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原本没在行程计划里的这个地方,只是从雁门关出来,包车司机说附近还有野长城可爬,那就去爬爬吧。登顶远眺,远处有个广场,中有塑像一。好奇地问司机弟弟那是杨六郎的塑像吗?他说,不是,是无名将士像,为了纪念后面的坟包。看到没,塑像后面一个又一个的小土包,就是西汉到东汉400年间在这里死去的将士墓。去看看吗?</h3><div> 我说,既然看到了,就去看看吧。要门票吗?</div><div> 不用。</div><div> 然后,车拐进了段土路,右边筑了围墙,颠簸中看到前方左边有栋现代建筑,司机说,这里要搞个博物馆,馆刚起好,但没藏品。因为墓都没被考古发掘。</div><div> 说话间,就到了围栏的门口处,信步走进去,不禁倒抽一口冷气。原以为只是小坟堙,其实是一个又一个直径五米大小的坟堙,这里就是一个又一个的群葬墓啊。爬上进门后第一个土包顶,土包顶插了个小牌子,上书“12”。是否一个大坟堙代表着一场战役?没有人能回答我,夕阳西下,余晖笼罩着这片人迹罕至的烈士墓,冬天的寒风时不时刮过一地枯黄的草,偶尔带出点细微的声音,在寂静的墓地里格外明显。每座土包顶都只是有个数字牌而已,仅此而已。一抔黄土下躺着的曾经鲜活的生命们,他们的所有都终结在这些按顺序排列的数字里,甚至在近两千年的岁月里,他们只是附近老百姓口中的汉军墓罢了。即使到现在,门口博物馆已立起,墓地都没被考古发掘。想也知道,只是乱葬岗,能有什么价值呢。难不成还能考古出他们姓甚名谁,乡关何处,为哪场战役赔上了性命?!</div><div> 一将功成万骨枯。书中文字读来终觉浅,直至这片惨淡满目。此地原来是长城以北,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突厥匈奴鲜卑契丹辽金轮流坐庄,无论谁上台,必然要和汉地相争,大大小小战役连续。历史上的名将们大多在此苦战过,附近还有杨家家祠,一门忠烈的杨家将毕竟还是名垂千古了。可怜这些生命,只能魂归故里,白骨却要日夜在长城以北的胡地听羌笛怨杨柳。</div><div>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div><div>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div><div>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落日照大旗,</div><div>马鸣风潇潇, 耳边仿佛还是刚才雁门关的旗风猎猎。<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