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红火火“杨梅馃”

张锦敏

<h3>作者:张锦敏</h3> <p class="ql-block"><b> 我的老家岭北镇,自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从东阳划辖到诸暨,至今已有五十年历史了,但那里的生活习惯及饮食文化,一直还保留着东阳的特色,喜宴中的“杨梅馃”便是东阳饮食文化的沿承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岭北的“杨梅馃”并非春末夏初闺居山中的那种水果杨梅,而是用于农家庆贺喜事的一种甜品食物,因“杨梅馃”外形极像水果杨梅,所以岭北人自古以来也就叫它为“杨梅”了。</b></p> <p class="ql-block"><b>  “杨梅馃”,是用于农家喜庆时的一种食品。在岭北老家,每当家里遇上各类喜事,必须做“杨梅馃”,因此岭北老家有一种“没有杨梅馃,喜事不成宴”的说法,可见“杨梅馃”在喜事中的重要地位。</b></p> <p class="ql-block"><b>  做“杨梅馃”的工艺有些讲究,做“杨梅馃”前,首先将一部分糯米用水浸泡,等糯米浸涨以后,用土名叫“洋缎红”的一种颜料水(植物色料),将浸涨后的糯米染成红色糯米;红糯米做成以后,将已经碾好的糯米粉,装在一个铝制的锅盆上,放入已经烧开的水中进行汆煮,以增强糯米的糯性;糯米粉汆煮结束,则在糯米粉中放入适量的滚开水,将糯米粉调成柔面状态,经过反复揉柔并呈现出粘性以后,像做汤圆一样摘下一块糯米面团,用手将面团揉成窝窝状,然后将已经用红糖与芝麻粉掺和在一起的“甜馅”放入“糯米窝窝”中,再用手将窝窝口揉合成一个汤圆。等一个个糯米汤圆做好后,将这些糯米汤圆放入用“洋缎红”染成的红色糯米中慢慢摇滚,于是,这些红色糯米就粘在了一个个糯米汤圆上,原来洁白的糯米汤团看上去就像一个个灿灿烂烂的“杨梅馃”了</b></p> <p class="ql-block"><b> “杨梅馃”做好以后,就放在蒸笼上蒸。蒸“杨梅馃”需要先烧开水,然后将一个个“杨梅馃”放在用竹爿编制并用纱布垫着的“撑锅帘”上,放置“杨梅馃”时需均匀摆放,且每个“杨梅馃”之间要留有一定的空间,防止“杨梅”经过高温蒸煮后发生体积膨胀而互相粘连。等“杨梅馃”在“撑锅帘”上放置好后,再放入烧开的水锅上蒸煮,待估计“杨梅馃”已经煮熟了,就可以打开锅盖,此时锅中红红的、糯糯的“杨梅馃”在水雾中显得晶莹剔透,煞是好看,活像清晨中挂着露水的山中“杨梅”,会让人垂涎三尺……</b></p> <p class="ql-block"><b>  做“杨梅课”虽然原料与工艺并不复杂,但制作“杨梅馃”得有一定的技巧。首先制作喜宴“杨梅馃”的糯米粉不能完全用纯糯米粉,因为纯糯米粉经过高温后糯性太强,容易让喜宴“杨梅”馃太糯而在蒸煮时发生粘连,需要掺入适量的早谷米粉,但掺入的早谷米粉太多则缺乏糯性,太少则不起调和作用;“杨梅馃”在制作成汤圆样时,也不能做的太薄或太厚,太薄容易在蒸煮时将“甜馅”蒸溢,太厚则会影响品味时的口感;“杨梅馃”蒸煮时则更需要把握时间,蒸煮太长或太短,都会影响到“杨梅馃”的口味质量与视觉外观。</b></p> <p class="ql-block"><b>  “杨梅馃”因喜庆而做。在岭北老家,凡遇到庆生祝寿、建房上梁、嫁娶生娃、升学中榜等等喜庆之事,“杨梅馃”在喜宴上都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杨梅馃”红得灿烂,会给主人增添一份喜气;甜中有香(芝麻香),会让亲朋吃得有味;糯得有劲,会让好友吃得诗意。在我们岭北,主人除在喜宴中让亲朋好友们尽情品尝“杨梅馃”外,当客人离开肘还会给每个宾客们带上一些“杨梅”回家,既作为主人的“回礼”,也表示主人对亲朋好友们的感谢或祝福!</b></p> <p class="ql-block"><b> 在贫困落后的年代,“杨梅馃”曾经让多少个岭北的山乡农家充满过喜庆或者希望。如今,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虽然一些传统的饮食小吃已经被一些现代饮食小吃所替代,一些传统饮食文化也遭现代的饮食文化所冲击。但在我们岭北家乡的喜宴上,喜宴“杨梅馃”始终没有被淘汰。因为,“杨梅馃”是喜庆与希望的象征,我想,不论现在还是将来,喜庆与希望总是父老乡亲们都渴望追求的!</b></p> <p class="ql-block"><b>  金鸡报春,新年红火!朋友,有时间去咱岭北老家走一走,去品尝一下糯中带甜、甜中含香、红得灿烂的“杨梅馃”吧!</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