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早年我只知道(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h1><h1>近二十多年随着阅读展开,我又知道了点儿胡适。通过阅读我发现胡、鲁在上海时,他们的声望有显著的差距。有书记载,1928年胡适的版税和稿酬合计27138.52银元,(合RMB120万元)鲁迅同年的年收入5971.52元(合RMB24万元)。我向来不用金钱衡量人品与学识。不过在中国,鲁迅作为“中国文化的主将”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而大书特书,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鲁迅文章的人民性,和他反封建的革命性和鲜明批判态度。鲁迅卒于1936,我青年时就曾冒失的设想,如果鲁老夫子能活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或七十年代,他还用他那支犀利的笔写出活脱脱的祥林嫂,毛泽东又会如何评价他呢。当然还是那句老话,历史没有如果。</h1><h1>胡适的文章,我很少的读过,不感妄加评论,(其实无论我如何敢斗胆评论,我永远都是胡适先生和鲁迅先生所不耻的学生。)但是胡适却因做了国民政府中大大的公务员,在大陆,在相当长的时间段里,黯然失色。</h1><h3>(这单元是百合的言论)</h3> <h1>胡适简历<br>胡适 (1891-1962年),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后改名胡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br>胡适5岁(1896),在绩溪老家受过9年私塾教育,打下了一定的古文基础。早年在上海求学,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思想的影响。<br>1904年,上海进新式学校,接受《天演论》等新思潮,并在《竞业旬报》上发表文章,后任该报编辑。<br>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留学,于康乃尔大学先读农科,后改读文科。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庚款官费留学生只取前二百名,考试两场,文章和杂科(政史地物理化生等),头一场文章胡适扬扬洒洒一篇得了一百分,如此可见他的文章造化!<br>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哲学家杜威,接受了实用主义哲学。<br>1917年(25岁)夏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br>同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所写的《尝试集》是中国第一部白话诗集。“五四”时期,与李大钊等展开“问题与主义”辩难;陪同来华讲学的杜威;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br>1920年——1933年,主要从事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考证,同时也参与一些政治活动,并一度担任上海公学校长。<br>抗日战争初期,出任国民党“国防参议会”参议员,1938年被任命为中国驻美国大使。<br>他兴趣广泛,著述丰富,作为学者他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1939年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br>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校长。<br>1949年寄居美国,致力于《水经注》的考证等工作,后来去往台湾。<br>1954年,任台湾“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br>1957年,任台湾“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院长。<br>1962年,在台湾的一个酒会上突发心脏病去世。</h1> <h1>旧时启蒙读本《神童诗》有言:“人心曲曲弯弯水,世事重重叠叠山。”此二句作为上下联,被碑刻镶嵌在胡适祖坟上,为1928年建坟时胡适所手书。其时,这位洋博士事业与声名正蒸蒸皇皇,遣他夫人江冬秀返故乡安徽绩溪上庄乡,营造先祖墓园。现在回头看看这位文化名人的家族,真乃“世事重重叠叠山”,颇有历史苍凉之感。笔者与胡适先生侄外孙程氏一家交游有时,颇知道一些内中底细。</h1> <h1>1891年12月,胡适生于上海大东门外瑞泰馨茶庄里,两个月后,乃父铁花被调往台湾。