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设备:佳能5D2 100~400</h3><h3>指导:国际摄影大师孙新勤</h3><h3>摄影:大灰狼</h3><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中国新疆阿勒泰地区喀纳斯景区位于新疆阿尔泰山中段,地处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国接壤的黄金地带。景区规划面积10030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一。喀纳斯景区内共有大小景点55处,分属33种基本类型,主要包括哈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白哈巴国家森林公园、贾登峪国家森林公园、喀纳斯河谷、禾木河谷、那仁草原、禾木草原及禾木村、白哈巴村、喀纳斯村等国内外享有盛名的八大自然景观区和三大人文景观区。</font></h3> <font color="#167efb">新疆阿勒泰地区喀纳斯景区位于阿尔泰山之阳,这一地域古来为北方诸多民族游牧之地,额尔齐斯河北岸细石器遗址的发现说明,这里早在八九千年以前就有从事狩猎、渔猎的人类活动,历史上先后或同时有塞人、呼揭、匈奴、柔然、突厥、蒙古等草原民族部落在此生活。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这一地域曾先后隶属部族地方政权突厥汗国。铁勒汗国、蒙古汗国、准噶尔汗国辖理。</font> <h3><font color="#010101">清代乾隆二十年(1755年),平定准噶尔部,这一地域归乌里雅苏台定边左将军管辖。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廷将居住在阿尔泰山之阳的阿尔泰乌梁海人编为7旗,分为左右两翼,设翼长总管,分别授印信。此地隶属阿尔泰乌梁海左翼左旗扎萨克,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此地隶属科布多办事大臣管辖。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科布多、阿尔泰分治,此地隶属阿尔泰办事大臣,此时,阿尔泰办事大臣所辖区域直属清廷理藩院。</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民国元年(1912年),沿袭清末旧制,阿尔泰地方仍直属中央政权管辖。民国八 年(1919年),阿尔泰地方划归新疆省,设阿山道。是年设布尔津县,喀纳斯地域隶属新疆省阿山道布尔津县。</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新中国成立后,198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喀纳斯自然保护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隶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厅管理,设管理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2006年7月,阿勒泰地委、行署决定成立了中共喀纳斯景区委员会和喀纳斯景区管理委员会,明确了喀纳斯景区10030平方公里的大旅游管辖区域,并将布尔津县的禾木哈纳斯蒙古民族乡、哈巴河县的铁热克提乡划归景区管委会统一管辖。</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2000年,成立"喀纳斯环境与旅游管理委员会"与"喀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机构隶属布尔津县。</font></h3> <font color="#167efb">2003年,喀纳斯管理机构上划阿勒泰地区,改"喀纳斯环境与旅游管理委员会"为"喀纳斯环境与旅游管理局",对该地域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实行统一管理。</font> <h3><font color="#010101">喀纳斯景区位于新疆阿尔泰山中段,地处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国接壤的黄金地带。</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喀纳斯景区位于阿尔泰山地地貌与植被垂直带,自高向低,海拔3000m以上为现代冰川与永久积雪覆盖的高山冰雪寒冻带、海拔2400-3000m为冰缘亚高山寒冻苔原垫状草甸带、海拔1300-2400m为中山寒温针叶林草原带(由针叶树种西伯利亚落叶松、西伯利亚冷杉、西伯利亚云杉、西伯利亚红松组成)、海拔800-1500m为低山丘陵灌木草甸草原带、海拔800m以下是山前冲洪积平原绿洲荒漠带,垂直分层明显,可饱览阿尔泰山6-7个垂直自然景观带的真貌。