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忆中的年俗 作者:厨子

于师傅

<h3>我记忆中的年俗</h3><h3> 作者:厨子</h3><h3> 大年三十到正月初一,才是真正意义的过年关!除日岁更,辞旧迎新,这一时刻集中承载着农历春节的仪式。在我的记忆中的年俗仪式,最主要的是敬神祭祖,孝亲敬老仪式,具体的细节和深层的文化含义有些不是很清楚,但儿时过年的过程和环节还历历在目。</h3><h3> 三十一早,忙年就开始了。一般是兵分两路,男人们负责劈柴火,贴对子,挂家谱,女人们准备供品,备菜,切肉馅。特别要说的是,过去的冬季基本上只有白菜,萝卜两种蔬菜,一般每家都要轧上一些萝卜丝包包子和饺子用,实际上就是用开水煮一下攒干,主要是去去萝卜的恶味,原来的萝卜本身的味是很重的。家长们也逼着孩子们用轧萝卜的热水洗洗头,因为当年柴草不够烧的,平日里舍不得专门烧水洗头的,估计萝卜水里含有天然的去污剂,洗起来也容易去掉厚厚的灰,是不是还具有灭头虱的功效我就不得而知了。艰苦的生活自有艰苦的过法。</h3><h3> 到下午,堂屋正北的墙上供上了族谱,族谱的两侧一般会挂有松鹤延年之类的字画竖条。方桌上摆满了贡品,主要是各类肉鱼面食水果点心等吃货,生活条件好一点的讲究人家,要祭供整鸡,整鱼,整猪头三牲,鱼一定要戴鳞的整鱼,一般都用白鳞鱼,我们俗称相鱼,估计有取其吉祥之意吧。生活拮据的时候,因为买不起鱼,也有用木鱼挂上面饼充当的,不过我只是听说,没有见过,到我记事起每家每户大小都会买条鱼的。还有香盂,腊台,碗筷,纸钱等一干东西。这是屋里的摆设。</h3><h3> 天井里,在照壁的后面搭了个棚子,用家里比较好的桌子在上面做个供台,书写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天尊之神位,祭奠七十二天神用的,我们都叫它天老爷爷地老妈妈的牌位。天地为尊,祈求天佑!</h3><h3> 还有一个特殊的环节,在布置祭神祭祖的同时,必在大街靠墙的地方用3块土坯搭一个小屋,俗称&quot;孤魂棚&quot;,棚内设一个牌位,上写&quot;孤魂之位&quot;,两边贴一副对联:&quot;往日无主今有主,此处非家却是家&quot;,横批为&quot;四方孤魂&quot;。此后五更发纸,初一拜年,初二送年,都要祭孤魂棚。因为父亲是老师,写的一手好毛笔字,这事每年都是他来做了,现在看这也是济困救孤的慈善之举了。好像这是我们即墨牛齐埠一带十里八乡特有的做法,不知是不是这样。</h3> <h3> 黄昏的时候,一般是一个家族的男人一起,带上纸香,鞭炮,到祖坟&quot;请年&quot;去。在祖坟点燃鞭炮,焚纸焚香,磕头作揖,唤醒地下沉睡的先人,一起高声喊几声老爷爷老奶奶,爷爷奶奶回家过年了!有些祖坟早已经推平,只是凭记忆在大体位置上喊几声而已。我们于家的祖坟分布在两处,一个老莹,一个新莹,距离不近,每年跟着大人去&quot;请年&quot;都会跑出一身汗来,碰上刮风雨雪天气,更是困难,不过这是男人的责任,虽然苦点累点,但感觉挺自豪的。这个活动一定要在太阳下山的时候进行,因为阴间的先人们不敢见光,必须走夜路。</h3><h3> &quot;请年&quot; 回到家里,紧接着就是&quot;安年&quot;,也就是要把请回来的先人们安顿下来。先回到自己的家里焚纸上香磕头,把先人请上族谱中自己的牌位,因为老祖宗是大家共同的祖宗,在自己家磕完头后,还要依次到家族中的其他家里磕头&quot;安年&quot;,这是过年中的第一次大范围的磕头。还要交代的一点是,每家每户的院子里都要放上几根木桩和一些谷秸,木桩是&quot;拴马桩&quot;,谷秸是草料。不管人活着的时候多么贫穷,想象他们到了阴间都混好了,骑着高头骡马荣归祖里,这也是人们的美好愿望罢了。腊月里夜黑星稀,又没有电灯,经常有人被木桩绊倒,主要是小孩子,绊倒了摔的再痛也不能哭,过年期间一个是不能哭,一个是不准说脏话,要说过年话,这是孩子们必须恪守的,大人们会说又捡了个大元宝哄孩子起来。后来有了电灯就好多了。搁到现在估计先人们的坐骑都与时俱进换成宝马,奔驰了,院子里还要有加油站充电桩设施了,有些土豪官宦人家还要修个临时机场吧!</h3> <h3> 进行这些仪式的时候,实际上还要口中念念有词,比如门神门神请让开,让我先人进家来。不过这些多数人都不明白而省略了。或者是换成百姓最通俗的语言说话了,总之是祈求天神保佑,祖宗袒护,祈求人丁兴旺,吃穿无忧等基本生活需求,求发财的有求升官的几乎没有。之后就开始吃年夜饭了。