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安品,古韵悠悠,安品游子的一抹乡愁!

方青子

<h3>  青石板的街道、青瓦的土基房、坐落于村寨中间的关圣庙、庙里的各种神像雕塑、雕刻精美的民居大门,都渗透出这个村子深厚的人文底蕴,穿行其间,汉风浓郁,仿佛就是行走在红河县城迤萨的街道。其实,安品,是红河县浪堤镇一个汉族、彝族、哈尼族共同杂居的自然村,也是红河县第一个地下党员李善增的家乡。 <br></h3><h3> 远远望去,整个村子还保存着较为完好的青瓦土基墙民居,典型的内地汉族建筑风格。</h3> <h3>  四合院的民居,像极了迤萨古镇里留存的马帮民居。</h3> <p>  安品村犹如一条巨龙卧躺在山梁上,自然形成了一个半月形,整个村子共有4个村民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一个独特的名字,一组叫“沟腊”,二组叫“石缸”,三组叫“大路”,四组叫“八家寨”。</p> <p>  一组“沟腊”远眺。村委会、学校、卫生室都设在“沟腊”。“沟腊”大部分居住的是彝族,所以很多“沟腊”人都会说彝族话。</p> <h3>  二组“石缸”,大概就是因为有了这个古老的石缸而得名。这里建有一个公房,是人们娱乐休闲的地方,象征二组名字的石缸,成了孩子们打闹玩乐的玩具。</h3> <h3>  古朴,也是一种乡愁,这条街道上,曾经留下了我们每天上下学的足迹,从这里,我们走出了村子,把远方变成了家乡,而家乡,变成了我们的远方,我们像一群候鸟,春来春回,又在另一个城市驻留寻梦。</h3> <h3> 土墙青瓦,雕花大门,很少看到钢筋水泥房,浓浓的汉风扑面而来。</h3> <h3>  三组“大路”。农闲时,人们喜欢聚集在这个古老的大门前和这个刚修好的亭子里聊天,享受天伦之乐,这里成了大家聚会聊天的好场所。</h3> <h3>  四组“八家寨”。“八家寨”并不是只有八户人家,四组是由“八家寨”和“阿石克”两个片区组成,两个地名独特又有个性。小路口的两棵百年果芽树,是四组“八家寨”的标志,也是大家休闲娱乐的地方。茶余饭后,大家喜欢聚在大树下,聊聊家长里短,时事政策,村民之间的关系在聊天中变得融洽。</h3> <h3>  “八家寨”周边有好几棵古老而粗壮的百年果芽树,安品的小伙伴们记忆中最深刻的可能要数掰“果芽”吃了,每当春天来临,果芽树发芽,顽皮的孩子就会爬上果芽树,把刚发芽的果芽掰下来蘸盐巴辣子吃,那种酸酸辣椒爽爽的感觉,实在是一种只能体会无法言传的感觉。</h3> <h3>  在新修建的亭子里拉家常的老人们,她们告诉我,国家政策好,安品越来越漂亮了!问我是不是也打算搬回安品老家居住了?😁</h3> <h3>  这位白胡子的大爹,我觉得太酷了,就拉住他拍照,他非常配合的摆了个poss.</h3> <h3>  村子中央有一座百年古庙——关圣庙,可惜的是这座庙宇在1987年因火灾付之一炬,被烧得只剩残垣断壁。</h3><h3> 以前这座庙宇就是安品小学,我就是从这座庙宇里毕业的。记得整座庙宇共有7间房子,房檐上都有精美的花鸟鱼虫木雕图案,大殿的石柱也雕刻着各式图案,据说这间庙宇和建水的朝阳楼是一个共同的师傅建盖的。</h3><h3> 前些年,这间庙宇由民众集资又得以重新修复,但再也找不到当初的韵味。现在,庙宇里塑起了很多神像,每月的初一和十五,都有善男信女到庙里吃斋饭,供奉神像,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三,都要在庙里举行隆重的庙会,香火十分旺盛。</h3> <h3>  关圣庙里唯一幸存的一道精美雕花木门,显现出百年前精湛的木雕技艺。</h3> <h3>  关圣庙外观。</h3> <h3>  关圣庙里的各种神像雕塑,都是安品村里的雕塑能手亲手制作的。</h3> <h3>  村里的“公司”(供销社),曾经门庭若市,热闹非凡,现在已破落不堪,冷冷清清。</h3><div> 记得小时候,在“公司”里卖东西的是一个叫“老孙”的胖子,大大的肚子,戴着眼镜,买东西的人都管“老孙”叫“公司”。在村民意识里,“老孙”就是“公司”,所以去买东西,都喜欢扯着嗓门喊:“公司”,我要买盐巴,“公司”,我要买水果糖……</div><div> 这间“公司”的兴衰,其实也映射出时代的变化。</div> <h3>  土墙上的宣传标语—— “不喝生水,不吃生肉,不吃腐烂的水果”。这句标语就在庙宇的对面,我读书时每天经过这里,都要念几遍,妈妈说这条标语是1958年就写的了,如此看来颇有些年头了呢,比我的年纪要大得多。</h3> <h3>  安品人很早以前就有养马的历史,也许是受到了迤萨马帮的影响,记得我很小的时候村里很多人家都养马,我们村里的马队都到老挝、缅甸和西双版纳赶马,给那里的村民砍树、驮树、改板。直到现在,安品人在西双版纳买房定居、做生意、开的士、开港田车、跟当地人联姻者大有人在,在勐仑已经形成了一个有一定规模的群体。</h3> <h3>  安品越来越美丽了,也越来越和时代接轨,四条进村公路、随处可见的公厕、新铺的青石板路和围栏、wife、自助取款点、小卖铺、办喜丧事的公房,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无处不在享受着改革开放和社会进步的成果。</h3> <h3>  村里的公房,建成于2015年,凝聚了太多的爱心。首先,建设这个公房的地基,是许鹏辉一家无偿捐赠的,这本来是许家的老宅所在地,由于全家均已经不在村里居住,当得知村里要建设一间公房,就无偿捐出了地基。其次,公房里所有的锅、碗、瓢、盆、桌椅、板凳,也都是所有在外工作的安品人捐赠的。当几位热心家乡建设在外工作的安品人发出倡议,要建设公房时,每一位在外工作的安品老乡都力所能及的捐助了500——2000元的现金,村内一些小有成就的老板,也主动捐助了资金。这个公房的建成,得到了群众的一致赞誉,感谢牵头筹建公房的几位老乡,做了一件利村利民的大实事!</h3> <h3>  特殊的“广播”,广播里传来声音,我以为是在宣传国家政策,原来是通知大家快点来就餐了,村村响,居然还有催人吃饭的作用😁</h3> <h3>  红河县的每个村子,最好的建筑一定是学校和卫生室,我们安品村也一样,村内的安品完小,服务着安品村委会管辖的安品村、甸那村、土鲁白村的孩子们,从安品小学,培养出了许多走上工作岗位的优秀人才,他们遍布在红河县城、乡镇和农村,为红河散发着他们的光和热,安品,因他们而荣!</h3> <h3>  每一个在外的安品游子,看到我的微文,想念这一抹乡愁了吗?这里有你们的父母兄弟和姐妹,有你们成长的足迹。无论你走到哪里,记得,常回家看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