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鸟喜迎春

罗生

<h3>春天来了,大地一片生机盎然。人们常用春暖花开鸟语花香来形容。你看那樱花、桃花、李花、油菜花开始争相斗艳装扮着大地,鸟儿欢快地跳跃鸣叫。岭南的早春,樱花开始绽放枝头,鸟儿也闻香结伴而至,花因鸟儿美,鸟因花儿欢,鸟为花授粉,花为鸟作媒。花与鸟儿组成一幅幅美丽祥和的早春靓丽风景。</h3><h3> 每年此时,我都会情不自禁地背上相机,去追逐和捕捉这美丽的画卷。</h3> <h3>橙腹叶鹎</h3> <h3><br></h3><div>橙腹叶鹎是该属最著名的美丽物种,也是代表性鸟种。橙腹叶鹎,体长20厘米,雄鸟上体绿色,下体浓橘黄色,两翼及尾蓝色,脸罩及胸兜黑色,髭纹蓝色,色彩鲜艳,是最漂亮的叶鹎。雌鸟不似雄鸟显眼,体多绿色,髭纹蓝色,腹中央具一道狭窄的赭石色条带。橙腹叶鹎鸣声动听,发出清亮的鸣声及哨声,常模仿其他鸟的叫声。</div> <h3>橙腹叶鹎(母)</h3> <h3>橙腹叶鹎(公)</h3> <h3>橙腹叶鹎</h3> <h3>橙腹叶鹎</h3> <h3>叉尾太阳鸟</h3> <h3>叉尾太阳鸟(母)</h3> <h3>叉尾太阳鸟(公)</h3> <h3>叉尾太阳鸟指名亚种(学名:Aethopyga christinae christinae),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海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海南岛。 </h3><div>叉尾太阳鸟华南亚种(学名:Aethopyga christinae latouchii)。分布于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四川、云南、贵州、湖南、广西、广东、福建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福建漳浦。 </div> <h3>栖于森林及有林地区甚至城镇,常光顾开花的矮丛及树木。 </h3><div>多见于中山、低山丘陵地带的山沟、山溪旁和山坡阔叶林、也见于村寨附近的树丛中以及或活动在热带雨林和油茶林。 </div> <h3>翠鸟</h3> <h3>翠鸟又名鱼狗,也叫蓝翡翠、秦椒嘴、大翠鸟、叼鱼郎。</h3><div>属于佛法僧目,翠鸟科。</div><div>由于该鸟全身以翠绿色为主,所以就叫翠鸟。嗜食鱼类,所以也被人们称以“鱼虎”、“水狗”、“鱼狗”等名称。翠鸟的寿命很短,大概也就2年。</div><div>翠鸟是翠鸟科里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鸟类之一。本科共有93种,分布世界各地,我国已知的有11种。有林栖和水栖两大类型,林栖的一类远离水域,以昆虫为主食,水栖的一类在水边的树枝或岩坡上营巢,以鱼虾为食。</div><div>翠鸟具有高超的捕鱼本领。它天生有一种人类无法做到的俯冲绝技。因此被人们封为“捕鱼能手”,并与虎、狗相提而称之为“鱼虎”和“鱼狗”。</div><div>翠鸟科种类较多,主要种类有普通翠鸟、白胸翡翠、蓝翡翠、斑头大翠鸟、三趾翠鸟等。蓝耳翠鸟、鹳嘴翠鸟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名单。在长江以南有一种赤翡翠,全身以赤褐色为主。其他种全身羽毛以翠绿色为主,带有辉亮的金属反光,头部黑色,背、翅、尾为蓝色,喉、胸为白色,配以红嘴红腿,显得艳丽夺目。</div><div>翠鸟体型大多数矮小短胖,只有麻雀大小,体长大约15厘米。其体型有点像啄木鸟,但尾巴短小。</div><div>翠鸟头大,身体小,嘴壳硬,嘴长而强直,有角棱,末端尖锐。体羽主要为亮蓝色。头顶黑色,额具白领圈。浓橄榄色的头部有青绿色斑纹,眼下有一青绿色纹,眼后具有强光泽的橙褐色。喉部色黄白,嘴特别大而呈赤红色。面颊和喉部白色。上体羽蓝色具光泽,下体羽橙棕色。胸下栗棕色,翅翼黑褐色。足短小,二趾相并,脚珊瑚红色。翠鸟尾巴很短,但飞起来很灵活。当然,不同种类的翠鸟外形会有所不同。</div><div> 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长又尖的嘴。