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古韵一一大姚村。

姚(钅监)超

<h3> 这里有我的老祖宗,</h3><h3> 这里有我永远的根。</h3><h3> 这里有我无限的思忆,</h3><h3> 这里有我割舍不下的情感。</h3><h3> 这里是我的故乡——百年古韵大姚村,</h3><h3> </h3> <h3>  姚 族同心创辉煌,</h3><h3> 村 居秀雅展姿彩。</h3><h3> 古 宅邻情传千年,</h3><h3> 韵 藏深幽添百景。</h3><h3> </h3><h3> 一座曾经无比辉煌的古村,</h3><h3> 一座沉淀着千百年文化的古村,</h3><h3> 一座令我们飘泊在外的族人无法忘怀的古村。</h3> <h3>  </h3><h3><br></h3><h3> 家乡大姚村己有几百年历史,有许多保存完好古旧建筑,世代双传二十几代,有众多的兄弟姐妹,我们的兄弟姐妹都在这里出生,都在这里长大,都从这里走出去,走向四面八方,走向世界各地。</h3><h3> ……今天,作为族人的我们,应该要为保存和保护我们的古村而努力,作为古村族人,我们应该向更多的人群展示和宣扬我们的古村,把古村的美、古村的历史文化展示给更多群体,更多人,让他们认识、了解我们的古村。</h3><h3> </h3><h3><br></h3><h3><br></h3><h3><br></h3> <h3>  故乡的古村,山青水秀,蓝天白云,缈缈吹烟,如诗如画的景色,让人恋恋不舍。</h3> <h3>  故乡的古村,犹如一幅古画,一首古诗、一个承载千百年历史的故事,它的美谴绻于梦中,挥之不去,婉转缠绵。</h3> <h3>  大姚村位于肇庆市高要区,距离活道镇政府约8公里在县道x431边。与新兴,高明三地郊界,约10几平方公里,人口约1800人,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杰,四季分明,气候温和,人勤物丰,有出名的特产——姚村大米。</h3><h3><br></h3><h3><br></h3> <h3>  追根塑源,大明始遷祖乃南雄人也,始遷於增城、又遷於東管再遷於黄布深井各處有兄弟居住。</h3><h3> 玉山公孺人麥氏 夫妻母子三人上肇庆慶城居住 男 永安 媳 梁氏由肇慶遷居新江劉村珠園鄉又由珠園鄉遷居大姚村,母子落業居住。</h3><h3> 玉山公後遷往本邑雙板復娶継室落業居住,故大姚对即以永安公为始祖也。(选自姚氏族谱)。</h3> <h3>  大姚村古村布局为九纵十一横,中间一十字大巷,如中国橡棋棋盘布局,座北向南,纵、横排列整齐,每座古屋均为三间两廊式,砖、木、瓦结构,广东粤中地区的典型,最具独特建筑风格的明未清初建筑,最有代表价值的古建筑,有祠堂三座(一座己毁),碉楼一座,古屋过百间,姚氏,以玉山公为始祖,永安为二世祖,玉山公系洪武年间,约公元1368年,(姚氏族谱)遷来姚村定居,姚村姚氏从永安公开始一路走来,经历几百年的繁衍,时至今日以盛传了二十几代,子孙后代过千人。</h3> <h3>  姚氏宗祠,姚氏家族的宗族圣地,它蕴藏了姚族老祖宗几百年仓桑历史,铭记了姚族的历史内涵。一座几百年的真古董。</h3> <h3>  姚氏宗祠,建筑面积约300多平方,座北向南,轴线对称前后三进每进三开间典型的宗族祠堂建筑,集中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巧妙地运集了木雕,砖雕,石雕,灰塑,陶塑和彩绘等装饰艺术,题材广泛,造型生动,色彩丰富,技艺之精谌,是当年附近最有代性的一座民间装饰艺术的璀璨殿堂。</h3> <h3>  今天的姚氏宗祠,已没有昔日的风彩和辉煌,也许是岁月的苍桑变化,也许是时世的变迁,亦也许是人为吧!</h3><h3><br></h3><h3><br></h3><h3><br></h3> <h3>  那纯朴庄严的古老建筑,</h3><h3> 那 苍桑斑驳的外墙。</h3><h3> 那古老精美的木刻石雕,</h3><h3> 在默默地向人们诉说着。