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未动,心已远 ——读蒋勋的《吴哥之美》

coco

<h3> &nbsp;文/王槐珂</h3><h3><br></h3><h3> &nbsp;对吴哥的向往,源于阅读蒋勋的作品及之前观看他所讲的视频《小吴哥的日出》。蒋勋去了吴哥十二次,在多部作品,多篇文章里都提到吴哥,提到高棉的微笑,可见这样的一个地方与蒋勋之间有无法可解的情缘,他在吴哥城的废墟里冥想终日,仿佛他的前生是当年吴哥窟的一名工匠 ,否则为何对这个地方情有独钟,成,住,坏,空,他从荒烟蔓草中的吴哥窟看到存在,也看到消失,照见的不仅是今生,更是前世……如同莲花的绽放,繁华极致,然后凋败荒芜,美终归走向虚无……蒋勋从吴哥窟里找到《金刚经》注脚,照见宇宙的浩渺,王朝的兴衰,及为人的谦卑。读《吴哥之美》,仿若千帆过尽,在虚无的境界里获得笃定修行的力量。</h3><div> 恰逢期末考试结束,驿动的心,再次涌起逃离世俗的想法,而吴哥窟是时来已久的向往,冬季正是出行热带国度最好的时节,放飞的心情,让人有说走就走的冲动,各种咨询,邀约同伴,忙活了大半天,可是事与愿违,在我计划的时间里已没有航次,或是在我期许的时间里邀约的友人无法脱身。于是,我突然理解了喜欢一个人去旅行的人……随心所欲的行程安排,不可预测的遇见,足够的自由,让自己与原有的世俗生活隔离,在自我的空间里让心灵释放,寻求清静,获取澄明。而我渴望自由,但更依赖群居,依赖他人的照顾安排及给予我的安全感。</div><div> 一番纠结之后,我在收到《吴哥之美》这本网购的书时安定下来,是一种放慢脚步的安定。当我徐徐翻开这本书的时候,突然庆幸自己没有急着成行。</div><div> 蒋勋说,看到到吴哥窟去的法国人,手里拿着一本法文版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对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背景有所了解,你的旅行才不是走马观花,才获得更多的遇见与深度的思考,让旅行不是到此一游,而是有更多的收获和体会。在游客十分钟就能走完的女皇宫,美丽的斑蒂丝蕾,蒋勋却要流连一整天,墙上各具形态的女神,还有雕刻出来的生动活泼的神话故事,无不吸引着他,让他沉迷其中,出神许久……他还会在清晨五点半起床慢慢步行前往观看六点二十分的小吴哥日出,面向东方,看第一缕曙光到来时,塔身逆光的剪影,看晨曦初露时莲的绽放及如梦似幻的水波倒影,那不是心经里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么?当落日余晖中映照在巴扬寺,四十九座尖塔上一百多尊佛像,笑逐颜开,整个世界都明亮了……</div><div> 阅读的过程,让我放慢了心情,就像蓄谋已久的一场约会,同样需要精细的准备,连同精致的妆容和得体的着装,还有见面时的呼吸与言语都需要反复练习,于是我看了一整天的《吴哥之美》,还有看了一整天的《吴哥之美》的全部视频,身未动,心已远……</div><div><br></div> <h3> 一、</h3><h3> 《吴哥之美》 &nbsp;让你放下执念,获取微笑前行的力量。</h3><h3> 其实,手捧这一本《吴哥之美》的清晨,我的心极度的悲伤,隐隐作痛,仿若被人无端往胸口捅了一刀,瞬间崩塌,无法支撑柔弱的身子,羞辱与剧痛让人身心战栗。欢爱温暖,顷刻间灰飞烟灭,在寒夜里,我挣扎着死去活来,但同时也看清了人性的另一面,冷酷或虚假……过往已成废墟,未来尚未知悉,唯有当下教我们万般珍惜,《吴哥之美》以一个王朝的废墟让我重拾凌乱的心情,以一个繁华的过往让我放下对美好事物的执念,以高棉的微笑,让我淡然面对一切坏的人与坏的事。