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我们的母校----北京育才学校从建校至今已经整整80岁了。从1937年诞生的陕甘宁边区延安保小,1948年和晋察冀边区光明小学、晋冀鲁豫边区行知学校小学部合并成华北育才小学,到1949年迁入北京发展成为今天的北京育才学校。从延安辗转到北京以后,学校就坐落在先农坛,和先农坛结下了不解之缘。先农坛见证了学校的发展壮大,伴随我们长大成人。学校和先农坛相互依傍、相得益彰,实现了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的完美融合。难怪我们愿意承认育才情结也就是先农坛情结!</h3><h3> 每当我们回忆在育才学校的学生时代,脑海里呈现的首先是郁郁葱葱的苍松翠柏、是绿瓦红墙的高大宫殿、是长长甬道尽头突现的观耕台、是在绿树掩映中的校部楼、大操场和红砖建造的教室群。校园的古朴典雅、校园的博大多彩成为我们的永久记忆。</h3><h3> 进驻先农坛以来,学校已经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开发建设。第一次是在1949年,在凋敝荒芜百废待兴的先农坛,我们的老师们亲自动手,规划建设了一排排教室、一栋栋宿舍楼,利用旧有房舍改建成图书馆、大礼堂……,满足了学校教学活动的需要。我们就是在解放初期建成的校园校舍中学习和生活的,那时的校园镌刻着我们的青春年华,是我们永远怀念的育才印象。</h3><h3> 第二次是为落实对先农坛文物的保护政策,学校选取了在先农坛就地改建的方案,腾退所有古建,紧邻先农坛古建群建起一座设施更加完善的现代化校舍。</h3><h3> 新的校舍对我们这些"老三届"而言无疑是陌生的。但是看着在老校园里建起的新校舍,特别是看着古建博物馆里修葺一新的老校舍,我们仍然感动万分!</h3><h3> 为纪念母校建校80周年,我们愿在老照片的指引下认真解读学校容貌的变化,随着春夏秋冬的奇妙赋予,仰望我们熟悉又有待了解的北京育才学校校园。</h3><h3> </h3> <h3>图为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1950年4月11日关于在先农坛增建育才小学校舍的批文;学校鸟瞰图</h3> <h3>图为不同历史时期几经变化的学校大门</h3> <h3>学校大门内五谷广场</h3> <h3>图为师生们在通往校门的甬道上修筑水泥路;如今崭新的柏油路替代了使用几十年的水泥路</h3> <h3>原来托儿所南侧的几排平房现在是学校小学部;原来学校东操场还保留着,只是被小学部教学楼团团围了起来;如今的小学部教学楼</h3> <h3>2017初春花团锦簇的校园</h3> <h3>图为五院----小学1-2年级教室;在五院原址建成学校行政办公楼、理化生实验室;楼前矗立着徐特立老校长的铜像</h3> <h3>图为原学校教职工食堂;原址改建的学校综合楼</h3> <h3>图为学校卫生科;原址建成学校图书馆和学生住宿楼</h3> <h3>图书馆里的校史陈列展、图书馆阅览室;图书馆前的喷泉</h3> <h3>2017初春花团锦簇的校园</h3> <h3>校部楼的正面和背面</h3> <h3>图为学校校部楼、楼前的篮球场;校部楼原址现建成高中部教学楼</h3> <h3>分别从东西两侧拍摄的高中部教学楼</h3> <h3>校园雪景</h3> <h3>换个角度看,篮球场在观耕台南边。图为同学们在篮球场上跳绳;在篮球场上做操、习武</h3> <h3>篮球场在原地保留;同学们在打篮球</h3> <h3>学校改建时仍保留了篮球场南侧的小树林;先农坛的文物完好保留着</h3> <h3>2017初春花团锦簇的校园</h3> <h3>小树林西侧是校园中轴路,往南穿过南天门走过东西坛直达南楼,往北通往二院</h3> <h3>图为当年在南天门外师生自行修建的游泳池;如今改建成教职工宿舍楼</h3> <h3>图为游泳池南面的雩坛坛门,从这里可以看到北边的南天门。雩坛坛门文革中已被拆除,原址的简易大门即学校南门</h3> <h3>2017初春花团锦簇的校园</h3> <h3>图为南天门,左侧是小学3-6年级教室;小学同学在教室前;打扫卫生后走在从南天门返回的路上</h3> <h3>现在南天门左侧是新建的操场;新操场南半部是原小学3-6年级教室所在地</h3> <h3>小学同学在操场上做操、跳绳</h3> <h3>操场北半部是原学校气象站和理化生实验室</h3> <h3>继承光荣传统,放飞青春梦想</h3> <h3>图为中学教室,教室南侧、教室北侧</h3> <h3>图为同学们在教室前留影</h3> <h3>图为同学们在教室中学习</h3> <h3>图为同学们在搞大扫除,除了教室内外,整个校园的清洁卫生也是由各班分片包干</h3> <h3>2017年初春校园内早樱晚樱相继开放</h3> <h3>在原中学教室区新建的餐厅、体育馆、音乐楼和美术楼</h3> <h3>学校餐厅内外;坐落在操场西边的餐厅、体育馆、多功能厅</h3> <h3>体育馆内外;体育馆兼有礼堂功能,有舞台,可召集会议。平时地面用绒布覆盖,比赛时绒布下的地面才露出真容。中小学的许多竞技比赛都在这里举行</h3> <h3>音乐楼和美术楼</h3> <h3>图为拆迁前的电教馆(文革前的乒乓球馆,位于西操场南面);在原址新建的多功能厅和阶梯教室</h3> <h3>图为同学们在新建成的教室前踢球;在南楼前玩翘翘板;在西操场举办运动会。