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台”的叫法在武乡似乎有些侉。不论是东乡还是西乡,叫“锅台”、“火台”的比较普遍。但不管叫啥,随着时世的变迁,记忆中小时候那种烧柴烧煤炭的、和窑洞土炕连在一起的“灶台”似乎已越来越少了。就是在一些偏远落后的山庄窝铺,电磁炉、电饭锅等时髦的洋东西也渐渐多了起来。 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土炕总是和灶台连在一起的。不论是住窑洞还是房子,冬天里做饭、取暖的灶台总是人们白天黑夜离不开依靠。因自然和地理上差异,拥有煤炭资源的东乡,和离煤窑较远又秸秆丰富的西乡,在灶台设制和烧火做饭的方法上是不一样的。东乡的灶台多烧煤炭,灶台前面连接火炕,后面在地下挖有一个土坑,上面有木制的盖板,是用来存放柴灰煤渣的,叫煤灰圪洞。西乡的灶台多烧秸秆,设制相对简单。煤炭和秸秆燃烧热效不同,同样做好一顿饭,在东乡一小铲煤炭一会儿就够了。在西乡烧要一大抱玉米秆,而且烟熏土气老半天。想干干净净吃顿饭也不容易。不同的烧火方式形成了不同的餐食文化和生活习俗。在东乡,多数人家炒菜和做饭用的锅是分开的,做的饭也比较花样,有抿面、扞面、削面、拉面等等。在西乡多数灶台只有一口大锅,平常以擦面、扞面多,其面食也有特色,特别是红面擦圪斗(高粱和白面合起来做的),就连东乡人也都待见。 灶王爷也就是灶神,是主管厨房之神,寄托了人们袪邪、避灾、祈福的愿望。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汇报,除夕再返回人间。这户人家因陋就简在窑洞的土墙上挖了一个祭祀灶王爷的神龛,并精心贴上了一副传统的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一家之主。 条件好一些的人家摆有木制的厨柜。差一点的就在墙壁上挖个洞,既不占地方,又方便实用。 到了夏天,住人的屋里暖和了,也就不适合再生火了。依据各家的条件不同,有的备有另外的厨房,有的就在院里做一个简易的灶火。 这就是典型的室外厨房,条件相对简陋一些。 除了必需的锅碗瓢盆,多数人家在靠近灶台的墙面上钉一个木头或铁制的架子。这是用来挂勺子、锅铲、笊篱等日常餐食用具的。别看这些简单的物件,能反映出各自家庭的诸多背景差异。 一个浅浅的勺子,一个磨秃了的铁铲,一个塑料制的筷篓里插着一双筷子。下面这几户人家的灶台挂件都很简陋。一般来说,这样的情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家庭的主人多为单身。 讲究干净的人家的灶台也有品味的。有的用瓷砖贴面的,有的灶台用石头作台面,有的在白净的墙面和灶具之间还要贴一层塑料膜,厨具摆设整齐,花样多、功能全。 灶台的环境和家庭的生活品味是分不开的。凡是灶台周边比较脏乱的人家,屋子里陈设自然也杂乱无章、邋邋遢遢。 这户人家的在灶台与土坑之间的炕沿上安装了个木架子,在当地叫引墙。这是在土坑和灶台之间设置的一道安全屏障,是为防止小孩子在炕上玩耍时不小心掉在灶台上的锅里。现在,这样的东西已经很少见到了。 记得小时候,灶火也是我们这些孩子的欢乐所在。偶尔在锅底下的火窝里焐点红薯、山药蛋是一种奢侈的美味,那热滕滕、黄凌凌、白生生、香喷喷的优物,现在想来都口齿生津。 灶台文化是老祖宗在千百年的历史进化中形成的智慧结晶。从人类最初的钻木取火、茹毛饮血,到今天的电气化、智能化,其发展的取向和依循的主线就是为了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农耕时代的灶台文化传承的时间很长,其内涵也很丰富,但它的历史积淀和精髓将不可避免地被潮汛般的现代工业文明和信息化所冲击,同时也给留有那个时代文化印记的人们以心灵上的荡涤和创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