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古城周村始祖周忠,携其全家,于明洪武八年春(1376年3月)自山西省洪洞县白水牛村迁徙今颍阳镇古城周村,来时共七户,周姓五户,邓姓一户,段姓一户。因村庄建在旧时曾经的郑庄公城、阳翟县城、颍川郡城的旧址之上,且周姓居多,故取村名古城周村。</h1> <h1> 古城周村位于襄城县的北部,距县城20.5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4.5公里,东临许昌县西辛庄,西紧靠颍河,南接本镇属大河村,北连本镇属盛寨村。古城周村是襄城县颍阳镇所属村之一。村全境东西长2.4公里,南北宽1.3公里,面积约3.12平方公里,可耕地1372亩。居周姓人1300多口,邓姓70多口,齐姓3户,闫姓2户,全部汉族。辖西湾自然村。全村地势西高东低,自北向东南倾斜,地面坡降为千分之二点六 ,海拔约135米,处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暖、夏热、秋爽、冬寒,四季分明。</h1> <h1> 西湾村属古城周庄村民委员会。在县城东北21公里,距镇政府驻地5.5公里,颍河东岸,三面环水,土质肥沃,环境优美。</h1><h1> 明初吴姓自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因村西颍河三面湾曲环绕,故取村名吴湾村,因吴姓居此人丁不旺、经济不振故又迁徙别处,转迁别处后,李、刘二姓两户,于清末自许昌县椹涧乡菜园村又迁居于此,久之又改取村名西湾村。</h1><p class="ql-block"><br></p> <h1>1972年,古城周村、大河村、邢庙村、盛寨村,四村合伙发动群众,历时三年,在大河村西颍河兴建大河溢水大坝。</h1> <h1>古城周村机灌站,建于1958年春,是襄城县境内最早的一座机灌站,也是襄城县境内至今保护最好的唯一还在使用的机灌站。</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葛花潭路的来历:</font></h1><h1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 在颍阳镇古城周村村西的颍河湾里,由于河水的常年冲刷,岸边自然形成了一个较深且又大的潭涡。潭涡周围的堤岸上,到处都长满了葛树。葛树枝藤相牵,姿妙景美。每年葛树花盛开的时候,香气四溢,沁人心脾。潭涡周围因多生葛树,葛树开花时十分好看,故名葛花潭,这个地名早在宋代已有之,有很多历史名人到过葛花潭观水赏花。</font></h1><h1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 古时候,古城周村村东500米处有一条南北方向的大驿道,相当于现在的国家级公路。过去驿道每隔十里设有一营房,每隔五里设有一卡房。官府在营房内养有兵马,卡房内有食宿设施。官府执行公务的人员,可到营房更换马匹,到卡房内食宿。古城周村村东500米处就设有一卡房。相传,宋时有一朝廷大臣王强,途经此地,发现葛花潭周围景色别致,十分迷恋,遂产生了死后葬此的想法。王强担任过朝廷兵部司马,掌管兵权,传说是个奸臣。死后葬在葛花潭附近。</font></h1><h1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 上世纪末,古城周村四五组村民吃水井的辘轳轴上串挂着一个柿花形碑座,碑座上刻写着:“宋故兵部司马王张氏之墓”。可见王强之妻张氏也葬在这里。1996年有人在村西颍河的河床上抽沙,打捞出一块黑色石墓碑,上边刻写着:“大宋兵部司马王强之墓”。沙船上的人认为捞出墓里的东西不吉利,看完上面的字后,又把它扔到河里。王强墓被水冲淹,具体在葛花潭附近的什么地方,至今仍是一个迷。</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葛花潭风景幽美、好看。历史名人苏东坡、郑板桥、马文升等人曾多次到葛花潭观光、游览,观后并在古城周村三官庙作诗提词,为留纪念,今古城周村村室前边的东西大路取名:葛花潭路。</font></h1> <h1> 从大河村通往古城周村的这条路取名古城路,这条路为两村共有。因两村村庄都座落在旧郑庄公城、阳翟城、颍川郡旧址之上,故取名古城路。</h1> <h1>苏东坡游葛花潭、古城周村三官庙后,在古城周村三官庙后大殿亲笔题对联一副:日落云山墨作画 风吹窗竹声有新 横批:日月同辉</h1><p class="ql-block"><br></p> <h1> 古城周村,方圆百里闻名,人才辈出,虽然没有出现过伟人、政治家、文学家及大的官员,但古城周村人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也留下了很多美丽的故事、传说和佳话,一代代风流才子、栋梁之材也曾出不穷。