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圣彼得堡冬宫(三)世界油画藏品

废园皓叟5881537

<h3>冬宫馆藏绘画多达1.5万余件,其中有许多精美的肖像画,在照像技术发明之前,肖像画是保留人物形象的唯一手段。冬宫展出的许多油画,出自不同历史时期,欧洲各国的绘画大师之手,惟妙惟肖、精美绝伦。</h3><h3>冬宫随团游览,时间上受到很大制约,亲眼欣赏到数百幅罕世真迹,饱餐艺术饕餮。回来整理照片、录像,细细品味,使用美篇编辑成《冬宫第三部份珍藏油画》,方便享阅、交流和学习。</h3> <h3>战胜拿破仑的库图佐夫元帅像(乔•都乌画于1829 年)</h3> <h3>库图佐夫(1745一1831),俄国元帅、著名军事家、俄罗斯民族英雄。1812年率俄国军队击退拿破仑大军,取得俄法战争的胜利。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期间,俄法战争开始,拿破仑率领60万军队进攻,俄军仅10万,库图佐夫运用空城计,清空居民、物资给拿破仑留下一座空城。利用百年不遇的寒冬,抓住战机将拿破仑赶出俄国,并将战场一直延伸到法国本土。</h3><h3>库图佐夫这位战神,成为俄罗斯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去世后埋葬在圣彼德堡湼瓦大街上的喀山大教堂。</h3> <h3>托利元帅,1812年战胜拿破仑的俄奥德联军统帅,在俄罗斯历史上与苏沃洛夫、库图佐夫等著名军事家齐名,圣彼得堡的喀山大教堂外还树立有他的巨大雕像。</h3> <h3>苏沃洛夫(1730一1800),俄罗斯帝国大元帅、奥地利帝国元帅、雷姆尼克伯爵、意大利公爵,俄罗斯历史上的常胜将军。</h3> <h3>元帅厅</h3> <h3>元帅厅</h3> <h3>1812军事厅</h3> <h3>1812军事厅迊面大幅亚历山大一世像片</h3> <h3>1812军事厅332位将军画像,空出的位置是俄法战争中阵亡的将军,未能参与战争胜利后的绘制画像。</h3> <h3>油画《俄法战争》</h3> <h3>油画《俄法战争》士兵部分的细节,每个士兵的眼神有明显的情感不同。</h3> <h3>冬宫的元帅厅和1812军事厅,记载了俄法战争俄罗斯民族抗击拿破仑的历史。为纪念参战的元帅和将军们,战后用了十年之久的时间,绘作画像纪念他们,大厅内332位参战将军的肖像作为俄法战争的永恒记载着历史。肖像牆上有十几幅空白位置,没有留下参战将军们的肖像,这些将军是在1812年俄法战争中阵亡,没有留下音容像貌。</h3> <h3>达芬奇大厅,世界留传至今,存世的达芬奇油画总计不过十幅(一种说法只有六幅),冬宫珍藏两幅,因此十分珍贵。</h3> <h3>达芬奇《持花圣母》1478年,这幅画被视为达芬奇创作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圣母玛利亚怀抱圣婴、面带微笑、手持鲜花与圣婴逗乐,圣婴右手探出想要拿花,同时伸长另一只手抓住母亲。持花和探花的母子逗乐的动作变成主题,圣母的微笑反映的是尘世中年轻少妇面对自己的孩子的幸福之感,是世俗的母性,这同先前圣母画像的严肃和呆板大异其趣。</h3> <h3>达芬奇《圣女丽达》1490年,也有叫《哺乳圣母》的。神奇之处在于无论你从那个角度看,圣母怀中的小耶稣的眼睛都是望着你的,画的很神奇!就如他的《蒙娜丽莎》中的眼睛,不知让多少人为之倾倒。</h3> <h3>达芬奇(1452一1519)意大利画家,他与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并称:文艺复兴三杰。