行前,铁花将娇妻爱子安排到浦东川沙,他家老店“胡万和”茶庄。</h1><h1>胡适母子只住了一年略多时间,就被胡铁花接到台湾台东去了。三岁的胡适备受父亲关爱。</h1><h1>回到家乡绩溪,胡适念的第一部书,也是“我父亲自己编的一部四言韵文,叫作《学为人诗》,他亲笔抄写了给我的”。念的第二部书叫《原学》,四言韵文,也是胡父亲自编撰、抄写的。前者谈做人道理,有“义至所在,身可以殉。求仁得仁,无所尤怨”等句。后者略述哲理。胡铁花戎马倥偬,不忘对儿子的教育,这是他匆匆人生留下的一份精神遗产。还有,他死守台湾,与日军决战前夜,写给妻子及4个儿子各一份遗嘱。胡适在他《四十自述》中记道:“每张只有几句话。给我母亲的遗嘱上说穈儿(我的名字叫嗣穈,穈字音门)天资颇聪明,应令他读书。给我的遗嘱也教我努力读书上进。这寥寥几句话在我的一生很有重大的影响。”当时,胡适才三岁又八个月。</h1><div><br></div> <h1>“努力读书上进”之家教诚宝贵。胡适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旗手后,无论他处于怎样复杂的历史政治背景,但他一生获得36个博士学位的称号,总是不争的事实。</h1><h1>1958年4月,胡适就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定居在台北南港,并在中研院为他建造的一幢平屋洋房里终老。</h1><h1>1958年4月,胡适就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定居在台北南港,并在中研院为他建造的一幢平屋洋房里终老。</h1><h1>自1949年4月至1958年4月,胡适寓居美国长达九年,他是在台湾度过最后四年。</h1> <h1>1962年2月6日(阴历大年初二),蒋经国到胡适南港住宅拜年。越二日,胡适夫妇应邀到蒋介石的士林官邸做客吃午饭,宋美龄切年糕、咸肉馈江冬秀带回。这时胡经台大医院体检,血压很正常。他因得知自己的中国公学学生吴健雄将偕先生袁家骝(袁世凯孙子)由美国来南港参加“中研院”第五次年会,吴在信中说, “这一次回去的最大理由是探望您”,十分兴奋,就早早与台大校长钱思亮(其夫人拜江冬秀为干娘)商量接待事宜。2月22日,袁、吴夫妇来到南港,胡适亲到玄关门口欢迎。2月24日,中研院院士年会举行,胡适主持会议,从上午9时到12时。下午,他又在该院蔡元培纪念馆主持欢迎新院士(任之恭、梅贻琦等)酒会。几个人发言后,胡适再次站起祝酒,说:“请大家再喝点酒,再吃点点心,谢谢大家……”话未竟,面色骤变,身子晃动,突然朝天倒下,后脑先碰到桌沿,再摔到水泥地上,当即晕了过去。大家前去抢救,做人工呼吸,无效。乃至台北医师赶来,胡适已溘然长辞人间了。蒋经国曾说:“胡先生这样去世,就如一个大将死于沙场一样。”</h1><h1>长胡适一岁的江冬秀夫人要晚丈夫13年才去世,享年85岁。当年在料理后事中,长子胡祖望问她:“父亲在遗嘱中说过,遗体火化。母亲你看?”江冬秀立即说:“不行!我与你父有约在先,后死者有权决定先死者安葬方法。我要棺葬。”胡适治丧委员会将此事报告蒋介石,蒋说:“就按胡夫人说的办吧。”</h1> <h1>胡适在工作台上猝死,给江冬秀带来的悲痛可以想象,但祸不单行,另一个霹雳般的打击不期而至。长子胡祖望从纽约赶来台湾奔丧,江冬秀劈头问他:“小三(即次子思杜)也知道了?可接丧报?”祖望浑身一冷战,觉得再也隐瞒不下去了,低声说:“他先父亲离世了。”江冬秀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再问:“你,你在说什么?”“我是在美国听大陆上来的人说的,是真的,思杜弟弟自尽了。我们怕你伤心,一直没敢告诉你……”江冬秀再一次昏厥。</h1> <h1>其实胡适有二子一女。他们的排行先后是:长子胡祖望,1919年3月16日生于北京。二女胡素斐,或素菲,1920年8月16日生于北京。胡适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是极力主张女权的,喜得女儿后,他取了个含蓄又时髦的名字,“吾女素菲,即用莎菲之名”,以表绻情旧日女友莎菲,即陈衡哲,不幸的是,女儿于5岁时夭折。三子胡思杜,小名小三,1921年12月17日生于北京。思杜,顾名思义,是为纪念恩师杜威。杜威1919年来华讲学,胡适追随前后,师徒交往甚洽。</h1> <h1>胡适教子,鲜明地表现了一个大学者的眼光,首先从小严格要求。祖望才十岁,离家去苏州读书,胡适在一封家书中谆谆嘱咐道:“你这么小的年纪,就离开家庭,你妈妈和我都很难过。但我们为你想,离开家庭是最好的办法。第一使你操练独立的生活,第二使你操练合群的生活,第三使你自己感觉用功的必要。”“最要紧的是做事要自己负责任。”“做得好,是你自己负责任。做得不好,也是你自己负责任。”“你要爱护自己,但不可妨害别人。”“能帮助别人,须要尽力帮助别人,但不可帮助别人做坏事。”“合群有一条基本规则,就是时时要替别人想想,时时要想想假如我做了他,我应该怎样?我受不了的,他受得了吗?”“功课及格,那算什么?在一个班要赶在一班的最高一排。在一校要赶在一校的最高一排。”