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下关,紧靠长江,是南京北面的城区,江对面是原老浦口。下关自1899年开埠,随着津浦铁路1912年(民国元年)全线筑成通车,加之长江航运的兴起,下关逐渐成为市场和贸易的集散地。海关、码头、邮局、旅社、贸易货栈陆续建成,多条繁华的街道也日渐形成,各种洋货店、商行、酒肆、茶楼、戏院鳞次栉比,火车、轮船、轮渡运输喧闹不已,成为南京城北的商业贸易中心。民国初年,南京民间就有“南有夫子庙,北有大马路”的说法,反映了当年下关的繁盛。1949年后,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下关一虿延续着商贸的繁荣。</p><p class="ql-block"> 建国之初,1951一1952年,我们家就住在大马路,邮政大搂对面的邮局仓库平房内,门前有卫兵持枪站岗,卫兵是一位姓徐的山东籍渡江老兵。我们兄弟五人经常在对面邮局大厅纳凉玩耍。我读三、四年级是在火车站后面的兴安路小学,后改为阅江楼幼儿园了。</p><p class="ql-block"> 如今,大马路上几幢西洋建筑,如江苏邮政管理局、中国银行南京分行等完好无损,屹立在并不宽敞的大马路上。但是,许多老街小巷和民居老宅就没那么幸运了,在近几年危旧房改造中被成片成片的拆毁,留下这些照片中的最后的影像。大马路的商埠,已成了断垣残壁;商埠街,早己渺无踪影;被《南京最纯正的十条老街》誉为“市井与文艺相融”的热河路,已是面目全非,既无市井更无文艺了;幸运的是下关火车站总算完好地保存下来了,据说要改建成火车博物馆,幸哉!但愿早日兑現。</p><p class="ql-block"> 老下关渐行渐远,旧迹难寻;</p><p class="ql-block"> 新下关拔地而起,日异月新。</p><p class="ql-block"> 憾乎?幸哉!</p><p class="ql-block"> 随着城市的改造,南京这样的地方越来越少,但在老街居民的心里,这里每一寸土地,每一个老宅,每一个画面,都深藏着故事。如寻你也怀念,我们一起,给南京再留下点记忆。</p><p class="ql-block"> 刘祥宁 2017年1月23日</p><p class="ql-block"> 附:您知道下关在城北,那么“上关"在哪里呢?您也知道吗?请知情者告之。</p><p class="ql-block"> 关于“上关、下关”的史料</p><p class="ql-block"> 古时长江船舶过金陵者,必在清凉山麓上岸,至南宋时犹然。及长江北迁之后,于是有上、下两关之勃兴,明代二关并重,上关犹号繁盛。近三十年来(注:作者发表于1932年),下关商业发达,上关(即上新河)之名遂为所掩。总理之实业计划以为下关决无发展之希望,主张新筑商港于上、下关之间。</p><p class="ql-block"> 以上摘自传世名著《科学的南京》之首篇张其昀所著《南京的地理环境》1932年出版</p> <p class="ql-block">1925年,南京,下关码头。拍摄角度:站在江面船上,自西向东偏北方向拍摄。</p><p class="ql-block">下关客运轮渡码头建于1910年,随津浦铁路贯通而开设,航线由下关至浦口,称"关浦线"。</p><p class="ql-block">1929年5月28日,孙中山先生灵柩登陆下关码头,随后码头被更名为"中山码头"。</p> <p class="ql-block">1930年代,南京下关,大马路街景。拍摄角度:自西向东拍摄。</p><p class="ql-block">1899年下关开埠,随着1912年津浦铁路通车和长江水运的兴起,多条街道日渐繁华。从清末到民国,南京经济最繁盛的地方不是新街口和夫子庙而是下关,而大马路是下关最繁华的街道。</p> <p class="ql-block">下关大马路一视频</p> <h3>大马路街口,位于江边路,四号码头。</h3> <p class="ql-block">金陵关</p><p class="ql-block">近代史上的金陵关,就是南京的海关。1898年,在西方列强压迫下,清ZF与西方各国签订《修改长江通商章程》,南京再次被列为通商口岸。</p><p class="ql-block">🏛️1899年5月1日,南京正式开埠,金陵关开关。1904年,两江总督周馥在下关江边路设置了正式的海关——金陵关。经历了晚清民初的兵荒马乱、1930年代的繁华、日军战火的蹂躏,1945年9月,金陵关在大马路复关,直隶国民ZF总税务司。</p><p class="ql-block">🔨直到1950年代初,金陵关还存在。但是126年过去了,曾经名噪一时的金陵关遗址究竟在哪?</p> <h3>中国银行南京分行旧址。建于1923年</h3> <h3>江苏邮政管理局。建于1918年</h3> <p class="ql-block">90年过去了,中间这座民国的"江苏省邮政管理局"大楼至今还在,建于1918年。</p><p class="ql-block">随着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通车,公路运输的兴起取代水运,下关日渐凋敝,曾经繁华的大马路如今冷冷清清。