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 /></h3><div>宋益新,字子越、子悦,1952年生于江苏省丹阳市,曾先后在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进修山水、花鸟专业,2013年在北京荣宝斋画院霍春阳工作室、老圃工作室研修。现为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仪征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荣宝斋画院霍春阳工作室画家,荣宝斋画院老圃工作室画家,北京北禅写真院画家。</div> <h3>主 办:仪征市文广新局</h3><div> 仪征市文联</div><div> </div><div>协 办:仪征市美术家协会</div><div> 江苏地基工程有限公司</div><div> 江苏天科钢材有限公司</div><div> 扬州音协飞泉琴社真州分社</div><div> </div><div>策 展:崇古斋</div><div><br /></div><div>承 办:仪征市文化馆</div> <h3>草木有情</h3><div> ------读宋益新水墨花鸟画</div><div></div><div>作者:罗剑华</div><div>明代董其昌的南北宗论认为“王摩诘始用渲淡”,把水墨画的初始起点认定为盛唐时期的王维,但南北朝梁的萧铎在所著《山水松石格》中便提到了“高墨犹绿,下墨犹赭”的论点。显然,在王维之前的200多年前,就有人在理论上为墨具五彩做了先声的铺垫。以至唐时期的“运墨而五色具”(张彦远)、“或用墨色,如兼五彩”(殷仲容)、“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王维)等论点,都为水墨画的发展和盛行,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div><div>中国的道家文化以“清淡”为宗,反对五颜六色的艳丽之美,于是就有了所谓“五色乱目”、“返朴归真”、“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等等,这些道家思想和古代画家的“摒弃五色,代之以墨”的美学观点如出一辙。两脉暗合相通的美学思想的交汇合一,预示着中国画将形成一个新的境地——水墨画。</div><div>元代的士人阶层在水墨画演变的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他们经历了激烈的社会动荡和时代的巨变,意识形态从儒家的“入世”观转为道家的“出世”思想,他们以一种平和的心态看待世道人生,以一种无求于世、自我愉悦的态度致力于绘画创作,人生的失落使外部的色彩世界对他们失去了诱惑。因此,审美趣味发生了变化,对自然界中的色彩也就失去了兴趣,于是,在创作上他们借助水墨重新建构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真与美的所在,“随类赋彩”渐渐湮没于“水墨”中。水墨画——终于逐步形成了中国画中独具审美内涵的表现形式。</div><div> 作为元代花鸟画主要特征的墨花墨禽在中国花鸟画史上是个较为特殊的表现形式,它虽不及工笔花鸟画的细腻典雅,也不及大写意花鸟画那般挥写自如,但那种以墨代色的渲染以及兼工带写的抒发,所赋予花鸟画别具一格的情调和意境,却是淡雅而宁静的。他们在追求笔墨情趣及“书画同源”表现形式的同时,秉承并发展了宋代绘画的审美内涵和苦心孤诣、炼气于骨的创作态度,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风格和高超的艺术水准。</div><div>客观地讲,明清大写意水墨花鸟画较之宋元的墨花墨禽,从画家抒写自我的主观情感来看,确有其较大的自由空间。但就从绘画的本体语言来看,其绘画性是有所失却的。在文人画衰落并艺术多元化的今天,这种既能表现笔墨情趣,又有丰富绘画性,介于工笔与意笔之间的元代墨花墨禽所特有的兼工带写法,引起了许多当代花鸟画家的关注和兴趣,有的甚至把它作为艺术创作的一种选择形式。