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在山西省愉次县附近,有一个地名叫东阳的地方,那里曾经有一所学校“铁道部第三工程局第二工程处子弟中学”,我就是在那里读完高中的。那些年我们都是听话的学生也是穷学生,没有手机也没有电脑,每天一下课我们就去操场上尽兴地玩,到处充满了欢声笑语。篮球、拍球、羽毛球、乒乓球我都喜欢。72年7月,我和班里同学赵萍、万忠营、葛振国、张春会还有二处职工组成的榆次县排球队,到大寨参加晋中地区排球赛,比赛结束,国家分管农业副总理陈永贵接见我们,和我们留影纪念,就这一次接见,让我与农业结下不解之缘。</p><p> 一转眼高中毕业了,结束了我的学生时代,那时我刚满十八岁。</p><p><br></p><p><b>和陈永贵同志在一起(合影)</b></p> <h3><b>女排昔阳县委门前留影(第一排右一是我)</b></h3> <h3><b>山西省知青代表蔡立坚(车祸已故)、高小莉到学校作报告后留影,中间坐着的是我爸爸,处知青办领导,学校校长和老师</b></h3> <p> 1974年我高中毕业,去哪没有选择,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当时我家在山西省榆次县东阳小镇住,也是父亲所在单位驻地。山西省特别出名的北京知青蔡立坚 (96年我落段到北京铁路局和她妹妹蔡玉英在一个段工作) 和高小莉到我们学校做报告,宣传知识青年在农村大有作为,很受鼓舞,还和我们合影留念。我爸爸是二处处领导,当时很多同学、家长都看着我,怎么办,下定决心去农村。</p><p> 我和同桌赵萍同学商量去插队,也叫上我们后桌的男同学曲智强(我老公)一块去,我们三人是个伴。有一天,我俩去了祁县曲智强家。</p><p> 曲智强家是四处的,四处机关在祁县,家属基地也安在那里。他父亲是四处处领导,文革期间,他那时上初中随父下乡到黑龙江省鸡东县农村3年,73年5月落实政策回来,当时四处没有高中,曲智强在家呆着,正赶上局在祁县开会,我爸爸和他爸爸在一起开会时聊起智强,他爸爸说,智强回来没学校上学,整天在家不出屋,时间长了,这孩子毁了,能不能到二处上学。我爸爸答应让他,散会后,曲智强搭我爸爸小车来到东阳二处学校 ,和我一个班还前后桌。当时我俩在班里关系一般,主要是家庭背景一样,谁都瞧不起谁,后来成了我老公,这可能就是缘分吧,呵呵呵!</p><p> 到曲智强家,他妈妈做了一桌好吃的招待我和赵萍,也同意我们一块去插队,就这样我们三人和徐庆元、万忠营其他几名要好同学决定一起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p> <p><b>第一批知青合影最上面排左一是赵萍,左二是我,左六是曲智强。中间排左七是我爸爸</b></p> <h3><b>第二批知青合影</b></h3> <h3><b>欢送知青卡车</b></h3> <p> 1974年4月15日,这是个刻骨铭心的日子。三局二处第一批 29 名高中毕业生来到山西省榆次县东阳公社魏岳大队,开始了知青生活。和我一同去的还有二处派来的两名带队干部,一名是郭秉章师傅,一名是冷梅莲老师。</p><p> 74年 10 月第二批知青也来了,全青年点共 64 名知青。</p><p> 临走那天,处知青办发给每人一个搪瓷茶缸,一个军挎书包,我们身戴大红花集体照相留影,我爸爸也代表处领导和我们一块合影。二处两辆解放大卡车,拉着我们和行李,送行的还有处机关知青办干部,没去插队的同学,还有一些家长。红旗飘飘,锣鼓喧天,心情格外高兴,我们带着激情,带着梦想,带着对未来憧憬,到广阔天地接受再教育,一定大有作为。</p><p> 刚到农村,我们住在老乡家,大火炕,大灶台,大米缸从未见过。老乡说话我们也听不懂。我和智强分成两个队,我是一队队长,他是二队队长,每天天不亮就和老乡一块下地干活,晚上看不见人时收工,年轻人在一起,干完活还在一起看书 学习,说说笑笑好热闹,不觉得累,只觉得很好玩,一切都很新鲜。</p> <h3><b>我和赵萍在卡车上留影</b></h3> <h3><b>青年点宿舍</b></h3> <h3><b>我当年住的房间</b></h3> <p> 我们自己动手盖房建青年点。二处给我们送来盖房材料,派来几位师傅带着我们,大工,小工都是我们自己练,几个月的时间,二排宿舍,一个厨房,一个厕所建成了。</p><p> 青年点建房选在村口,听社员们说,当年的乱坟地,我们听了不以为然,但经常会有猫头鹰来叫,“嘟嘟地”声音,女同学们都害怕,男同学不在乎,有一次徐兆斌拿个汽枪打下来一只,我都不敢看。