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看图说话,王曲坡

腰包户口

<p class="ql-block">  印象,王曲坡。年里,大风降温吹走了雾霾,空气冰冷却透着清新,🚴‍♀️出门走走,为节日里一肚子的膏梁厚味减负,为奢华粉气的歌舞晚会带来的审美疲劳解腻!骑行,上神禾塬田野信步,下王曲坡望终南群峰,观如画的应时风景,释放心情。天空碧蓝,神禾塬上暖洋洋的🌞但背阴处残雪未消融,踏雪蹒跚推行,活络温暖了身体,很享受一种久违了莫名的兴奋。行至马厂堡子村,想起当年接受阶级教育参观过的郭氏地主庄园,路经顺访,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再去紧绷一下阶级斗争的这根弦😊但因政府有关部门要利用郭氏家宅院为发展旅游观光,正在整修,不接待参观。悻悻然🤭😏</p><p class="ql-block"> 长安民间曾有“下了王曲坡,稻田都姓郭”,说的是当年地主郭守约声名显赫,富甲一方。解放后田产充公“守约”“失业”,郭氏后人弃家离乡,另寻营生。据说现在外的郭氏后人都是学者,专家,多从事教书育人工作。在唱响阶级斗争的主旋律,一抓就灵的年代,参观地主家宅院强调的是阶级,控诉,仇恨,斗争功能。为政治服务每日接待川流不息的应景者。我在小学期间学校专门组织前来参观接受阶级斗争的教育,宅院的主人被妖魔化,家人和子女被戏虐丑化。当时我们也是懵懵懂懂,不知何为阶级,为何斗争,只是尽享春游的快乐,但回去后还要求大家要怀着满腔的阶级仇恨写观后感作文😠时过境迁,宅院濒败,原有的阶级斗争教育功能不复存在。现政府投资百万,重新修葺为“长安郭氏民宅”,仍然是启发教化功能,但是取消了“阶级斗争教育功能”修正成为观光宣传优秀传统文化,民俗,礼教的博物馆。为政治服务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实际出发,灵活原则,才能坚持政治正确🥱</p><p class="ql-block"> 与阳光下晒暖暖的村民寒暄,“外,郭家是大善人哩”“外,大称小称,大斗小斗都是胡说哩”“土改,社教时谁敢说郭家人好,把你不关到没风处才怪呢”。河东河西,真是令人哭笑不得的黑色幽默!历来传统乡村自治是乡绅,乡贤主动教化兴学,公益善事,百姓乡党互动,润泽乡风,造福一方。</p><p class="ql-block"> 王曲坡看的见水,神禾塬望的见山,乡村依旧,但乡绅乡贤的传统历史文化,被无数次的政治运动已将其“根”“魂”打碎!</p> <p class="ql-block">  残雪淡云,塬畔村舍,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p> <p class="ql-block">王曲坡</p> <p class="ql-block">  堡子村,明末为防匪患,乡绅村民共同出资出力,约十年时间借崖势环村修建了高三丈的城墙,并有四个城门,分别叫东阳门,夕阳门,南前门,北大门,也是神禾塬上唯一有城墙的村子,远远望去像一座易守难攻的城堡,故称为马场堡子村。八十年代规划新庄,村民们已陆续搬迁至新村址,旧堡子废弃。</p> <p class="ql-block">  郭家大院,曾经的地主庄园,“闻歌”时老地主被称为“陕西的刘文彩”庄园改名为“地主👲罪证展览馆”成了“忆苦思甜”的阶级斗争教育基地。九十年代大院交由文物部门管理,郭氏民宅被列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旧貌换新颜。</p> <h3>(借图)</h3> <p class="ql-block">  2021年2月18号正月初七,风和日丽,本拟游唐村,但见村口游人刷码测温,防疫措施森严,人车拥堵。掉头!索性畅游神禾塬,再上王曲坡,旧地重温。</p> <p class="ql-block">旧的乡村改造,加快城镇化建设</p> <p class="ql-block">  曾经的地主庄院,行阶级斗争的教化,现更名为长安郭氏民宅,展现的是民俗风情文化,时空转换,感觉好像一段历史被虚无了。</p> <p class="ql-block">曾经的地主庄园,现在的民宅文化,历史,现实都可用于教化,为什么服务,就是什么什么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庄院修葺一新,大门紧闭,清净清静,想当年“社教,四清”运动时,接受阶级斗争教育的人群川流不息,现时髦语形容叫网红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  地主庄园,文物遗存,传统文化,自信满满</p> <p class="ql-block">  历史的尘埃,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走一走,看一看,那些年过去生活中那些不曾在意的情景,微不足道的片段,也是历史的画卷。怀旧也不一定是怀念,怀旧有时让人可以走的更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