“志气要放在心里,要放在工夫里,千万不可放在嘴上,千万不可摆在脸上。”“你越谦虚和气,人家越敬你爱你。你越骄傲,人家越恨你,越瞧不起你!”</h1> <h1>抗日战争开始后,胡适受命使美。国事第一,两个儿子在心中也有一席。家书频传中他问:“小三怎么不写信?我盼望你们常常写平安信来,明信片也好。”“祖望已到长沙,算是南开的正式第一年级学生。”“小三应该写信给我,怎么一封都没有?”</h1><h1>小三这个小儿子叫胡适十分牵心挂肠。胡适侄外孙程法德先生曾对笔者说:“思杜舅舅是个厚道、朴实、平和(当时要人公子都爱摆架子)的人,穿着很随便,套一件蓝布大褂、蹬双布鞋而已。当时(抗战爆发后),他随冬秀外婆由北平来到上海居住,我才十二三岁,时常随他到处跑。他从小是京戏迷,北方名角儿来上海演出,他都爱去看。那时票价很贵,我们总是坐在楼座的最后排……冬秀外婆给他只是几个零用钱,当然不够思杜舅舅花的,渐渐地他将家中废旧物品拿出去变卖。”</h1> <h1>这些情况渐为远在美国的胡适所闻,胡适为此写信给冬秀,要求她“不要多打牌……我盼望你能有多一点时间在家照管儿子。小儿子有一些坏脾气,我颇不放心,所以要你多在家照管儿子”。他关心小儿子读大学专业的选择。他得知“小三要学政治,也不要紧。小孩子学什么,说不定后来都改变了”。“我想叫思杜到昆明(指西南联大)去上学,你赞成吗?思杜赞成吗?绝不勉强小三。”</h1><h1>思杜想去美国留学,但胡适有他的苦衷,就在1940年3月的一封信中有所表露:“我此时不能叫你来美国,因为一来我没有钱,二来我要减轻身上的累赘,使我随时可以辞职。”但是第二年(1941年)5月,思杜还是去了美国留学。这里有一个钱的问题。长子祖望已于1939年9月到美国,选择康奈尔大学机械专业,胡适给冬秀信中说:“还有一年半,可以毕业,假使我现在走了,我还可以给他留下一年半的学费、用费。小三来了,至少四年,我要走开,就得替他筹划一笔学费、用费,那就不容易办了。就得设法子去卖文章,或者卖讲演,替儿子筹备一点美金。”于是胡适目的非常明确地“从现在起,要替他储蓄一笔学费,凡我在外面讲演或卖文字收入的钱,都存在这个储蓄户头,作为小儿子求学费用”。外人哪里知道,这位“行程三万五千里”的轰轰烈烈的胡大使,这位“讲演次数之多超过罗斯福总统夫人”的胡博士,还有如此囊中羞涩的苦衷。</h1> <h1>大概是胡适教子原则之一“独立思想”、“独立人格”使然,当胡适夫妇1948年12月15日傍晚飞离兵临城下的北平时,在北平图书馆工作的胡思杜(1947年返国)坚决不随行,表示要看管好留在东昌胡同家中父亲的120箱书籍,迎接北平解放。胡祖望夫妇此时在曼谷荣氏公司服务,不久随父去美。北平解放后,胡思杜在华北革命大学学习,与黄炎培侄黄清士同班。新中国成立后,他被分配到唐山铁道学院任教,讲授政治经济学。后因故自缢身亡。</h1> <h1>胡祖望长期居住在美国华盛顿。曾做过台湾驻美“商务参赞”,以后经商。70年代在华府宾夕法尼亚大街购置花园别墅和小汽车。龙云儿子龙绳祖夫妇是胡家的常客。他们常常谈及祖国大陆种种,思乡之情溢于言表。自从前些年胡祖望夫人曾淑昭女士回故乡四川探亲后,他们对祖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已有较深印象。</h1><h1>人心、世事曲弯又重叠,难说其究竟。胡适一生事业皇皇,身后寂寞,他仅有的一个孙子———胡复,和他的父母祖望夫妇生活在一起,早年学钢琴,不知会说徽州话否?</h1><div>■ 摘自《〈纵横〉30年典藏1983-2012》</div> <h1>胡适先生一生获得36个博士学位。他兴趣广泛,著述丰富,作为学者他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仅就193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而论,他在文学方面会给我们留下多大一笔宝贵遗产。</h1><h1>古董商说:黄金有价玉无价。胡适先生就是一块精灵剔透,完美无瑕的宝玉。玉只有不断的触摸它、把它握在怀里才更温润、更剔透、更柔滑。我们只有不断地接近胡先生,读他写的书,才能了解他的正真存正,以及他存在的真正价值。</h1><h1>同故宫博物馆的国宝的命运一样,1949年,胡先生随老蒋去了台湾。去过台湾的人说,台湾是中华民族历史和文明(礼义廉耻,或仁义礼智信)保留最完整的一方净土。我没有发言权,我希望如此。不过我们知道在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前,在二次大战结束之前,这块美丽的宝岛,却曾遭受荷兰和日本入侵者两度的殖民统治。大陆,在饱经战乱之后,于1949年获得了独立。祖国的统一还有待时日。</h1><h3>(这单元是百合的言论)</h3> <h1>今早(20170123)编发的张真唱的《醒世诗》实在是冒昧。“人心曲曲弯弯水,世事重重叠叠山。”是胡适小时候读《神童诗》中的两句话。其实也是源于对这两句意味深长诗句的寻找,而误转到了什么《醒世诗》。</h1><h3>(这单元是百合的言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