后来,我们青年点也真的出了几件人命关天的事。</p><p> 房屋建好后,我们在院子里种树种花。从老乡家搬出来,住进了我们自己盖的房子,下工后知青们可以在一起谈天论地了。高兴的心情无法形容。可是好景不长,天冷不会生炉子,半夜炉子灭火了,没人起来,冷的水盆冻了冰。由于房子没干,潮湿阴冷,睡在板床上,夜里常常冻醒。记得我在沟帮子的同学何尔娇给我邮来一个热被窝的瓷水鳖,每天装些热水,就没那么冷了,同屋的亢喜英看到了觉得挺好借用,一天晚上的半夜,只听“咣” 的一声,瓷水鳖被踢到床下摔碎了,真可惜,再也没有暖被窝的了。晚上睡不好,白天又很累,浑身疼痛。吃的不好也吃不饱。</p><p> 冬天活不多,队里挑些年轻人打井,知青是当然的最好劳力。野外挖个地隐子盖个棚,晚上干活就在里面休息。</p><p> 锅锥打井方法,一根锥,插上三根碗口粗的铁杠,像驴拉磨那样转锅锥,一锅一锅泥巴转出来,要转地面向下60多米左右才能出水,最难熬的是夜班,夜里在零下17度左右的气温下干活,中间休息,老乡们身穿羊皮袄,我们就是普通的棉袄棉裤,躺着铺满麦秸的地上,冻的浑身发抖,就这样一干就是20多天。又冷又累又困。</p><p> 晚上睡不好,干活又很累,吃的不好也吃不饱,浑身疼痛,我想这样的日子还需要多久啊,我会不会累垮呀,就这样日复一日。</p> <h3> 农活种类不多但不好干,不知道干好的标准,只知道快干,干完了就休息,事实上农活哪有完的时候啊!</h3><h3> 春天整地叠堰子,就是把一大片地分成几小片,方便浇水,施肥。每人一把铁锹铲土,手握不住铁锹把,手上磨起了水泡又变成老茧,腰酸的没法走路,无法弯腰洗脸,日复一日地干。</h3><h3> 苦了,累了,我咬牙坚持,暗自告诉自己别人行我也一定行。干活不会累死,但是干活中发生的一件事,深深的刺痛我的心。</h3><div> 一天上午,知青二队的同学们干了一气活在地里休息,男同学们互相打闹着,女同学围坐地下聊天,这时,刘俊浦爬到电线杆上掏鸟窝,没想到手触到电线上,谁知道那是高压线啊,只听 ”砰” 的一声,一个火球掉下来满地翻滚,同学们都傻了,不知发生了什么,明白了就赶紧灭火,把自己身上的衣服脱下来铺到地上,尽量让他皮肤别挨地,就这样,小刘身上的皮肤就像脱衣服一样掉下来,烧伤处沾上了土,他疼的不停的叫,好惨啊。(这些是听二队知青说的。那时原来的青年队长曲智强也已回城,因为有个政策,他插队时间可以与父农村插队时间合并计算,四处有回城指标就走了)</div><h3> 刘俊浦被送到太谷解放军医院,我们还到医院看他,本来英俊漂亮的帅小伙,脖子上,身上涂满药,疼痛难忍,好在脸上没烧到,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痊愈了,后来和知青亢喜英恋爱结婚了。那时我们太年轻,18_19岁的孩子什么都不懂,险些出人命,万幸啊!</h3><h3> 我最怕的农活是间谷子。从到地里开始蹲着,一蹲一天,两腿站不起来,膝盖酸痛,晚上睡觉不敢伸腿,疼痛难忍,日复一日。经常干的不合格,拔掉了谷苗留下了草,间的一会密一会稀。</h3><h3> 夏天割麦子我也发怵,那时候天气特别热,晒得肉皮疼,口干舌燥,弯着腰,割完一垄要歇几回,直不起腰啊,又怕落后,就不停地干,一不小心镰刀割了手,割了脚,割了腿,伤痕累累。</h3><h3> 手上都是大泡,脸晒黑了,像烫伤了一样一层一层脱皮,又累又热不想吃东西,眼泪在眼圈转,甚至怀疑自己行吗? 还能坚持吗? 痛苦伴着泪水日复一日。</h3><h3> </h3> <h3><b>我和张玉琴青年点门前合影</b></h3> <h3><b>带队干部冷梅莲、知青队长张俐、曲智强参加晋中地区知青代表会,下数第二排左一冷梅莲老师,第三排左三是我,第四排左二曲智强</b></h3> <h3> 夏天最热的时候有几天农闲,我们知青就到大队砖厂干活,出土、机械和泥、出砖坯,码砖坯,晒干后入窑。白天顶着烈日,夜里困的打盹。</h3><h3> 有一天晚上,刚下过雨,我和几个姐妹在宿舍玩,忽听大队喇叭急切呼喊大队医生刘茂生赶紧到大队,有个知青受伤了,我们也往大队跑,这时看到知青陈萍躺在病床上,医生和男知青轮着做人工呼吸。我看到这个场景,内心十分复杂,七上八下,感动、恐惧,不知所措。男同学们嘴对嘴人工呼吸真让我感动,不知她能不能醒来,会死吗? 我不敢看。原来她利用大家休息时间去砖厂出窑了,操作的卷扬机电闸没有盒,闸刀裸露着,推闸时手推到闸刀上,被电击倒,一块出窑的农民没有急救知识,发现触电,卸下门板把她抬回大队医务室,大概40多分钟过去了,抢救无效身亡,结束了年轻的生命。