</h3><h3>达芬奇是一位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画家、寓言家、雕塑家、发明家、哲学家、音乐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对各个领域的知识,几乎是无师自通,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天才。</h3> <h3>冬宫世界名画一伦勃郎油画展厅</h3><div>这位荷兰17世纪擅长肖像画的高产画家,最后却在贫病交困中去世,他绘画用光大多偏暗,被誉为:用黑暗绘就光明。</div> <h3>伦勃朗《达娜厄》1936年创作,也有人译为《丹奈尔》。</h3> <h3>伦勃朗这幅画取材于希腊神话,阿古斯王听信了一位预言家的告诫,他将被自己女儿达娜厄所生的儿子杀死,为此把女儿达娜厄囚禁在一座高高的铜塔之中,杜绝与世人接触。但是,神王宙斯爱上了达娜厄,宙斯化作一阵金雨,透过塔顶进入达娜厄的卧室,与她结为情侣。</h3><h3>这幅画描绘的是宙斯化作金雨与达娜厄幽会的情景,她被描绘成一个成熟的女人,躺卧在床上。右手不由自主向前伸出,脸上流露出惊奇和喜悦。光线全部聚集在她身上,周围则是暗部,利用金雨反射于帷幕,器具上的金光,她和仆人惊讶欣喜的神色来突出审斯降临的主题,表现了伦勃朗一贯的戏剧性手法。女人肌肤的肉感,帷幕的厚重,器物金灿灿的质感,细腻逼真。</h3><div>达娜厄孕生了一位神话中的英雄珀尔修斯,最后老国王仍然没有逃脱死于外孙手下的厄运。</div><div>遗憾的是此幅画在展出期间,1985年曾被一神经不正常的游客用硫酸泼在画上,画面还给划了两刀,损毁达娜厄腿部画面,后经修复,至今仍留有残痕,实为可惜!</div><div><br></div> <h3>伦勃朗《扮作花神的沙斯姬亚》,画中的女主人公是伦勃朗深爱的妻子沙斯姬亚。</h3> <h3>伦勃朗一《学者》</h3> <h3>伦勃朗作品</h3> <h3>伦勃朗《浪子回头》,创作于去世前的1668年。画的是一位老人的小儿子,争家产不成远走他乡,放浪形骸最终迷途知返回到家中,父子相遇的一刻。右边的大儿子和隐藏的仆人,则对小儿子的归来表现得很冷漠,和《圣经》中所说相符。</h3><h3>此画有两个突出的细节:一是老父亲的双手不同,一只是父亲的,一只是母亲的,细看会有所差别。二是浪子身后有把腰刀,此腰刀是家族地位的象征,很贵重值钱,此浪子在最困境的时候,宁可讨饭也没卖刀,说明此子可救。</h3> <h3>伦勃朗作品</h3> <h3>伦勃朗作品</h3> <h3>伦勃朗画作,描述的是亚伯拉罕拿儿子向上帝献祭的故事。</h3> <h3>伦勃朗作品</h3> <h3>伦勃朗作品《脱离灾难》,也叫《从十字架上下来》(1634)。明暗对比突出主题,曾被誉为:用黑暗绘就光明。</h3> <h3>伦勃朗的杰作《红光老人》,也叫《穿红色衣服的老头》,将人们的视线引导在老人的头部和双手。</h3> <h3>伦勃朗《圣家族》(1645)</h3> <h3>伦勃朗的自画像</h3> <h3>伦勃朗(1606一1669)荷兰画家,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画作题材广泛,擅长肖像画丶风景画、风俗画、宗教画、历史画等。创作中展现了他对古典意象的完美把握,结合自身经验和观察,由于这种感同身受的创作,他被誉为:文明的先知。</h3><h3>冬宫博物馆珍藏了25幅伦勃朗的画作。