那时候的年夜饭非常简单,就是煮一大锅猪肉粉条大白菜,吃个地瓜面萝卜包子,地瓜面豆包,玉米饼子或者白面馒头,就是享福了。小时候盼过年,为的就是能吃几顿好饭,穿件新衣服。家里的男当家特邀家里的大男孩喝一杯地瓜干白酒,滋滋有味,有时候还用筷子蘸蘸酒让我们小孩儿尝尝,感觉就是辣,心里还在想大人们为什么爱喝这个辣东西?吃饭时大人们一再告诉孩子,&quot;五更&quot;还要吃饺子,留着肚子。我们那里有&quot;五更发纸&quot;吃饺子的风俗,也就是晚上十二点发纸吃饺子,除旧迎新。三更是半夜,为什么叫五更,我也说不清楚。守岁的讲究小孩不太清楚,家里的男人一般都坐在炕头上抽着旱烟不睡觉,供案上的香火不能断了,以示传宗接代香火不断。实际上我发现供案上的蜡烛也不是一直点着的,因为没有钱买很多,只是在祭祀的时候点上,家里的小煤油灯的灯芯都调到最小。中国的农民是最讲究实际的人,在极简中维护传承着传统的文化。这一天家畜家禽也要过年,一般是早早的把它们喂饱入窝,真是动物也有灵性,平日里有点动静鹅叫狗吠,除夕晚是再闹动静也是不叫不吠,好像接到了统一的命令,生怕惊动天神和祖宗先人,这是一个神奇的不解之谜。</h3><h3> &quot;五更发纸&quot;是年俗中最重要的仪式了。是十一点多钟开始烧水准备下饺子,烧火用准备的木棍等硬柴火,过年期间也不能拉风箱,大人说出响声不好。小孩们还要跑去叔叔大爷家互相通知说开始烧水了!并且将鞭炮挂在了长长的杆子上,随时准备点燃。饺子下好后,要先祭天神,后祭祖宗。烧香焚纸,燃放鞭炮,磕头叩拜。烧纸钱的时候要在地上画个圈圈,表明是自己家的专供,不被妖魔鬼怪截留,有时也有意用棍子挑出一点送给小鬼,算是贿赂,求它们多行方便,不要挡道。祭拜完后全家开始吃饺子,吃到钱的发财,吃到枣的甜蜜,吃到糕的步步高,寓意吉利。吃完之后,孩子们要分别给家里的长辈磕头,口里喊着,爷爷,给您磕头了,妈,给您磕头了!在这时老人会送个两毛,五毛的压岁钱。随后就要到本族血缘最近的本家家里给长辈磕头,这是第二次出门磕头。当时也没有电视可看,到处黑咕隆咚,磕完头聊会儿天一般就睡觉了, 那时的人天一擦黑就打盹,熬到半宿已经十分不易了。小孩睡觉时手里一直捏着自己的压岁钱,这是归自己支配的最大资产了,可以用来买铅笔本字或者糖块鞭炮。午夜后只有家里的大人还坐在炕头上抽着旱烟继续守夜。</h3> <h3> 大年初一早上六点钟,天还没亮,大人们会挑亮煤油灯,把孩子们叫醒,穿上过年的新衣服,真正的正月初一大拜年开始了。家族中的男孩们要去整个家族挨家挨户拜年了,女孩们也要到亲近的本家给长辈拜年,顺便展示一下自己的新花衣裳,姐妹们交流一下收到多少压岁钱。由于参加拜年的人多,一块到了一家也盛不开,家族中的人会自然根据远近,分成三四支队伍,交叉互串磕头拜年,像我这样小辈要磕差不多三十家头,从早上七点一直磕到十点左右才结束,然后再到本村相好的师长朋友家磕头拜年,差不多整个上午都在串门磕头,这是第三次出门磕头拜年了!通过这种方式,邻里北家平时磕磕碰碰的不愉快,不搭腔,在一声过年好中消融了,翻页了,成为邻里关系重归于好的粘合剂,年就是和事老,这叫作&quot;大年五更吃饺子,没有外四家&quot;。</h3><h3> 初二是外甥看舅舅的日子,要带上馒头到姥姥门上拜年。初二傍晚还要举行送年仪式,家家户户端着祭品走到街头送年,整个村子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不绝于耳,持续半个小时以上,簇簇祭火铺满街道,甚是壮观。送完年之后要把家里的族谱请下来,卷放在供案上,差不多放到十五元宵节过完,才会收起保管好,以备来年再请出来。还有一个风俗是家家遵循的,送年以前不能用笤帚扫炕扫地,不能倒水,据说那样会把福气扫掉,财气倒掉。所以家里的卫生要在二十四大扫除集中收拾好,干干净净过大年!</h3><h3> 从初三开始就进入走亲串门节奏了,这个基本是大人的事情了,或者是家里的长兄代表出山,你到我家,我到他家,喝酒吃饭,聊天抽烟,交流信息,互谈感想,其乐融融,乐此不疲。这些就是我儿时过年的记忆,那段苦难时光中刻骨铭心的记忆,现在回想起来依然感觉特别有味道。</h3><h3> 我们现在都在抱怨年味越来越淡了,年味不是放几天假,吃几顿好饭,放点鞭炮就会有的,年味是要有风俗和文化的,而风俗和文化一定要有庄重的仪式来承载,要有敬畏之心来操作,没有仪式就没有年文化,也就不会有年味了!节庆文化是这样,其他文化形式也是这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