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鸡年说说野生鸡。通常大家说的鸡,是在地下跑的体型较大的陆禽鸟类,是鸟纲鸡形目中的一个科——雉科(学名:Phasianidae)。雉科分为鹑和雉两大类。无论是鹑类还是雉类在中国(特别是中国的西南地区)种类都非常丰富,拥有世界上雉科近1/3的种类,其中又有大约1/3又是我国的特有种,有"雉类的王国"之称。</h3><h3><br /></h3><h3>中国的雉科中的63种有超过一半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这63种鸡是:雪鹑、藏雪鸡、阿尔泰雪鸡、暗腹雪鸡、雉鹑、四川雉鹑、石鸡、大石鸡、中华鹧鸪、灰山鹑、斑翅山鹑、高原山鹑、鹌鹑、日本鹌鹑、蓝胸鹑、环颈山鹧鸪、红喉山鹧鸪、白颊山鹧鸪、台湾山鹧鸪、红胸山鹧鸪、褐胸山鹧鸪、四川山鹧鸪、白眉山鹧鸪、海南山鹧鸪、绿脚山鹧鸪、棕胸竹鸡、灰胸竹鸡、血雉、黑头角雉、红胸角雉、灰腹角雉、红腹角雉、黄腹角雉、勺鸡、棕尾虹雉、白尾梢虹雉、绿尾虹雉、原红鸡、黑鹇、白鹇、蓝鹇、藏马鸡、白马鸡、褐马鸡、蓝马鸡、白颈长尾雉、黑颈长尾雉、黑长尾雉、白冠长尾雉、雉鸡、红腹锦鸡、白腹锦鸡、灰孔雀雉、海南孔雀雉、绿孔雀、镰翅鸡、柳雷鸟、岩雷鸟、黑琴鸡、西方松鸡、黑嘴松鸡、花尾榛鸡、斑尾榛鸡。</h3><h3><br /></h3><h3>中国传统文化认为,鸡乃德禽:"头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时不失者信也。"此即为鸡之文、武、勇、仁、信"五德",故为德禽。</h3><h3><br /></h3><h3>这么多的稚鸡大多是国家保护动物,比较稀少,不易见到。今天用我拍到的照片重点说说石鸡。</h3> <h3>石鸡是中型雉类,体长27-37厘米,体重440-580克,比山鹑稍大一些。两胁具显著的黑色和栗色斑。第1枚初级飞羽介于第5和第6枚飞羽之间,或于第6枚初级飞羽等长;第3枚初级飞羽常是最长的。尾圆;尾长约为翅长的2/3;尾羽14枚。雄者具微小的瘤状距,嘴和足红色。雌雄在羽色上一样,仅在大小上有些不同。嘴、脚珊瑚红色。虹膜栗褐色。眼的上方有一条宽宽的白纹。围绕头侧和黄棕色的喉部有完整的黑色环带。上体紫棕褐色,胸部灰色,腹部棕黄色,两胁各具十余条黑、栗色并列的横斑。栖息于低山丘陵地带的岩石坡和沙石坡上,以及平原、草原、荒漠等地区。性喜集群。以草本植物和灌木的嫩芽、嫩叶、浆果、种子、苔藓、地衣和昆虫为食。分布于欧洲、西伯利亚、阿富汗、伊拉克、伊朗以及中国。是巴基斯坦的国鸟。</h3><h3>栖息于低山丘陵地带的岩石坡和沙石坡上,很少见于空旷的原野,更不见于森林地带。</h3><h3>留鸟。白天活动,性喜集群,有时白天成群窜到靠近山坡的农田地中觅食,遇惊后径直地朝山上迅速奔跑。紧急情况下亦飞翔,飞翔能力强且迅速,但飞不多远即落入草丛或灌丛中。清晨和黄昏时,雄鸡常站在光裸的岩石上或高处引颈高声鸣叫,似‘嘎嘎嘎……’或 ‘嘎拉,嘎拉’声,故当地群众称之为‘嘎嘎鸡’。开始鸣叫时比较缓慢,以后逐渐加快,并重复多次。</h3><h3>主要以草本植物和灌木的嫩芽、嫩叶、浆果、种子、苔藓、地衣和昆虫为食,也常到附近农地取食谷物。</h3><h3>繁殖期4月末至6月中旬。4月中下旬即开始发情,期间天刚亮即开始鸣叫,偶尔亦出现雄鸡间的争偶斗争。通常营巢于石堆处或山坡灌丛与草丛中,也有营巢于悬岩基部、山边石板下或山和沟谷间的灌丛与草丛中。巢极简陋,也甚隐蔽,主要为地面的凹坑,内垫以枯草即成。每窝产卵7-17枚,偶尔有多至20枚的。5月初开始产卵,1天1枚,雌鸟产完卵后,常不声不响地从山沟飞出,转到雄鸟近旁,然后与雄鸡相对‘嘎嘎’地叫个不停。卵棕白色或皮黄色、具暗红色大小不等的斑点,卵的大小为38.6-42.5mm×28.3-31mm,平均39.5mm×30.6mm,重19-20g。雏鸟早成性,孵出后不久即能跟随亲鸟活动</h3> <h3>下面是我拍的一些石鸡照片</h3> <h3>很漂亮吧,希望我们大家爱护环境,保护野生动物,让我们生活的环境更美丽,生态更和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