</h3> <h3>意大利画厅</h3> <h3>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皮埃尔特-彼鲁基诺的名画《塞巴斯蒂安》,一个圣经故事里的人物。</h3> <h3>宗教画《天使》</h3> <h3>宗教类名画</h3> <h3>西班牙画家苏尔巴朗《童年的圣母》(1600年),宁静的画面表达着圣洁崇高的情感。</h3> <h3>西班牙著名画家哥雅名作《安东妮•萨拉苔肖像》(1810年),被称为"表现内心情绪的心灵肖像"。</h3> <h3>拉斐尔《神圣家族》</h3> <h3>拉斐尔《神圣家族》</h3> <h3>《神圣家族》画面上圣母之父愁容满面的看着圣母怀抱的圣婴,圣母和圣婴也都望着发愁的老人,约翰看向耶酥的眼神很逼真,据说约翰的脸是参照作者拉斐尔本人的父亲摸样绘制的。</h3><div>拉斐尔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最杰出的大师之一,他的艺术以优雅、和谐、秀美而著称。画面洋溢着明净的色彩、柔和的光线、宁静而优雅的节奏感。其艺术被后人尊为古典主义艺术的典范,影响深远。</div><div>拉斐尔这幅赞美圣母的画作,将宗教题材中圣母的形像,成功转化为世俗人间的母亲,清新可人。他通过笔下的圣母表现出少女的纯洁善良,歌颂世间幸福的母爱。</div> <h3>拉斐尔《圣母子》</h3> <h3>拉斐尔《科列斯塔比列圣母》,这幅画是拉斐尔青年时期最好的作品之一。</h3> <h3>拉斐尔(1483一1520)意大利杰出画家,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也是三杰最年轻的一位,谢世时年仅37岁。由于他的勤勉创作,给世人留下了300多幅珍贵的艺术作品。</h3><h3>拉斐尔博采众家之长,形成了自已的独特风格,是手法主义的代表人物,也代表了当时人们最崇尚的审美趣味,成为后世古典主义者不可企及的典范。</h3> <h3>印象派画家雷诺阿作品《珍妮-莎玛莉夫人像》(1878年)</h3> <h3>雷诺阿《持扇的女人》(1880年)</h3> <h3>雷诺阿(1841一1919)法国印象派画家,他所画的都是漂亮的儿童、花朵、美景、可爱的女人。这些作品都会立刻把人吸引住,他曾说过:为什么艺术不能是美的呢?世界上丑恶的事已经够多的了。他的全部人体作品大约有4000余幅,没有絲毫阴暗和不安的情调。</h3><div>油画《演员珍妮-萨玛里的画像》是雷诺阿1878年创作的一幅布面油画,油画中的人物是法国国家歌剧院女演员让-隆玛莉。1875年她初次登台演出后,雷诺阿一直倾心于这位女演贞,为她留下了十余幅油画肖像。</div><div>雷诺阿从41岁起经常生病,在他的最后15年中,受关节病痛折磨,几乎离不开轮椅,他把画笔捆扎在变硬了的手上才能作画。令人惊讶的是,他这个时期的作品中没有留下一絲个人痛苦的痕迹,他的艺术总是肯定着生活的美好。</div> <h3>巴比松画派画家康斯坦•特罗扬作品(1859)</h3> <h3>巴比松画派画家一法兰斯瓦•杜比尼作品</h3> <h3>法国画家弗朗索瓦一弗拉芒作品,徐悲鸿曾在该画室学习过。</h3> <h3>塞尚一抽烟的人</h3> <h3>塞尚的作品(1869)</h3> <h3>法国画家让一巴蒂斯特•格勒兹(1725一1805)《宠坏的孩子》</h3> <h3>卢卡•焦尔达诺的作品</h3> <h3>梅尔兹的画作《佛格拉》</h3> <h3>提香•韦切利奥的作品《忏悔的玛格丹莉娜》(1560),也叫《悔过的抹大拉的玛利亚》,画家笔下美丽的带罪女正痛苦的忏悔着。