我们很难过,为什么那么健康能干的人瞬间就没了? 为什么不好好休息要去加班。我也很后怕啊,平时是我操作卷扬机从土坑出土,晚上坐在那里操作,也经常困得打盹……,感谢老天的保护。</h3> <h3> 让人伤心害怕的事又来了。我们知青中有几名派到大队学校代课,我记得有赵萍、吕建国、杨春慧、王秀莲。他们很珍惜代课的机会,认真负责。</h3><h3> 有一年冬天,代教老师杨春慧感冒了,咳嗽,但不舍得休息,放不下孩子们,也舍不得这份代教工作,劝她休息几天,回城看病,她都说没事。后来严重了,发烧咳嗽不止,真的不能坚持工作了,回家就住院了,没想到一去未归,患肺炎十多天就病故了。年轻漂亮,说话声音轻又慢很温柔,从来不急不燥的漂亮女孩,病魔夺走了她年轻又宝贵生命,她父母失去了一个女儿,唉……。</h3><h3> 我们悲伤,我们失落,我们彷徨迷茫,身边的好同学,好姐妹说没就没了,真可怕……</h3><h3> </h3> <h3><b>三局防疫站采访拍摄(一)</b></h3> <h3><b>三局防疫站采访拍摄(二)</b></h3> <h3> 生活上也很艰苦,没有细粮,粗粮品种也很少,一个月吃一顿馒头,不随便吃,每人3个,最好吃的是玉米面素包子,个大馅多,我一顿能吃五、六个,是女同学中最能吃的,每月也能吃一两次。几乎每天吃窝头,高粱面压“合喽”,就是高粱面面条,拌点胡萝卜丝素炒菜,不好吃,必须拌醋,我不习惯吃醋,所以胃酸、便秘是常事,后来慢慢适应吃醋,现在也特别爱吃醋了。土豆,山西人称“山药蛋”,炒土豆丝,土豆片,白菜炖土豆,没什么油,不好吃,凑合吧。最困难的时候,什么菜都没有,咸菜就着窝头吃,没钱买油买煤,真的很苦。</h3><h3> 没有水果,可以偷吃树上脆枣,从没成熟时就开始吃,特别是早上出工,走到枣树下,打一下树干,捡几个带着露水的枣,脆甜,真好吃。</h3><h3> 每天下工都累的不想走路,浑身没劲,吃完饭听说附近村演电影,就忘记疲劳,和几个女同学一块去,来回走十几里路,高兴地忘了累。</h3><h3> 男同学们想与其它村的知青赛篮球,又没有练球架子,曲智强就带着十多个人夜里悄悄地回二处机关偷篮球架,十几里的路程,楞是抬回来的,整整折腾一夜。</h3><h3> 知青点离家里并不远,可是我们很少回去。大家都在坚持,一天挣着可怜巴巴的几个公分。有的生病了,依然在坚持。</h3><h3> 也许是信念,也许是考验,也许是为了认可,也许是磨炼……</h3><h3> 有时回家,妈妈拉着我的手,看着黑瘦但还壮实的我问:“小俐,累吗?”我真的好想哭,但还是强挤出笑脸,回答妈妈:“不累,你看我不是挺好吗!”</h3> <h3> 有一个劳动场景让我一生难忘,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好像在小说中,在电影中,在幻想中,可它就在我的知青生活中。</h3><h3> 秋收后上冻前,大队引水浇地保墒。首先是挖渠,分段包干。然后是引水,护渠,说着简单,但做起来真不容易。最让人一生难忘的是引水护渠的壮观场面。引水要到十几公里以外相邻公社的大队水渠引水,要保证给水的两天里,水不跑,渠不漏水。几个知青为一组,负责几公里不停地来回巡视,发现有管涌马上从地里取土培渠,齐心协力治理。</h3><h3> 引水第二天下午,我们负责的水渠冲开了一个口子,水很快就流走了,铁锹取土扔上去就冲走,怎么办,曲智强、赵福庆首先跳入齐胸深的水中,接着几个男生也都跳下去,用身体堵住缺口,我们女生就快速取土扔在他们身体边。人体、土浑然一体,就像电影《龙江颂》中 “战宏图” 的场面。初秋的傍晚有些凉,衣服湿透了的同学们,冷的发抖,但我们好像干了一件让人骄傲、让自己感动、让所有人称赞的大事,心里热乎乎的。我从心里敬佩身穿海军衫的曲智强,产生了爱意,往日的不服气,互相瞧不起也瞬间消失……呵呵呵!</h3> <h3><b>知青男子篮球队: (从上左一始) 刘俊普、浦瑞勇、安建国、王建林、徐兆滨、沈亚善、王永孝、曲智强、高占民、吕建国、裴占江</b></h3> <h3> 我于1976年6月回城,和我一同回来的有徐庆元,赵萍,万忠营、孙庆和、宋玉凤(已故)等几人,结束了农村知青生活。之后同学们陆续回城,留在那里时间最长的达五年多。临走的前一天晚上,我们几个要好的同学高兴地围坐在一起,大搪瓷缸到满了白酒,吃着平时不爱吃的饭菜,大口喝酒,我还悄悄告诉张玉琴我如果喝多了,别让我出丑,保护我啊。不知喝了多少,谁知一点没多。