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儿时的记忆 留住“年”的味道

兵痕视觉

<h1><font color="#57a7ff">  年的由来: </font></h1><h1><font color="#57a7ff"> “年”是中国民间传说的凶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又到了一年的除夕,乡亲们像往年一样,都忙着收拾东西准备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赶走,只见当天,白发老人身穿红衣,在屋门上贴红对联,在屋外放着鞭炮,敲锣打鼓,年兽便逃跑了。所以每年过年的时候要放鞭炮、穿红衣服、贴红对联、敲锣打鼓。现在人们每到春节不管离家多远,几乎都赶回老家过年,近几年来感觉似乎年味儿没有儿时的那种感觉,所以想尽力留下一些民俗风情讲给后人听……</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  每年的腊月二十九大部分家庭都会用面来蒸贡品,以此纪念先人。也寓意着下一年生活更加美满幸福!</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  张灯结彩迎新春,解 释:挂上灯笼,系上彩绸。形容节日或有喜庆事情的繁华景象。 张:陈设。结:结扎,系。彩:彩绸。 出 处: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九回:“告谕城内居民,尽张灯结彩,庆赏佳节。” </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  大年三十上午家家户户贴对联粘福字摆贡桌。</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  年夜饭又称团圆饭。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 <br></font><h1><font color="#ed2308">  简介 <br></font><font color="#ed2308">  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br></font><font color="#ed2308">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br></font><font color="#ed2308">  食谱 <br></font><font color="#ed2308">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合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古代,过年喝酒,非常注意酒的品质,有些酒现在已经没有了,只留下许多动人的酒名,如葡萄酒、兰尾酒、宜春酒、梅花酒、桃花酒等等。 <br></font><font color="#ed2308">  食俗 <br></font><font color="#ed2308">  除夕之夜,无论相隔多远,工作有多忙,人们总希望回到自己家中,吃一顿团团圆圆的年夜饭。有时实在不能回家时,家人们也总是为他留一个位子,留一副碗筷,表示与他团聚。这年夜饭也叫“合家欢”,是人们极为重视的家庭宴会。 <br></font><font color="#ed2308">  俗话说得好,打一千,骂一万,三十晚上吃顿饭。按照我国民间的传统习惯,年夜饭的吃食很有讲究,通常有馄饨、饺子、长面、元宵等等。 <br></font><font color="#ed2308">  新年吃馄饨取其开初之意。传说盘古氏开天劈地,使“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结束了混沌状态,才有了宇宙四方。再则取“馄饨”与“浑囤”的谐音,意思是粮食满囤。 <br></font><font color="#ed2308">  饺子 <br></font><font color="#ed2308">  是我国的传统食品之一。也称作扁食或煮饽饽。古来只有馄饨而无饺子。后来将馄饨做成新月形就成饺子了。在唐代吃饺子的习惯已经传到我国的边远地区了。除夕夜,十二点钟声一敲响,就开始吃饺子,因此时正是子时,取其新旧交替,子时来临之意。<br></font><font color="#ed2308">  年糕 <br></font><font color="#ed2308">  春节食年糕的风俗,兴于宋代,盛于明代。吃年糕,由“年年(粘粘)高(糕)”的吉祥如意之意,演绎为年年高升之意。 <br></font><font color="#ed2308">  鱼 <br></font><font color="#ed2308">  春节吃鱼可是 有讲究的,预示着年年有余,所以春节吃鱼是老北京人的一项习俗</font></h1></h1> <h1><font color="#ed2308">  按民俗,除夕之夜煮好饺子之后,有一个重要的仪式,就是“发纸”,人们焚香烧纸祭天祭祖。<br></font><h1><font color="#ed2308"> 其实,发纸为发子之误。 按照传统习俗,在过大年的子时要举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和庆祝活动,这些活动的总称就叫发子。发子阶段的祭祀活动,是古代的礼仪。民间往往把发子单纯理解为“发纸”———烧纸而已。 <br></font><font color="#ed2308"> 旧时期发子的祭祀仪式和庆祝活动是相当隆重的。经济条件富裕的人家,事先在庭院的正南方摆设供桌,供桌中央摆着神位,另有香炉、烛台及各类供品。祭祀时,家长领着全家人分长幼尊卑依次排列,先生香、烧纸、斟酒、鸣放鞭炮、敬拜天地诸神,再按次序叩拜门神、灶神、家堂、祖先。这些祭祀活动结束后,本家晚辈依次给长辈叩头拜年。<br></font><font color="#ed2308"> 经济不富裕的人家,则在进入发子阶段,搬张小饭桌,摆上饽饽、水饺、米饭、酒菜等,也是全家出动,在院子里放几挂小鞭,烧几张纸钱,祭拜完天地诸神,再回屋祭祀祖宗,然后全家人团团圆圆吃年夜饭。 <br></font><font color="#ed2308"> 发子的另一个重要仪式就是“迎财神”,据说财神爷在每年的子时到人间体察民情,为一些心地善良品德好的人赐福。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抢着迎财神。有的人家专设财神牌位,挂财神像。迎神时,先点着香,到院子里向外鞠躬礼拜,口中念道:“迎财神,接财神,把财神接到家里头。”返身回屋将香插到财神牌位前的香炉里,就算是将财神迎进了家。</font></h1></h1> <h1><font color="#ed2308"><br></font><h1><font color="#ed2308">  </font><br><font color="#ed2308">  于是人们掌握了“年”怕声音、怕红色、怕火光的弱点。每至年末岁首,人们就在家门口贴红联、放鞭炮、挂红灯,院子里烧柴禾、拢旺火,用菜刀剁菜肉,发出声音。所以过年大家都要放鞭炮。</font><br><font color="#ed2308">  放鞭炮是源于驱除鬼怪的行为的,但是今天人们过年放鞭炮是为了喜庆,因为鬼怪被赶跑了,晦气也被赶跑了。</font><br><font color="#ed2308"> </font></h1></h1><h1></h1><h1><font color="#ed2308"> 为什么过年要燃放烟花爆竹?</font></h1><h1><font color="#ed2308"> 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但逢新旧岁之交,便出来糟踏壮稼,伤害人畜,百姓叫苦连天。有一次它又跑到村庄里为非作歹,被一家门口晾的大红衣服吓跑了。到了另一处,又被灯光吓得抱头鼠窜。</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  每到大年初一,家家户户会很早起床,早饭完毕后挨家挨户拜年!最开心的属于孩子,因为有糖果和压岁钱……</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  还记得我们小时候每天兜里揣着小鞭、花炮满街跑。拿着自制陀螺、冰车玩的乐此不疲!而如今随着时代变迁,我们那时的“玩宠”早已淡出视线,取而代之的是电子产品……在记录这次民俗风情前我查阅了关于“年”的资料,并跟当地老人谈论起以前的民俗文化……能力有限,很多还没有很详尽,只希望我们孩子长大后还有一份记忆,一份留恋……</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