</h3><div>冬宫博物馆里共收藏有10件提香的作品。</div> <h3>提香的作品《达娜厄》</h3> <h3>油画《达娜厄》取材于希腊神话,伦勃朗也有此画作,但各有千秋。</h3><h3>提香在画中有意将主体人物置于强烈光照下,那强光正是宙斯的化身,女神达娜厄此刻正在享受着情爱的温存,进入身心极乐境界,无视撒落的金币。画面的背景又是另一番景色,天空乌云密佈,黑暗中却又透出一片金光,落下一阵黄金雨,奇丑可憎的老妇人立即理起围裙,等待金币降落。画家塑造了两个人物,两种人生理想。画家用光明来描绘纯洁、爱情、美貌,用黑暗来描绘贪婪、金钱、丑陋。</h3> <h3>提香•韦切利奥的作品</h3> <h3>提香•韦切利奥的作品</h3> <h3>提香韦切利奥的作品</h3> <h3>《偷情的贵妇》,一种说法原作叫《罗密欧与朱丽叶》,曾被禁用?后改称为《偷窥》。因画作男主人的左腿与画面风格不符,后人疑为后世他人補画。</h3> <h3>提香(1490一1576)意大利画家,被誉为西方油画之父,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的代表画家,也是文艺复兴时期在色彩方面最有成就的大师。在提香的一生中,几乎取得了与米开朗基罗平分秋色的盛名,他在色彩方面的造诣和绝技,是无人可以与之匹敌的。</h3> <h3>莫奈《花园里的贵妇》(1867年)</h3> <h3>保罗-高更作品《手拿水果的女人》</h3> <h3>保罗•高更的作品(1892)</h3> <h3>保罗•高更的作品(1892)</h3> <h3>保罗•高更《神奇之泉》,单纯明净的色彩,表现质朴安详的风光民情。没有欧洲古典的矜持与炫耀,甚至没有莫奈与毕沙罗画面中过分强烈的阳光,只表现自然、和谐以及带有原始意味的神袐。</h3> <h3>保罗•高更《塔希提的田园诗》</h3> <h3>保罗•高更(1848一1903)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陶艺家、雕塑家及版画家,与梵高一样是一个孤独的画家,高更同塞尚、梵高并称为法国后印象派的三大画家。</h3><h3>塔希堤岛上土著居民独特的生活与风俗,使他暂时忘却了巴黎的孤寂,土箸民居的形像和生活便成为高更厂叼绘画主题,《塔希堤的田园诗》成为世界近代绘画史上难以磨灭的形象。</h3> <h3>早期风俗漫画家加瓦尔尼作品(1811年)</h3> <h3>早期风俗漫画家加瓦尔尼的作品(1811年)</h3> <h3>卡拉瓦乔名画《弹琴者》,桌上花瓶的反光中,映出朦胧的窗户。弹琴者面前摊开一支乐谱,身后的阴影似乎是乐谱中那首婉妙情曲的注解。在这个朦胧的梦一样的氛围中,油画的观者似乎听到了歌者那徘徊缠绵的心声。</h3><h3>16世纪不少作品使用强烈的光影对照来刻画人物心理状态,把光影隐喻功能发挥到极致的画家,首推卡拉瓦乔。</h3> <h3>彼得•保罗•鲁斯本的作品《罗马妇女的孝行》(1612年)</h3> <h3>安东尼•奥卡那里《法国大使在威尼斯的接见》(1726一1727),这是从画的中间看效果。</h3> <h3>这是从画的左边看的效果</h3> <h3>这是从画厂的右边看的效果</h3> <h3>法国画家佛拉戈纳《偷来的吻》</h3> <h3>英国画家托马斯-庚斯博罗作品《蓝衣女人》,英文译为《忧郁的女人》(1770年)</h3> <h3>乔尔乔尼作品《朱迪思》,也叫《犹迪》。</h3> <h3>犹迪是画中主人公的名字,她被誉为犹太人的女英雄。传说当年敌人围城,全城居民慌了手脚,想不到犹迪一个弱女子,只领一名使女出城,智取了围城敌军将领的首级而使全城解围。