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灯圓子落灯面

神舟一号

<h3>作者:程济威</h3> <p class="ql-block">  儿时,有一段耳熟能详的顺口溜:“十三上灯、十四新春、十五元宵、十六牙召、十七请客、十八落灯、十九准备、二十动身。意思是说,一般情况下,正月20以后,年就真正过去了,外出打工做生意的人就得开始起程上路,种田的也开始忙碌田间的农活,以至,元宵的文化便应运而生。人们特别重视这年后的又一个重要节日,试图将已经淡去的年味挽留,让出外的人们恋家眷口,不为外面的景色所迷。</p> <p class="ql-block">  元宵节一般在六九尾七九头。没有特殊的气候变化,应当是春意盎然了,人们不再缩手缩脚。因此,从十三上灯开始,大人小孩陆续地拎着、拉着、推着纸扎的灯笼走出家门,将原本黑暗的小街、小巷点缀。特别顽皮的小孩,还专门躲藏在黑暗的角落,用砖头袭击灯笼,然而,少有人恼怒。说来也怪,这个灯节也只有与老式的房屋、古旧的街巷相映,才能显出传统节日的韵味。</p> <p class="ql-block">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p> <p class="ql-block">  以往扬州基本年年都会搞一次灯展,先是东关街、皮市街,罗湾街,后来就发展到在国庆路、广陵路等。记忆中,最大的一次灯展,是在刚刚开辟但还没有完全通行的琼花路与三元路两旁进行的。从解放桥下来一直到文昌楼,两旁尽是花灯,各单位、各部门各显神通、尽显其能,当然,也想借机展示自己。后来由于发生了轰动全国的江都事件,政府开始谨慎小心了,从而,元宵节再也没有搞过大规模的灯展。</p> <p class="ql-block">  元宵节是必定吃汤圆的,我最喜欢吃汤圆了,特别是那些有着各种各样馅的汤圆。可是儿时吃一顿汤圆是多么的期待。三年自然灾害时,家里人口多,元宵节只是在菜烫饭里面下了几个实心圆子,而且是个人个份,还没有吃出滋味,锅里已经没有了。</p> <p class="ql-block">  下放后,就连菜烫饭锅里下几个实心圆子的期待也没有了。农场虽有探亲假,仅仅只有俩星期,也就是十四天。除去来回途中耽搁两天,实际在家的时间只有十二天。刚刚下放不久的前两次探亲,谁也不敢超假,因此,初十后就得动身,刮风下雨也得动身。一次返场时,天空飘起了鹅毛大雪,知青们依然相约准时动身。家里知道我喜欢吃糯米面圆子,特地为我留了一些糯米粉,让我带到农场慢慢吃。那时三年自然灾害已经过去,粮食稍许有点放松了,因此,家里就为我多备了一些并用那种装红葡萄酒的圆筒子,满满地灌了一筒子。到了农场后,所有知青从家里带去的食品必须拿出共享,另外,我也不会搓圆子,吃时,只有将糯米粉用水调和,煎成油糍粑,非常香,一个个都喜欢吃,所以,没有多久,糯米粉就完了。</p> <p class="ql-block">  农场空荡荡一片,没有卖灯的商人也没有玩灯的场所,所以,元宵佳节在农场没有丝毫的景象。老农工压根也没有把元宵节当回事,因而糯米面的市场需求也不大,再加上,食用糯米面费计划,食量大的人,一顿能吃一二斤,因此,除了婚姻大事,喜庆招待,平时根本吃不到糯米面的食品。当苏州、扬州、淮安、泰州及四面八方的知青涌入农场后,不同食品的制作、加工方式,在农场也悄悄地改变着。不少农场老农工家开始使用味精、办酒开始添加冷盘,也有开始吃粘食甜食,文明习惯在潜移默化的进入寻常农家。