那是第一次喝酒,也是第一次知道我能喝……哈哈哈!</h3><h3><br></h3><h3><b>青年点门前留影</b></h3> <h3> 我插队的地方贫穷艰苦,但确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是月下姥常眷顾的地方,为我们牵线搭桥,成就了十对美好姻缘,你可能不相信,那就往下看: 曲智强张俐,吕建国赵平,蒲瑞勇张淑燕,刘俊普亢喜英,裴振江祁振华,梁瑞河周宝兰,郑春立王秀平,安建国马淑梅,刘志强王保平,沈亚善梅惠极。虽然沒有城市霓虹灯下的柏油马路,但有乡村小路的花前月下,虽然沒有海誓山盟,但有天长地久,感谢这片热土,感谢上天的恩赐,千年修得共忱眠!更让我们不能忘记的是刘志强、王保平夫妇扎根在那里,过着田园生活,享受着天伦之乐。</h3> <h3> 在山西愉次东阳公社魏岳大队那里有铁道部第三工程局第二工程处64名知青,不要让时间流失忘记彼此,他们是(照片顺序):赵萍、张俐、徐兆斌、王永孝(已故)、王江、曲智强、徐庆元、郭剑锋、王晋中、孙庆和、郑洪铁、张玉琴、杨春惠(已故)、沈亚芬、万忠莹、李庄珍、李秀英、宋玉风(已故)、王惠毓、潘秀杰(已故)、李志霞、王雅琴、王秀莲、康淑华、马风英、王秀平、王秀改,田凤、戴桂梅、吕建国、白秀荣、乔玉英、刘志强、祁振华、裴振江、、郑春立、刘志君、刘俊普、张景林、王建林、王岩、蒲瑞勇、张少华(已故)、安建国、沈亚善、杨同肖、李太平、孙庆英、周宝兰、梅慧极、马淑梅、丁宝荣、高海燕、张淑燕、牛志芬、张桂芝(已故)、张桂英、张敏、亢喜英、王保平、梁瑞和、王艳华、陈平、高占民、赵福庆。带队干部:郭秉章、冷梅莲、周立坤(已故)、梁昌家。静大义。</h3> <h3><b>孙庆英、李太平、张敏合影</b></h3> <h3><b>张敏、亢喜英合影</b></h3> <h3><b>郭剑锋、沈亚善、裴占江、高占民、安建国合影</b></h3> <h3><b>孙庆英、张玉琴</b></h3>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知青赞歌</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张俐</b></div>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一个伟大的号召,共和国1600万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势不可挡,随之诞生了一个伟大的名字“知青”。
我们铁三局二处学校的六十四名学生,
怀揣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梦想,
背起行囊,告别家乡,
山西东阳公社魏岳大队安家落户,
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田间地头,留下我们辛勤耕耘的身影,
无边原野,改天换地的豪言壮语在广阔天地回响。
上山下乡洪流奔腾不息,势不可挡,
一群雄鹰在祖国的蓝天展翅翱翔。
曾记得,
锄头镰刀不会用,
小麦青草分不清,
高粱面饸饹就着咸菜吃,
住窑洞,睡土炕,
房东老乡家避风霜。
自己动手盖起的知青宿舍,
夏天热难熬,夜里汗榻醒,
冬天透风冷,屋里外面一个样。
天没亮就下地,
春种夏种秋收忙。
年底分红钱到手,
买块裤料回家去,
这就是一年的劳动成果,
这就是一年的酬晌。
披星戴月,心酸伴着泪水,
顶风冒雪,谱写着无怨无悔。
多少次想家,想爹娘梦中哭醒,
多少次呼唤,伴随着彷徨和迷茫。
岁月的艰难写在脸上、心上,
一年365个日夜啊,从春夏到秋冬.……
还记得,
战友生命留在了这片黄土地,
杨春惠漂亮,善良,
感冒咳嗽不休息,
肺部感染无力回天。
陈平勤劳,能干,
双手触在裸露的电闸上,
20岁的生命嘎然而止。
刘俊浦被高压电烧伤,
留下终身疤痕和伤痛!
就是这样一群年轻人,
接受着生死考验,
什么都不怕。
战天斗地,引水挖渠,
春播秋收喜气洋洋,
辛勤劳动硕果累累。
谈情说爱地久天长。
十对知青,十个家庭,
无与伦比的传奇乐章。
轰轰烈烈带走青春年华,
用生命和汗水,
建设新农村谱写辉煌。
历史不曾忘记,
无论是光荣还是创伤,
永载史册,可歌可泣,
“知青”的旗帜永远飘扬!
今天,我们已两鬓斑白,
岁月的历练让皱纹刻在脸上。
有过知青经历是一生最大的收获,
晚年生活充实、快乐,健康。
用不老的身躯坚定前行,
用一颗年轻的心续写新篇章。