</p> <p class="ql-block">江苏邮政管理局,鉴于京市市区幅员辽阔,为谋距离本京各邮局较远之机关、团体、学校、报馆及公众,便利交寄邮件起见,特装置大型汽车两辆,开设第一、第二汽车行动邮局两所。拟定主要路线及经停各站,逐日按时行驶。</p> <p class="ql-block">1947年3月1日,“一号汽车行动邮局”和“二号汽车行动邮局”均从南京下关大马路的江苏邮政管理局出发,如同公交车逐站停靠一般,行驶在南京的林荫道上。“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们不但能够办理各项邮政业务,更为重要的是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因此成了市民办理邮政业务的首选。</p> <h3>豪华气派的门楼,彰显出昔日的繁华。</h3> <h3>这里是我们家旧居之所在,平房后加盖成两层</h3> <h3>商店只剩门面了</h3> <h3>下关粮食仓厍</h3> <h3>铁轨。由车站开出运粮食到仓库。前有一铁路小桥,放学行人多,我不走桥中间,却走在桥边跨枕木,十岁的我那时并不怕失足掉下河。</h3> <h3>西站员工宿舍</h3> <h3>大马路商埠的断垣残壁。</h3> <h3>店铺商号依稀可見。此店号为一庆华鞋帽洋货商行</h3> <h3>中间是手表行旧址</h3> <h3>通向西站的铁轨</h3> <h3>大马路后面是天祥里,旧屋尚在,人事巳非。住户大多已迁走,只剩三户依然留守。</h3> <h3>以上均是天祥里</h3> <p class="ql-block">惠民桥旧影</p><p class="ql-block">清末,南京下关,惠民河上惠民桥。拍摄角度:自西向东偏北方向拍摄。</p><p class="ql-block">远处是狮子山,当时还没有阅江楼,楼于2001年9月才建成。</p><p class="ql-block">如今惠民桥与惠民河全部消失。1999年,惠民河被填平,惠民桥被拆除,修建成了惠民路。</p> <h3>天妃宫小学</h3> <h3>建宁路上尚存的饭店</h3> <h3>树龄已80年的梧桐树。江边路上</h3> <h3>南京港大厦。</h3> <h3>当年的候船大厅</h3> <p class="ql-block">下关火车站文保碑</p><p class="ql-block">沪宁铁路南京车站就是下关火车站,也就是今天的南京西站,这是沪宁铁路上起点和终点站。南京最早的火车站不是浦口火车站而是下关火车站,始建于1905年。</p> <p class="ql-block">下关火车站旧影</p><p class="ql-block">1910年左右,南京下关,沪宁铁路南京车站。拍摄角度:自南向北偏西方向拍摄。图片来源:杉江房造编著的《金陵胜观》。</p> <p class="ql-block">1930年代,南京,下关火车站。拍摄角度:自南向北偏西方向拍摄</p> <p class="ql-block">1947年,南京,刚建成的下关车站。拍摄角度:自南向北偏西方向拍摄。</p><p class="ql-block">1937年12月,下关火车站被日军炸毁。</p><p class="ql-block">1947年,国民政府重新修建下关火车站,由杨廷宝设计,面积1.87万平方米,可容纳4000名旅客,在当时堪称全国车站之冠。</p> <p class="ql-block">火车站广场</p><p class="ql-block">2012年3月24日,南京西站正式停止办理客运业务,这里现在已经变成了停车场,车站大楼仍然是1947年建成的大楼,已经淹没于浓密的梧桐树丛中看不见其真面目。</p> <h3>震惊中外的“下关惨案”发生在这里。</h3><h3> 1946年6月,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和上海学生和平促进会,为反对内战,联合发起组成上海人民请愿团,胡厥文、雷洁琼等11人,以马叙伦为团长,赴南京请愿。请愿代表到达下关火车站后,即被埋伏的大批国民党特务团团围住,分别于候车室和西餐厅围攻殴打。马叙伦、阎宝航、雷洁琼等多人被打伤住院,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下关惨案”。</h3><h3><br></h3> <h3>以上下关火车站外景</h3> <h3>兴安路整体拆迁改造</h3> <h3>天妃宫幼儿园。原为兴安路小学。1951一1952年我10一11岁时在该校读3一4年级。</h3> <h3>兴安路小学,77号</h3> <h3>这里就是我寻访而不得的热河路老街。</h3><h3> 《南京最纯正的十条老街》介绍说:“热河路一而井与文艺并存的老街”。1915年填河筑路,1935年按《首都计划》規划命名为“热河路”,以热河省省名命名,从民国到解放时已成为下关地区最繁华的商业街。可如今已基本拆毁殆尽,到处碎砖烂瓦,剩下几排危房似乎特意留下,等着我来拍照以留下历史的印记。</h3> <h3>以上4伥是热河路老街</h3> <h3>以下是在老街旧址旁热河路新路拔地而起的最新建筑</h3> <h3>渡江胜利纪念碑</h3> <h3>老下关渐行渐远,旧迹难寻;</h3><h3>新下关拔地而起,日异月新。</h3><h3>一祸哉?幸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