</div><div>  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才见它飞起,一眨眼它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div><div><br></div><div>&nbsp;</div><div><br></div> <h3>北红尾鸲</h3> <h3>北红尾鸲(学名:Phoenicurus auroreus,英文名:Daurian Redstart)属雀形目鹟科红尾鸲属,俗名灰顶茶鸲、红尾溜,台湾称作黄尾鸲。是中等体型(15厘米)而色彩艳丽的红尾鸲。雄鸟下体栗色,雌鸟下体褐色。区别于其他红尾鸲,北红尾鸲雌雄均具有显著的白色倒三角形的翼斑。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中国为东北、华北、华中至西南一带的夏候鸟,较常见。</h3><div>北红尾鸲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河谷、林缘和居民点附近的灌丛与低矮树丛中,尤以居民点和附近的丛林、花园、地边树丛较常见,有时也沿公路、河谷伸入到大的森林中,但亦多在路边林缘地带活动,很少进入茂密的原始大森林内。 </div><div>主要以昆虫为食,据赵正阶 (1975) 在长白山通过对成鸟胃的大量解剖和通过对幼鸟扎颈取食的方法得知,北红尾鸲在长白山几乎全以昆虫为食,仅偶尔吃蓝腚果等灌木浆果.其中雏鸟和幼鸟主要以蛾类、蝗虫和昆虫幼虫为食,成鸟则多以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半翅目、双翅目、膜翅目等昆虫成虫和幼虫为食,种数达50多种,其中约80%为农作物和树木害虫。 </div> <h3>白头翁</h3> <h3>绣眼</h3> <h3>这是绣眼 目前知道的有四种:灰腹绣眼,暗绿绣眼,红肋绣眼,非洲绣眼。其中灰腹绣眼在我国比较少,而在江浙一带大家都喜欢养暗绿绣眼。 暗绿绣眼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华北的部分地区,华东地区,西北的部分地区,西南的部分地区,以及台湾省和海南岛。红肋绣眼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灰腹绣眼分布在西藏,四川,云南的部分地区。在每年的迁徙季节里同一地区也会发现不同种类的绣眼。至于非洲绣眼,目前在我国还没发现过野生的存在</h3> <h3>暗绿绣眼</h3> <h3>(暂不知名的小鸟)</h3> <h3>橙腹叶鹎</h3> <h3>公太阳鸟</h3> <h3>母太阳鸟</h3> <h3>鹊鸲(学名:Copsychus saularis,英文名:Oriental Magpie-Robin)属雀形目鹟科鹊鸲属,又名猪屎渣、吱渣、信鸟或四喜。分布于中国华南地区及长江以南一带。典型的黑白色鸟类</h3> <h3>由于鹊鸲经常在猪圈、牛栏、茅坑等处觅食,俗称“屎坑雀”或“猪屎雀”。它常站在屋顶或大树上昂首翘尾鸣叫,叫声婉转多变,清脆响亮。尤其是繁殖期间,雄鸟鸣叫更为激昂多变,其他季节早晚亦善鸣,常边鸣叫边跳跃。翘尾 </h3><div>休息时常展翅翘尾,有时将尾往上翘到背上,尾梢几与头接触。 </div><div>生境:村落旁的果园、菜地、灌丛、稀疏树林。食性: </div><div>主要以昆虫为食。所吃食物种类常见有金龟甲、瓢甲、锹形甲、步行虫、蝼蛄、蟋蟀、浮尘子、蚂蚁、蝇、蜂、蛹等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膜翅目、双翅目、同翅目、异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此外也吃蜘蛛、小螺、蜈蚣等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偶尔也吃小蛙等小型脊椎动物和植物果实与种子。 </div> <h3>母太阳鸟</h3> <h3>橙腹叶鹎</h3> <h3>绣眼</h3> <h3>橙腹叶鹎(公鸟)</h3> <h3>橙腹叶鹎</h3> <h3>此鸟学名为绿翅短脚鹎,是鹎科爱索斯短脚鹎属,又名麦克氏短脚鹎,主要栖息于海拔约2300米以下的次生阔叶林、混交林、松、杉针叶林以次也见可溪流河畔或村寨附近的竹林、杂木林丛中。</h3> <h3>竹鸡闹新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