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仙湖一绝:车水捕鱼 (图文汇编:莫天正)<div></div><div>抚仙湖是云南湖泊中的灿烂明珠,湖岸岩树相依,美若仙境,湖中水清如镜,湛蓝沁心。就在这天造地设的美景之中,蕴藏着举世无双的文化元素,可以概括为“四古四绝”。四古是以“冒天山古生物化石、古滇青铜器文化、水下古城、古傩戏关索戏”组成的人文风景;四绝是以“车水捕鱼、两湖相交鱼不往、鲭鱼阵、铜锅煮鱼”为代表的地方风情。其中,“车水捕鱼”是云南抚仙湖地区独有的特色捕鱼方式,是当地渔民针对抚仙湖的特产——抗浪鱼的特性发明的捕鱼方法,一直沿用至今。但随着抗浪鱼数量的大幅减少,车水捕鱼这一奇特捕鱼方式也在逐渐消失。</div> 抗浪鱼,学 名 : Schizothorax taliensis 原名鱇浪白鱼,属鲤形目鲤科白鱼属。全长124——186毫米。体细长而略侧扁,整个身体轮廓犹如 一狭长的纺锤形;背部平直,腹缘呈浅弧形,头长显著长于体高。抗浪鱼是云南抚仙湖的特产。个体虽小,但肉味鲜美, 一直是抚仙湖的主要渔业对象。七十年代后,由于过量捕捞和入侵物种银鱼的引入,野生抗浪鱼几乎绝迹。 抗浪鱼是云南抚仙湖的特产鱼类,平时生活在40多米的深水区,只有产卵季节才浮出水面,寻找岸边的清泉,逆流而上进行产卵。当地渔民就是针对这种特性发明了车水捕鱼。车水捕鱼说来并不复杂,就是在岸边挖好水渠与“鱼洞”相连,利用水车将“鱼洞”内洁净的清水提到水渠内,然后人为地制造出湍急的水流,吸引抗浪鱼逆流而上,钻入早已安置好的鱼篓里。 车水捕鱼的整个过程并不复杂,渔民站在“水车”上,双手有节奏地交替划动,这个类似水车的装置制造出水流,抗浪鱼就会迎浪而上。在每年的立春至立秋,抗浪鱼从深水区浮出水面,向岸边浅滩游来,亲鱼群集向近岸的溪流处产卵,每一批亲鱼产卵活动通常持续3天,约停7天后又来第二批,此所谓渔民说的“来三去七”的规律,这也是捕捞抗浪鱼的好时节。以往到捕捞的旺季,不是用多少公斤来计算,用他们的话来说,强一点的鱼洞每日可以吨计,一般点的鱼洞也有五六百公斤。 相传古时候的禄充人是住在山上的,他们未曾吃过鱼。有一天,一只老鹰不小心将嘴中的鱼掉在了山上,被禄充先祖们捡到。他们试着吃了鱼肉,感觉味道好极了,于是才决定下山临海而居。而“禄充”之所以叫这个名字,其实是因为最早禄充一带的湖边长满了芦苇,被称作“芦充”,后来才改称为“禄充”。抚仙湖以前的生态环境是非常好的,那是因为没有滥捕的习惯,当时乡规民约就规定了,抗浪鱼下卵的3天之内不能去惊扰它,更不会用私网去捕捞抗浪鱼。那个时候的禄充村,足有200多个鱼洞。一到捕鱼旺季,禄充全村捕鱼的水车沿着海湾排列,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哗哗的水声伴随着渔民们的欢声笑语响彻湖面,家家户户都在湖边备了铜锅。到吃饭时候燃起袅袅炊烟,不一会,一锅活水煮鱼就已出锅。这就是抚仙湖独特的渔舟唱晚。 云南盛产铜矿,自古有滇铜遍天下之说。当地人将优质黄铜制作成铜锅,用来烹饪食材。滇中抚仙湖畔的渔民捕鱼时,就在湖边垒个柴灶,把湖中所产抗浪鱼与湖中清水同盛于铜锅之中。煮抗浪鱼不用剖腹,因它们生活在抚仙湖40米以下水质优良的深水区,以浮游生物为食,鱼胆还是一付降火的凉药。煮抗浪鱼时,先把湖里的水放在铜锅里,再把活鱼放进去,放上一些葱、姜、盐,大火烹煮,美其名曰“湖水煮湖鱼”。盖上锅盖,锅底生火加热。水温一高,鱼拼命往上跳,把锅盖顶得咚咚响,煮熟后揭开锅盖,条条鱼头朝上。因铜锅轻巧、传热性好、储热率高,用时极快且所煮之鱼,鲜香肥美、肉质细腻、汤色清亮,堪称美味!当地渔民席地而坐,湖畔就餐,无疑是一道生动的美食景观。云南特色菜品“铜锅煮鱼”就发源于抚仙湖畔。 车水捕鱼在抚仙湖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传统的技艺在保证渔民收获的同时也为抗浪鱼留下了足够的生机。抗浪鱼是云南抚仙湖的特产,因为稀有,所以珍贵。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环境恶化、外来物种的入侵和过度捕捞,抗浪鱼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到了1998年,产量只有7吨。至1999年,锐减到3吨,2004年产量不足一吨,被列为濒危物种。车水捕鱼这一特色捕鱼方式也曾一度销声匿迹。 为挽救抗浪鱼这一抚仙湖著名的土著鱼类,1998年,玉溪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合作,启动实施抚仙湖抗浪鱼人工增殖技术和种群恢复研究课题。该项目已经获得成功。<div>目前抚仙湖的生态环境正逐渐恢复,人工放养的成功让抗浪鱼的年产量恢复到20吨以上,车水捕鱼作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资源,也得到了应有的保护,成为了抚仙湖的一景。</div> 特向本主题的图片、史料的原创者表示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