农场的粮站在重要节日也开始出售糯米,春节时期家家户户也磨起了糯米面。全是那种原始的加工方法加工:如石磨、石冲,非常的辛苦,且必须在除夕前磨好。</p> <p class="ql-block">  我成家后第一次在农场过年就亲身经历了磨糯米面的艰辛。那时孩子刚刚一周岁,还没有完全会走路,妻在八大队也就是蔡花岗的地方挑河,其实那些河都是劳而无功的作品,今天挑了明天填,瞎折腾。当时的形势就是如此,要学大寨、拼命干,什么千里百担一亩田等。挑啊挑,一直挑到年三十晚上的中午,终于感动老天了,天空落起了雨,而且越下越大,指挥部终于同意收兵回家过年。</p> <p class="ql-block">  回到家,妻来不及换下已经湿了的衣服,赶紧找有石磨的人家磨糯米面。看到住在我们后面的一家老农工家的石磨正好闲着,我们将已经泡了一上午的糯米扛了过去,将小孩子用被子裹了也带去,放在一个摇篮里,我一边推着磨一边有脚轻轻地摇着摇篮,让孩子入睡。妻扶着石磨的摇柄,一把一把地向石磨的洞口投入糯米,粉子便从磨的四周一圈圈落下。茶米磨完了将粉子过筛,筛完了再过一遭细,周而复始接连过了两三遍方才完成。没有想到,吃一顿糯米面是那样的不容易,因而心中一直期待着能有先进的加工方式出现,当然,不久农场粮油加工厂便开始用机器加工糯米粉了,只是没有土法加工的细腻。</p> <p class="ql-block">  知青返城后,每遇节日做吃的,我不再插手,等着吃现成的了。没想到,今年上灯前夕,遇到寒潮还有雨夹雪。外面寒风呼号,我蜷缩在暖烘烘的空调房里,就是不想出去,等着妻包的汤圆。这时,妻已经和好面,六点还没有到,已经整整包出来了两大筐,为女儿们各备了一塑料袋。实际,忙来忙去,忙的就是儿女。随后,下了几只不同馅的汤圆,当她把香喷喷的圆子端到跟前时,我早以被香味诱惑。</p> <p class="ql-block">  以往灯节,天气虽冷,但节味甚浓。而如今的灯节,街上竟空荡荡地行人没有几个,秋雨路灯市一片凄惨,少有人问津。东关街、皮市街虽然另一番景像,有点节日的气氛,但大多琉璃制品,热闹还是有限。</p> <p class="ql-block">  元宵佳节的热闹只有在记忆中回味了。小城小镇还有一些遗存:礼拜天地祖先,香火燎绕;人神鬼共过节,社戏舞龙。一到正月十五,到处都是锣鼓喧天,乡下玩社火故事的纷纷涌进小镇,耍大龙,舞狮子,走高跷,跑旱船,扭秧歌,背挠竿等等,比谁舞得精彩,比谁聚拢人气。这些,城区已经难得一见,或只在自媒体里回放:听扬剧声、食维扬圆,摩挲鞭炮碎片,看社区那些个浓妆艳抹,打扮得妖艳入时的老太太组成的秧歌队、舞蹈队、合唱队在表演广场舞,听主播一本正经的胡说,过节的色声香味尚能触及,有了一些过去。</p> <p class="ql-block">  芝麻汤圆、荠菜汤圆,下在锅里,粒粒个大,一锅俱满,各呈姿态的汤圆也如人间百态浮在水面,竟然有口水反应。现在,生活好过,节日的食物一切均不希罕,可是,不知什么缘故,人们感觉,并不比以前幸福。</p> <p class="ql-block">  生活平淡得如水,没有节日时想过节日,其实,如今的日子天天都是过节。汤圆盛碗里,一咬,芝麻糖便流了出来,又香又甜,终于有了灯节的喜庆,只是,看到窗外面寒风中空荡荡的大街,一个人影没有,一盏灯也没有,不由得生仍出一丝惆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