</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喀纳斯自然保护区属于寒温带地区,寒冷期长,无霜期短。由于地处欧亚大陆腹地,远离海洋,纬度较高,相对高差悬殊,地形复杂,形成了独特的气候特征。气象资料表明,这里年平均气温-0.2℃,极端最高气温29.3℃,最低气温-37℃,全年有6 个月的气温月平均值低于0℃,冬季长达7个月之久。最冷的一月平均气温-16℃,最热的七月平均气温15.9℃,中午也不过20℃度,无霜期80-108天,植物生长期集中在5月一8月。</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年降水量为1000毫米左右,最大降水带为海拔2100米。冬季漫长,降雪丰富,一般8月初开始出现霜冻。海拔1400米以上,8月下旬开始降雪;海拔3000米以上, 8月初开始降雪,一直到翌年5月下旬或6月初,降雪期长达8个月左右,积雪深度可达1-2米,降雪日数一般在73天以上,稳定积雪期在200天左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雪线分布在海拔2850米左右。年蒸发量约1000毫米,与降水量大体持平。喀纳斯自然保护区水分条件较好,空气湿度较大,相对湿度一般为59-90%,湿度随海拔升高而增加,森林内湿度一般可达90%以上。</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喀纳斯保护区内现有野生脊椎动物30目74科349种,其中两栖类2种,爬行类1种,鸟类287种,兽类51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70种,其中国家一类保护有雪豹、貂熊、紫貂、北山羊等15种,国家二类保护有驼鹿、雪兔、棕熊、水獭、猞猁、兔狲、马鹿、原麝、鸢、黑琴鸡、花尾榛鸡、苍鹰、雀鹰、褐耳鹰、乌雕、猎隼、燕隼、红隼、灰鹤、石貂、雪鸮、长尾林鸮、花头鸺鹠等55种;属哈纳斯特有种的动物有阿尔泰林蛙、极北蝰、胎生蜥蜴、岩雷鸟、普通松鸡、哲罗鲑(俗称大红鱼)、细鳞鲑、江鳕、北极鮰、西伯利亚斜齿鳊等。此外,区内还有昆虫24目79科285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喀纳斯保护区湿地类型有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沼泽湿地和冰川雪山湿地。湿地总面积为32266.90hm2,其中河流湿地574.84hm2,占1.78%,沼泽湿地3018.85hm2,占9.36%,湖泊湿地6552.87hm2,占20.31%,冰川湿地22120.34hm2,占68.55%。</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喀纳斯风景区内共有大小景点55处,分属33种基本类型,主要包括哈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白哈巴国家森林公园、贾登峪国家森林公园、喀纳斯河谷、禾木河谷、那仁草原、禾木草原及禾木村、白哈巴村、喀纳斯村等国内外享有盛名的八大自然景观区和三大人文景观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喀纳斯湖,是喀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精华。系冰川强烈刨蚀,冰石表物阴塞山谷,形成终表垄而成湖泊。湖面海拔1375米。湖形如弯月,长24.5公里,平均宽1.9公里,平均水深90米,最大深188.4米,面积6.9万亩,蓄水量40亿立方米,为我国深水湖之一。湖周是苍翠的针阔混交林,与辽阔的山间草原连成一片。</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喀纳斯湖是我国极其难得具有欧洲生态系统的区域,保护区内有植物798种,其中珍稀植物30种,动物39种,鸟类117种,鱼类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5种,二级13种,其它稀有动物9种,昆虫真菌的新种记录不少60个。</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图瓦人亦称"土瓦"和"德瓦"、"库库门恰克",历史悠久,早在古代文献中就有记录。有些学者认为,图瓦人是成吉思汗西征时遗留的部分老、弱、病、残的士兵,逐渐繁衍至今。而喀纳斯村中年长者说,他们祖先是500年前从西伯利亚迁移而来,与俄罗斯的图瓦共和国图瓦人属同一个民族。图瓦人保存着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和语言,图瓦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与哈萨克语言相近。在生活习惯上,图瓦人除欢度蒙古族传统的敖包节外,还有当地的邹鲁节(入冬节),汉族人的春节与正月十五元宵节。图瓦人信仰佛教,丧葬方式为曲体入葬,图瓦人居住在阿勒泰喀纳斯湖图瓦村和白哈巴图瓦人村落。喀纳斯湖与图瓦人相互辉映,融为一体,构成喀纳斯湖旅游区独具魅力的民族风情。</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