无关旅行,只关乎心灵,我想这是这本书对我的最大意义。<br></h3><div> 放下执念,带上它,远离喧嚣人世,远离虚情假意,远离不测人心,抵达盛大的荒芜,在幻灭中重生,获取微笑前行的力量。</div> <h3> 二、</h3><h3> 阅读《吴哥之美》,你将随同蒋勋老师走进废墟的现场,开启一场心灵之旅,在美的沉思中获得美的领悟……</h3><h3> 书本有蒋勋老师写作的一贯风格,文笔有理性兼感性之美,有丰富的联想,有精彩的描摹,有独到的思考,有深刻的顿悟,有绘画之美,有艺术之美,有历史之美,有宗教之美,当指尖轻轻翻阅,扑面而来的是吴哥王朝诸寺遗址、雕刻、美学、仪式空间最细腻美妙的景致,是美的沉思与美的领悟。<br></h3><h3> 20封蒋勋写给林怀民的信,娓娓道来,有印度教与大乘佛教的渊源及其文化背景的介绍,有吴哥王朝历史兴衰的讲述,各大寺庙建筑的详细数据及职能功用的专业性讲解,还有各种刺绣一样的雕刻艺术的精彩描摹,将吴哥窟的历史,宗教,绘画,建筑及世界一流的雕刻艺术融为一炉。蒋勋以布道者的心情,以美的形式,以艺术的手法,触动你我最本质的生命底层,那样深刻,又那样宁静。</h3><div> 《吴哥之美》中处处可见蒋勋老师的细心观察与发现,处处流露蒋勋老师对历史文化的敬重与呵护以及对艺术美学的不懈探索与追求。关于建筑之美,他做了深入的思考,特别表明:美在“留白”。他说:吴哥寺不断用“空间”来塑造建筑的力量,像宋画中的“留白”,像书法上说的“计白以当黑”,像老子强调的“有无相生”。“无”的空间,构成“有”不可分割的部分。如大皇宫的设计,吴哥王朝就很注重引道,非常懂得用空间,它的建筑只有三分之一,它用三分之二的空间来包围这个三分之一。而我们今天盖的大建筑,没有空间,没有院子,没有回廊,没有水池,没有广场,所盖的建筑没有可以衬托的东西。</div> <h3> 三、 &nbsp;</h3><h3> 《吴哥之美》以荒烟蔓草中的废墟,告诉我们:美,终将走向虚无,一切的美,不可霸占……</h3><div> 吴哥窟的建造,为天神,为父母,这是帝王的精神坐标,找准了它,便找到传承与延续的力量。《吴哥之美》回望了一个王朝的兴衰成败,从宗教的成,住,坏,空,揭示宇宙万物的自然规律及生生不息,照见了战争的残酷及为人的谦卑。书中描述,蛇神在善与恶力量的对持中扭动身躯,乳汁之海涌动,滋生万物,每一朵浪花升腾,孕育出一个美丽的女神……君权与神权合一统治世界,才有了顺服的力量。吴哥王朝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兴建起来的,繁荣昌盛,一步步走向巅峰,成为东南亚最强大的盛世王朝。1431年暹罗族入侵,屠城之后发生瘟疫,吴哥王城从此覆灭。时光流逝,荒烟蔓草中,寺庙与植物依存,神像残缺不全,面容摧毁,历经苦难,被屠杀的尸体已随洪荒堙没,可当阳光照在巴扬寺的一百多尊佛像时,我们仍旧看到的四面八方、无处不在的微笑,包容爱恨,超越生死……屠杀与掠夺,繁华与凋零,历经浩劫与洗礼,历经岁月变迁,美却一直无法被霸占,它依旧如初照中从水面徐徐绽放升起的莲花,不惊,不怖,淡定地观望人世……当你读到这样的场景,是心痛,是怜悯,更是心灵的震撼。</div> <h3> 四、</h3><h3> 《吴哥窟之美》以妙趣横生的神话故事,道尽人世无常与善恶是非……</h3><div> 女皇宫被法国人称为吴哥窟的珍珠,其雕刻繁复精密达到惊人的地步,如同织锦,如同刺绣。而每一个门上的雕刻都是一个故事,蒋勋老师在书里将一个个沉睡在废墟里的神唤醒,以妙趣横生的故事,特别揭示了修行当中神与人的共性。</div><div> 蒋勋老师隆重介绍了女皇宫,因为他认为在所有吴哥的建筑当中雕刻最美的是女皇宫,那是僧舍,是避静之处,敬奉的是印度教中的湿婆神。女皇宫里大部分故事都与湿婆神有关。雕刻里湿婆神的太太比他娇小,她的手勾着他,像极了凡人。