</h3><h3> 任凭时光流逝,</h3><h3> 星转斗移岁月变迁,</h3><h3> 侵蚀的只是外表,</h3><h3> 而不变的是历史内函,</h3><h3> 是姚族的历史文化。</h3><h3> </h3> <h3>  其实,每一片苍桑的伤痕都是一段历史,每幅斑驳的痕迹都是一个故事,可以另我们清楚地体会到,我们古村走过的苍桑历程,从另一面又使我们感受到,保护和修辑我们的古村,是多么得任重而道远,亦希望我们的族人,能发扬根的情结,屏弃一切,为保护和建设我们古村,</h3><h3> 不遗余力、</h3><h3> 出钱出力、</h3><h3> 尽心尽力。</h3> <h3>  池塘边,古树下,独具岭南特色的建筑,向人们展示着家乡古村的淳朴,自然之美。</h3> <h3>  英客公祠始建于清乾隆1787年距今己有230(确切时间有待考证)年的历史,英客公祠占地300多平方,座北向南,前后三进一进三开间,与始祖玉山公祠对面而建,承传玉山公祠的建筑风格,建筑工艺与玉山公祠不相百仲,是我们姚族又一历史文物。</h3> <h3>  姚英客生于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壬子)年,(姚氏族谱记载),始祖姚玉山第九代传人,是当时姚氏家族中最为显赫的一位族人,系佢帝造了姚氏家族的历史辉煌。</h3> <h3>  英客公祠迎来了历上多次修辑,今年是最全面的次,里里外外都修辑过,……又一次证明我们的族人,兄弟同心,万众一心。</h3> <h3>  每一个细节,都能体会到当年的建筑艺术与精华。</h3> <h3>  历史悠久,工艺精湛的精美木雕,</h3> <h3>  当年我们的老祖宗把艺术隔入了建筑,为今天的我们,保护和修辑出了不少的难题,深深感受到后人不及前辈。</h3> <h3>  古时的艺术家就系坭水工匠,而今天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艺术家,还真不知有没有古时坭水工匠的水平,试问我们的人类是否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呢?</h3> <h3> </h3><h3> “水楼”,姚氏家族向世人展示的一张亮丽的名片。</h3> <h3>  ‘’水楼’’姚氏第九代传人姚英客,于清嘉庆13年(公元1808年)建造,距今己有200(确切时间有待考证)年历史,此楼建在一个水塘中央,故而得“水楼”此名称,——让我们姚氏后人引以为豪的古文物,</h3><h3> ——古朴、豪气、庄严,更能让人们体会到我们老祖宗当年的大智慧,和士豪气派……。</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  “水楼” 分主楼、付楼、中间天井,主楼约146平方楼高四层,付楼楼高一层与中间天井约90平方,是当年防匪,防贼和抗捞之用,楼内生活设施齐全,厨房,水井,卫生间、一应俱全,设计独特,易守难攻。</h3> <h3>  一座祠堂,代表着一个宗族的文化历史与底蕴,透过它你可以了到一个家族的强大生命力,而一座调楼,则更加能让人体会到这个家族强大和辉煌,</h3><h3> </h3> <h3>  老祖宗的百年苍桑遗产,是不可以最造的,如能完整、完好地保存在世,一方面可以向世人展示,一个家族前辈走过的苍桑历程,又能让后辈们寻根索源,另一方面又可以体现,一个家族后辈的文化修养与整体素质,</h3> <h3>  设计独特,错落有致,工艺之精湛,文化内涵之深厚,实属罕见。</h3> <h3>  中西结合构造,</h3> <h3>  站在“水楼”的屋顶,整条古村尽收眼底,空气清新,山清水秀。身在其中你会感受到心旷神怡。心情舒畅。</h3> <h3>  老祖宗的水果园,“荔枝根”想当年荔枝收成季节,这里可聚人气啊!男女老少几代齐聚一堂。热闹非常……。</h3><h3> 可今时今日,荔枝树没了,荒草长满园,遗址也渐渐被侵蚀中……,可惜!</h3> <h3>  天若有情天亦老,古宅邻情传千年。</h3> <h3>  青砖红瓦气不凡,</h3><h3> 古朴庄严世人夸。</h3><h3> 雕龙刻凤显真工,</h3><h3> 百年古村展笑颜。