> <h3>《呐喊》,是鲁迅先生为他所处的社会的人们呐喊,为新文化运动呐喊而作的。其中的《狂人日记》是第一部白话小说,其中的一件件事看似是疯子,狂人所做,但事实上反映的是一种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束缚人,压迫人,折磨人的社会现象。在《呐喊》中,有许多这样的文章,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事件,从不同的人物入手刻画,真实的描绘了当时社会的现状,人们生活的状态,巧妙地对这种状态进行了批判,同时揭露了它的黑暗和丑恶。虽然整部小说读起来让人心里不是滋味,但它着实是那个时代真实的写照,我想,鲁迅先生写下这些文字不仅是想让当时的那些人民醒悟,更是提醒了我们作为后代应时时存有民族忧患意识,这样才能让国家发展的更好。</h3><h3>---薛辰书</h3> <h3>鲁迅说&quot;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quot;。读《呐喊》,常惊异于鲁迅文字里那种异乎寻常的对形形色色的黑暗发出的犀利抨击。如狂人日记,以极为夸张的形式揭示病态的封建礼教毒害人心,我想正是如此惊人心魄的文字才能喊醒沉睡的国人,给予他们反抗的力量。鲁迅的文字体现着他对民族生存的浓重忧患和对社会繁荣的强烈渴望,这是伟大文人的情怀,感染着一代代中国人。</h3><h3>---刘奕</h3> <h3>没有华丽的语言,故事也并不引入入胜,在鲁迅的作品里,表现的是他那忧国忧民的民族责任感,是他对中华民族的深深热爱。他的作品尖锐有力评击地评击了不合理的封建制度,被誉为彻底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声春雷。他的言语犀利,像尖刀一样直刺敌人的心脏。同时,鲁迅先生也对生活在这样社会的人们深感&quot;哀其不幸,怒其不争&quot;,希望通过《呐喊》小说集的呐喊,唤醒麻木的灵魂,被压迫的人们,都来呐喊吧!都来反抗吧!</h3><h3>---王雪菲</h3> <h3>如果说要把小说改编成电影,那鲁迅的小说无疑是最难拍摄的一部。</h3><h3>鲁迅小说中的人物没有善与恶的激烈对抗,没有理想与现实交织摩擦的苦痛。激烈的矛盾明面上无从展现,似乎一切都是那么顺理成章。然而暗中的波涛涌动,却只有通过心去体会——白光,阿Q正传,孔乙己……等等。故事也往往简单,甚至许多不太称得上是一篇完整的故事。孔乙己来了,去了,结束了。一个平凡的人在人来人往中逝去,最终的留下的记号却只是酒馆账本上一笔永远还不上的欠账。阿Q横冲直撞,自我安慰,看似活的与世无争,莫名其妙落了个杀头下城。看似平凡 思想中却实是震聋发聩的一声呐喊。</h3><h3>读罢只想喊一声:人生何其苦!</h3><h3>这种呐喊,才能喊醒如此苦痛社会中人们坚决反抗的精神。</h3><h3>---付权智</h3> <h3>推荐辅助阅读书目</h3><h3>《《呐喊》全新解读》</h3><h3>作者 彭定安</h3><h3>摘要:共分为六部分,对《呐喊》中包含的各篇名章逐一进行多方位角度的点评、诠释和解读。</h3><h3>出版源 东北大学出版社</h3><h3>《&quot;梦&quot;与&quot;境遇&quot;:对《呐喊》、《彷徨》的重新解读》</h3><h3>作者 陈方竞</h3><h3>摘要:对&quot;梦&quot;与&quot;境遇&quot;及其关系的思考,是鲁迅前期思想的核心内涵,构成了《呐喊》、《彷徨》创作的一条中心线索。本文以此对《呐喊》和《彷徨》进行重新解读,展示了鲁迅创作中更深层次的内涵与追寻。</h3><h3>出版源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h3> <h3>文/薛辰书 刘奕 王雪菲 付权智 徐小蕾</h3><h3>编/徐小蕾</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