宋益新就是一位以墨花墨禽见长并饶有特色的画家。</div><div>翻开宋益新的花鸟画作品,顿时有一股清新雅逸之气扑面而来,令人耳目一新。读其画既能沉醉于画中那无所不在的情感魅力,又能感受到一种来自大自然的律动和气息。宋益新十分关注传统文化,他学习传统,研究传统,认识到传统绘画所存在的价值,为了向更高层次的艺术探索,他毅然扛起行李,北上天津,南下杭州,访师会友,虚心求教,终于学有心得。看他的花鸟画作品,尺幅不大,但画面的构图以及对物象的抒写都极生动到位。元人墨花墨禽造型精确,格调高雅。宋益新的花鸟画,可以明显看出深受其影响:兼工带写,用笔刚健,墨色淋漓,格局章法疏密有致。所画题材均为一些常见的秀石野草、禽鸟花卉,有辛夷、秋葵、修竹、梅花、菊花、荷花、水仙、桂花、凤仙、海棠、石榴、紫藤等等。所以,我们发现他所走的绘画之路并没有象有些画家那样是靠发现和扩大新题材、新内容来完成创作目的,而是在平常的表现题材范围内,以传统的笔墨来充实绘画和生活的新内涵。</div><div>从宋益新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在感受自然与表现自然中,有其独到之处。他通过观察和写生,善于在生活周围的那些平凡、朴素的场景中发现并提取有意味的素材和形式,他的灵感与创意都来源于大自然这个母题,以自己的眼睛和画笔去选择与心灵相契合的情景、物象。枝叶穿插的野花,纵横交错的草丛,栖息的禽鸟与飞舞的蝴蝶,特别是在这些意象之间营造出的滋润与空气感,使画面表现出自然的生命活力,它们蓬勃着、运动着的情趣十分动人,这是一种极其自然、从容的美感与诗意。另外,在自然、安逸美感的表象背后,透出画家的苦心经营与不倦的求索精神。尽管画家描绘和表现的不是奇花异草,也不是珍禽贵鸟,却都被他注入浓郁的情思和人文关怀。所以我最喜欢的是他画的那些繁衍在山坡石头上那些不知名的野花小草,不管是春暖时节的茂盛壮实,或是秋冬时候的荒凉苍劲,都有一种野生的苍茫情趣,让整幅画面充满了无限生机。</div><div>他还比较注重构图上的空间关系的构造,如《广寒》《清香》等画面中的坡、石、草分为三个层次层层推出。所以尽管所绘皆为眼前之物,但却有一种开阔纵深的境界。而《栖禽》的构图更是将这种空间关系表达的十分精妙,背景的淡墨铺染使得画面富于深度感和多重的视点。物象的经营位置在起承转合之间极具匠心,又仿佛是在挥洒之中自然天成,这种空间关系的营造蕴涵着一种沉稳静穆的品质。显然,这类作品深受受宋元全景式花鸟画的启示,这种画面的气息与韵味, “情”与“境”的表达,以及赋予草木的人文情感,充分体现了作为当代花鸟画家的宋益新对传统文化的秉承、思考和不懈追求。</div><div>值得一提的是,宋益新曾两下杭州赴中国美术学院进修,2007年第一次学的是花鸟画,系统地学习了传统花鸟画的所有课程。时隔3年,第二次去学的却是山水画。许多人同修花鸟山水为的是多一项表现的门类,却很难将两者融会贯通,因为花鸟画的用笔和山水画的皴擦有着各自的技术要求,一般画家是很难在一幅画中同时发挥的。以王渊为代表的元代墨花墨禽的“兼工带写法”因全景式、多物象、多层次(如《竹石集禽图》《山桃锦雉图》)的取景布局特点则将双勾、渲染、没骨、皴擦等技法在一幅画上同时出现,其内容的丰富性、手法的复杂性和技术的高难度性,令后来的文人画家望而却步。(墨花墨禽的绘画特点涉及到多方面,我这里不一一列举。)宋益新的山水画作品我见得不多,但从他的几幅花鸟画作品中,树石坡地、禽鸟草木的勾勒、渲染、皴擦、点厾等等,技术全面、表现丰富,深得元人墨花墨禽的精髓和衣钵,并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中,这足以说明他学习山水画是睿智并且有效的。</div><div>宋益新虽然已到花甲之年,但我觉得他的艺术青春才刚刚开始,以他的人品和画品,才情和毅力,我深信今后能读到他更多的、能给我带来惊喜的精品力作。</div><div> </div><div> 岁次辛卯深秋于杭州映雪堂 作者系《中国画画刊》执行主编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一级美术师</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