</h3><h3><br></h3><h3> 精美的灰塑,工艺精湛。每一处都能体现当年建筑精华,</h3> <h3><br></h3><h3> 古巷幽幽,</h3><h3> 古韵悠悠。</h3><h3> 青砖红瓦,</h3><h3> 镬耳耸立,</h3><h3> 这里每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屋,都是无声的历史,一宅一巷、一砖一瓦,一木一石都有无尽的话题和深厚的意味。</h3> <h3>  幽幽长巷,悠悠古韵,沉沉历史,</h3> <h3>纯朴自然,井然有序,百年古韵。</h3> <h3>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看着熟悉小巷,仿佛、想起了童年时,巷中嬉戏和调皮的时刻,看着熟悉的小巷,此刻的冷清和古旧,昔日的繁华和旺盛今己不复存在,心中难免感慨,</h3><h3> ——时代的变迁。岁月的无情……。</h3><h3> 现今,留下的只有无限的思忆和割舍不下的情感。</h3> <h3>  也许,是根的情结吧!在这里能找到安心和宁静,有心灵的归属感。</h3> <h3>  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片记忆、一幅画面都会勾起一个飘泊在外的族人,对家乡的无限思念。</h3> <h3>南派清式建筑,石脚大屋,当年的土豪范。</h3> <h3>  似水流年,</h3><h3> 任时光匆匆流走。</h3><h3> 只有在那遗忘的角落里,</h3><h3> 寻找那遗失的记忆。</h3> <h3>  踏在这幽幽长巷里,踩在这清清亮亮白麻石上,听着那熟悉的乡音,心里别有一番味道。</h3> <h3> 名村拾韵寄相思,</h3><h3> 古巷寻幽觅思忆。</h3><h3><br></h3><h3> 经历几百年风雨洗礼的古宅,风彩依然不变。</h3> <h3>村中百年参天古榕树,与我们共同见证逝去的岁月。</h3> <h3>村中百年古庙,香火旺盛,世代盛存。见证着姚氏子孙一代接一代,代代双传。</h3> <h3>  村中还有一项百年盛世习俗“抢炮丁”,村中每年出生的男丁,都会在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当天挂花灯抢花炮,一起和自己的亲人、朋友分享添丁之喜悦。此项传统活动,不但保留了几百年的传统习俗,还承传我们国家五千年历史文化,亦系我们高要省级绅遗的项目,</h3> <h3>当年村中商业街,古老的商铺,依希还留有点点痕迹,</h3> <h3>逝去的岁月,历史总会留下点点痕迹,当年老祖宗的商铺"胜龙号“还保存完好,木趟拢,红漆木门,石台街。还保留着当年商铺的味道。</h3> <h3> 美不美,乡中水。</h3><h3> 亲不亲,故乡人,</h3><h3> 故乡有我童年的天真烂漫,少年的无忧无虑快乐时光,每一个人对自己的故乡都有特殊的情感,埋在心底深处,浓浓又淡淡的,挥之不去。无论人在何方身在何处,依然会深深眷恋的自己的故乡,无论现在亦或将来始终不改,</h3> <h3>  月下飞天镜,</h3><h3> 云生结海楼。</h3><h3> 仍怜故乡水,</h3><h3> 万里送行舟。</h3><h3> 离乡虽己数十载,那份乡愁始终挥之不去, 故乡的山、延绵而俊秀, 故乡的水、清澈而透明,故乡的人、纯朴而善良,一直让我魂牵梦绕,萦挂于心。</h3> <h3> 百年古韵,</h3><h3> 铭记了千百年的历史,</h3><h3> 刻录了一生的记忆。</h3><h3> 时光静好与君语,</h3><h3> 细水流年与君同,</h3><h3> 繁华落尽与君老。</h3><h3> </h3> <h3> 美丽的古村大姚村,</h3><h3> 生我养我的故乡。</h3><h3> 那青砖红瓦幽幽古巷,</h3><h3> 蕴含着我对你浓浓的思念。</h3><h3> 那纯朴善良的族人,</h3><h3> 蕴含着我们之间浓浓的亲情……。</h3><h3> 2017年 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