</h1> <h1> 大清嘉庆十三年(1809年)春, 古城周村周懿臻进士及第,嘉庆皇帝赐“皇恩钦赐”匾额,烫金大字金光闪闪……</h1> <h1> 大清道光年间,古城周村周玺考中进士,道光帝赐“进士出身”匾额。周玺任职朝议大夫、通政司参议等职。</h1> <h1> 大清同治年间,古城周村周振德进士及第,任职奉夜大夫、翰林院编修、南书房行走实录馆协修、武英殿篡修、国使馆篡修、协办院事等职。</h1> <h1><br></h1><h1> 古城周村进士周维新家的楼房,此房建于1938年春,周维新的孙子周世珍建,四合院,檩梁画栋,十分豪华美观。</h1><h1> 光绪元年,周维新考中进士,光绪帝赐“进士出身”匾额一副。周维新出任山西省洋县知县。</h1><h1> 周维新的长子周九令,附生秀才,任职鄢陵县教谕,光绪皇帝钦封五品。</h1><h1> 周九令的长子周世珍(号周保山),秀才,在安徽省安庆市任职安徽省教育司长。</h1><h1> 周世珍的儿子周世甫(号周铁成),民国安徽合肥大学毕业,曾任安庆市缉私队队长,国民政府颍桥镇镇长、汾陈镇镇长。</h1> <h1> “自古汝颍多奇士”,大清咸丰年间,古城周村周二丙中举,时隔六年,周二丙的次子周洪喜再中举,一家出了俩举人。咸丰八年,周二丙发动周边四十八村群众营建古城大寨,父子二人先后任古城寨寨首,襄北清乡局局长。</h1><h1> 清末古城周村周秀玉考中副榜,在湖北老河口为官。</h1><h1> 清末周寿奇八岁考中拔贡(秀才的第一名),在冯玉祥大刀队伍中任职。</h1><h1> 清末周岐贵考中秀才,所作字画远近闻名,少林寺、中岳庙及周边寺院、庙宇留下很多壁画和墨迹。</h1><h1> 清末周书宇考中秀才,所作字画远近闻名,教书育人,培养出了很多优秀学子。</h1><h1> </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ed2308"> 明清时期,古城周村有三道过街牌坊,威武、雄壮,非常壮观。可惜这些牌坊毁于清末民初,让人遗憾……</font></h1><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ed2308">(以上两图片是安徽棠悦牌楼,和古城周村的三道牌楼像似)。</font></h5> <h1> 周世珍家大门上的门墩。</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进士周维新家的上马石。</h1> <h1>古城旧址内出土的方形铺地砖。</h1> <h1> 出土的陶猪。</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古城周村出土的带有龙纹饰的夏代古砖,美丽好看。</h1> <h1> 出土的陶磨。</h1> <h1> 出土的灶台。</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千秋万岁瓦当。</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代猫头瓦当。</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1978年在古城周村出土的古鼎.</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七十年代以前,村西颍河两岸有芦苇荡和树林。</h1> <h1> 古城周村盛产烟叶、小麦、玉米、辣椒、高粱、大豆、红薯、萝卜、白菜…… </h1> <h1><font color="#ed2308"> 三国时期曹操就在颍河东岸肥沃的田地上屯田种粮,至今这儿还是丰收的米粮仓……</font></h1> <h1>【颍水夏源】四千多年前,古城周庄村的颍河两岸为夏禹始封地,称古夏禹国,为“夏源”之地。</h1> <h1> 颍河在古城周村西环绕,秀丽好看,风景迷人,可谓人杰地灵……</h1> <h1> 木本水源,吃水不忘挖井人。颍河水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古城周村人。外出工作、务工、落户的古城周村人,您可想家?</h1><p><br></p> <h1><font color="#ed2308"> 古城周村周法领,恭祝古城周村全体父老乡亲在2017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阖家幸福。祝愿古城周村的明天更加美好!</font></h1><h1><font color="#ed2308"> 二零一七年元宵佳节</font></h1><h1><font color="#ed2308"> 周法领</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