湿婆神坐在五台山最高的台上静坐修行,Kama拿着業箭去射他。業,是印度教里是动情的东西,就是欲望。湿婆修行的时候眼睛是闭着的,当这个業射过来的时候,他的额头出现第三只眼,箭就断了。第三只眼,就是慧眼,能识破欲望。同时他用右手把一串念珠交给他的太太,表明我们继续修行。人的修行永远在神魔之间,修行的过程,不会没有魔来干扰,而所谓的魔是什么?就是我们内心的欲望。</div><div> 女皇宫里还有很多因陀罗的故事,因陀罗是天空之神,掌管降雨,他的旁边有一条河,有一个森林失火了,鸟飞了出来,蛇也跑出来,很多生命受危害,因陀罗神,把天河的水变成一道道雨丝降下来,因陀罗扮演消防队的角色,把降低灾难的法力赋予火焰上,然后让火焰熄灭,百姓就可以继续安居乐业。<br></div><div> 女皇宫里还有8万多句的歌颂长诗《罗摩衍那》里的故事,孙悟空哈奴曼去帮助罗摩王子,因为他的的妻子被恶魔抢走了,山中无王,两个猴子为争夺王位打起来……</div><div> 人间有善有恶,有是有非,可是生命生生不息。印度教不强调绝对的空,而是强调宇宙间的平衡,所以看到“是”我们可能很高兴,看到“非”可能不高兴,可是,印度教告诉你“是”与“非”本来就有一种平衡,互动,所以我们看到“非”也不要那么不高兴。<br></div><div> 印度教里陌生的故事都在女皇宫里精彩呈现,蒋勋老师在精彩讲述中总不忘揭示故事给予我们人生的启迪,让你辩证地看待世界,对人世多一分包容,多一份慈悲,也多了一份豁达的心境。</div><div> 读《吴哥之美》再加上看蒋勋老师讲的《吴哥之美》的视频,吴哥窟历历在目,完好地从荒烟蔓草的废墟里站立,鲜活起来,有了人间的温度……历史生生不息,吴哥在蒋勋的笔下永生。</div><div><br></div> <h3> 五、 &nbsp;</h3><h3> 读完《吴哥之美》,那一个个曼妙多姿的女神,还一直驻足心中,让你渴望亲近,渴望触碰,浮想联翩……<br></h3><h3> 不得不佩服蒋勋老师的想象力,他以清丽细腻的文笔,精彩描摹,将一幅幅神像唤醒,她们从神龛里走下来,走到我们生活的日常,轻徙莲步,一颦一笑百媚生,让人心旌摇曳,过目不忘……</h3><h3> “一朵一朵浪花中诞生的舞动着丰腴肉体的女神阿普沙拉,扭动着腰肢,脸上带着浅浅的笑,坦露着丰硕饱满的乳房,纤细的手指拈着新绽放的鲜花,摇摆款款而来……”</h3><h3> “隔着数百年兴亡沧桑,她们仍然如此热烈,要从静静的石墙上走下来,走进这热闹腾腾的人世红尘。” 蒋勋如是说,他以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女神一一唤醒,让废墟上冰冷的胴体,丰腴的肉身,一一复活了,有了妩媚,有了风情万种,有了人间的温度。</h3><div> 在《塔普伦寺》一章,蒋勋还写到;“我用手掌紧贴在浮雕女神的肉体上,感受到石块的呼吸、脉动、体温,感觉到长达数百年在荒烟蔓草中不曾消失的对人世的牵挂与不舍……”细细品读这样的句子,一种感动涌上心头,那是一种深深的眷恋,是人神情未了浓浓愁思……</div><div><br></div><div> 吴哥窟为世界七大历史文化遗址之一,这里汇聚世界一流的雕塑艺术,还有最为宏伟壮观的建筑群。蒋勋老师的这一本《吴哥之美》是历史的追忆,是美的唤醒,是人生的启迪,无疑给我们解读吴哥窟这本融汇宗教、建筑、绘画、雕刻等艺术为一炉的教科书做了最好的注脚。</div><div> &nbsp;</div><div> 心动不如行动。带着《吴哥之美》出发,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吧!</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