</h3><div>欧洲有不少画家画过这个题材,多半很血腥,只有乔尔乔尼这幅画,使人感觉没有血腥味。如果没有脚下的人头,以为她低头看花了。</div> <h3>让-莱昂-杰罗姆作品《奴隶拍卖》,又叫《罗马的奴隶市场》</h3> <h3>安托万一让•挌罗作品《拿破仑在阿尔克拉桥上》(1796一1797)</h3> <h3>亨利•卢梭的作品(1908一1909)</h3> <h3>夏尔-科泰作品《茅舍》(1876年)</h3> <h3>毕加索的画作(1898年)</h3> <h3>毕加索作品《牵狗的少年》,是以杂技团艺人为主题的系列油画中的一幅。</h3> <h3>毕加索(1881一1973)西班牙画家,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立体画派创始人。毕加索一生从来没有特定的老师,也没有特定的弟子,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的艺术手法都被他吸取改选用为自己的风格,他是一位真正的天才。</h3> <h3>马西奥斯齐奥坦作品《克列奥巴特拉的死亡》(1630一1640),17世纪艺术创作中流行的古代历史故事。该画描述了被罗马帝王奥克塔维安俘虏的埃及女皇,死于自身按排的蛇咬。</h3><h3>这幅画作女主人应该是电影《埃及艳后》的故事。</h3> <h3>这幅名画作者与画名不详,很遗憾给记混乱了。导游介绍这幅画的特点是女主人的手,画的太逼真了,简直像真人一样。</h3> <h3>仔细看一下,非常像真人的手扶着桌沿。</h3> <h3>格里特-范-弘索斯特作品《童年耶稣》(1620年)</h3><div>弘索斯特主要将绘画建立在朴实、日常生活主题的明暗对比基础上,利用人为照明效果强调作品,他的创作习惯在意大利艺术界,赞誉为"夜晚的盖拉尔多"。</div> <h3>珍贵名画</h3> <h3>贝尔纳多-斯特罗奇作品《多俾亚治愈父亲》(1635年)</h3> <h3>梵高作品《紫丁香树丛》(1889年)</h3> <h3>梵高1888年作品《阿莱斯的妇女》,又名《Etten花园的记忆》。</h3> <h3>梵高1888年作品</h3> <h3>梵高(1853一1890)荷兰后印象派代表人物,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h3><h3>梵高在世时作品并不被世人接受,本人也命途多舛穷困潦倒,在爱情上也没有得到心爱的人的眷顾。直到去世八年后,梵高才作为一位极具个性化的画家崭露头角,画作也为世人接受走红,只是此时此景,梵高已不知魂归何处。</h3> <h3>马蒂斯《舞蹈》</h3> <h3>马蒂斯(1869一1954)法国画家,野兽派创始人。他善于运用色彩并追求平面构图与色彩的对比,画面灿烂明亮,在他的作品中可以感受美术的和谐与单纯,无论如何与"野兽”名称联系不到一起?</h3><h3>这幅《舞蹈》可算大作,关键在于画面基本上只用了三种颜色一红、蓝、绿。表现舞蹈者的动律,以线描形式简单地勾出人的形象,类似速写。这样的形式对于长期受古典传统熏陶,以立体透视规律来看待绘画作品的欧洲来讲,可能有"洪水猛兽"的感觉吧?</h3> <h3>背景音乐:柴科夫斯基一怀念·故土的回忆</h3><h3><br></h3><h3>游览时间很紧,作者和画作的内容导游介绍的语速也很快,大多依靠录像机的声音画面核对,只是《偷窥》作者是否提香有误?这段录音恰好漏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