先农坛条件的得天独厚,使学校成为当时市区为数不多的拥有足球场的学校</h3> <h3>西操场,现在是学校棒球场。从2001年起学校成为棒球特色校,和棒球俱乐部合作培养了许多专业运动员</h3> <h3>图为在西操场领操台前召开"六一儿童节庆祝大会";领操台西北角的女生宿舍洗脸房</h3> <h3>领操台现在是古建博物馆的"先农神坛";学校在这里组织祭祀先农活动</h3> <h3>图为位于西操场西边的总务处、少先队大队部所在地西楼</h3> <h3>如今这里改建成学校国际部;西楼对面现在是国际部教室区</h3> <h3>这是图书馆东侧的托儿所(东楼)、西楼原址改建的国际部宿舍</h3> <h3>图为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托儿所的小同学在篱笆墙内、宿舍楼前的合影;在托儿所做早操</h3> <h3>图为原托儿所小同学在"六一"儿童节表演节目;在滑梯上玩耍;在排队洗手</h3> <h3>2017初春花团锦簇的校园</h3> <h3>图为先农坛西北角鹿圈。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学校师生发扬延安精神,自力更生办起养猪场。同学们在养猪场参加劳动</h3> <h3>昔日养猪场现在是学校初中部</h3> <h3>2017初春花团锦簇的校园</h3> <h3>图为观耕台和观耕台西北侧的一院音乐教室;同学们毕业时在音乐教室前合影</h3> <h3>图为在观耕台上做操;组织大队日活动</h3> <h3>观耕台的初春、盛夏、金秋、冬雪</h3> <h3>白雪覆盖的观耕台更加圣洁壮美</h3> <h3>初春时节春花映美观耕台</h3> <h3>图为观耕台西侧的小动物园;现在是古建博物馆复建的先农坛绿地和"皇帝的一亩三分地";同学们在这里体验学农劳动</h3> <h3>小动物园北侧曾建成烈士纪念园,图为从延安来的谢肇奶奶在烈士园留影</h3> <h3>图为观耕台和北侧的图书馆的一角</h3> <h3>图为从南面俯瞰观耕台和图书馆</h3> <h3>图为解放初期的学校图书馆,上有"诵豳堂"匾额;学校图书馆腾退前的影像,"图书馆"匾额为繁体字书写</h3> <h3>图为图书馆阅览室和借阅处;同学们在图书馆里搞卫生、帮助老师整理图书</h3> <h3>图为学校图书馆不同时期的影像</h3> <h3>原学校图书馆周围雪景</h3> <h3>图书馆外春意闹</h3> <h3>图书馆西侧的老桑树</h3> <h3>图为观耕台东侧的太湖石;现在太湖石已移到图书馆西侧</h3> <h3>图为谢肇奶奶在太湖石原址留影</h3> <h3>图为校友制作的南楼图;同学们在南楼前做操</h3> <h3>图为1964年第19届小学毕业同学在南楼的毕业合影</h3> <p class="ql-block">南楼旁的大滑梯是小时候我们的最爱。大滑梯的西面和南面是学校的菜园</p> <h3>图为天神坛、地衹坛、南棂星门;坛台周边文物现已移入古建博物馆</h3> <h3>在一院位置复建的天神坛、地衹坛,全部文物都由原址移来</h3> <h3>图为半个世纪前几个身手矫健的同学登上坛门留影;多年后地衹坛重游,这里现在已属西城区教育进修学院</h3> <h3>图为东西坛南端的神祗门。曾经有三个门洞的神祗门现在仅存一个门洞</h3> <h3>原二院,现在的古建博物馆"先农坛太岁殿院落"</h3> <h3>原小学伙房;原中学伙房</h3> <h3>原中小学饭厅</h3> <h3>图为同学们在饭厅用餐,一张长桌坐10人,每边5人对坐;原饭厅现状</h3> <h3>从"拜殿"穿过,进入二院</h3> <h3>原学校大礼堂;从东面侧拍的原大礼堂</h3> <h3>图为在大礼堂里组织的节日演出;召开大会的情景;原大礼堂现状</h3> <h3>在原大礼堂里面回拍原饭厅</h3> <h3>大礼堂东西两侧原男生宿舍现状</h3> <h3>现在的二院</h3> <h3>二院雪景</h3> <h3>三院院门</h3> <h3>三院东西两侧原教室</h3> <h3>三院北侧原教师宿舍和原女生宿舍</h3> <h3>三院西侧教室前的海棠花争相开放</h3> <h3>三院雪景</h3> <h3>三院中的"双井亭"</h3> <h3>四院大北屋原女生宿舍</h3> <h3>冬日暖阳中的校园美景</h3> <h3>校园里展示的"忧天下、启心智、扬优长"校训;"育才赋";党的三代领导人题词</h3> <h3>学校60周年、70周年校庆活动中的学校大门</h3> <h3>"昔日马背摇篮,今日现代学府"----北京育才学校的写照</h3> <h3>在古老的先农坛北京古建博物馆与北京育才学校并存。学校的许多教学活动得以在古建博物馆开展,在一定意义上说,古建博物馆也是学校的第二课堂</h3> <h3>海棠花盛开的三院</h3> <h3>看着我们熟悉又陌生的校园,我们会自然而然地回忆起学生时代的青葱岁月,回想起我们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和我们在一起的美好时光……</h3> <h3>编者留言:</h3><h3>各位校友!《纪念北京育才学校建校80周年》(上)校园篇、(下)师生篇已被百度收录。输入文件名称可以在百度收看。谢谢大家关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