让我们歌唱吧,不朽的知青赞歌!
让我们祝福吧,值得骄傲的一代人!<br></h3><h3> ――2016.05.09</h3> <h3><b>知青合影</b></h3> <h3> 2014年4月插队40周年,原来一块插队的沈亚芬、浦瑞勇、张玉琴策划回知青点聚会,我开始表示没兴趣,因为回那里就会想起痛苦的往事,最后还是妥协了。</h3><h3> 知青再回魏岳,老乡们热烈欢迎我们,敲锣打鼓载歌载舞,让我们感动的热泪盈眶,感慨万千。房东拉着我们手久久不放开,当年的苦辣心酸,云消雾散,说不完的往事。</h3><h3> 回想我的知青生活就好像是昨天的事,艰苦的生活锻炼了我的意志,它是我一生的宝贵财富,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一想到在农村曾经锻炼过,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我上班后在新运处当司炉烧火一年,推站内洗炉车一年。开解放卡车,拉土方垫铁路路基五年。工作条件十分艰苦并没有难倒我,光荣加入共产党,完成了从工人到干部的转变。我要感谢父母毫不犹豫地把我送到农村接受锻炼,感谢带队干部郭师傅和冷老师把我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爱护,感谢生活让我与曲智强相知相爱。感谢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我现在已花甲之年,但我会珍惜今天,过好明天。</h3> <h3><b>2014年4月20日回乡大队领导、舞蹈队、小学生、知青及一同前往的老师同学合影留念</b></h3> <h3><b>带队干部冷梅莲老师</b></h3> <h3><b>我感言</b></h3> <h3><b>和一队队长合影留念</b></h3> <h3><b>我们同唱一首歌(妇女队长)</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知青生活写照</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知青生活苦处多,</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插队农村来干活。</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春天来了还好过,</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欢声笑语来唱歌。</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夏天一到蚊虫多,</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叮的满身是红疙,</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秋天地里活最多,</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忙活一天回到窝。</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累得腿脚打哆嗦,</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腰酸背痛沒法说。</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冬天北风大雪窝,</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冻的不想去干活</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高粱米饭盐水喝,</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不知明年怎么活。</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__李忠华(同学)</h3><h3><br></h3> <h3><b>在知青宿舍门前与房东老乡合影留念</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