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7年我们的母校----北京育才学校建校已经整整80周年。从1937年诞生的陕甘宁边区延安保小,1948年和晋察冀边区光明小学、晋冀鲁豫边区行知学校小学部合并成华北育才小学,1949年迁入北京先农坛,1950年9月更名北京育才小学,1956年设中学部改成北京育才学校,学校经历了跌宕起伏风云变幻,不断地成长壮大。80年来,学校的老师和学生换了一拨又一拨,但学校就像是一块巨大的磁铁,永远吸引着曾经是学生的我们,让我们念念不忘,让我们魂牵梦萦。 </h3><h3> 我们是和共和国一起成长的"老三届",亲身经历过北京育才学校的发展变化。尽管离开学校已经半个世纪,可我们仍旧像学生一样依恋着学校! </h3><h3> 我们忘不了校园里的苍松翠柏,忘不了校舍中的碧瓦红墙,忘不了动物园里的鹿鸣鸡啼,忘不了观耕台前的书声朗朗,……。我们心心念念铭记于心的更是可敬可爱的育才学校老师,是矢志难忘的老师的笑貌音容,同学的笑语欢声。</h3><h3><br /></h3><h3> 在学校80岁生日来临之际,我们把珍藏和搜集的宝贵资料整理成片,献给我们亲爱的母校,献给我们敬爱的老师们。</h3><h3><br /></h3> <h1><b>一、难忘老师培育恩</b></h1><h3><br /></h3> <h3>北京刚解放时的先农坛;1949年4月第一批进入先农坛的几位老师(王树功、刘默耕、张印斗、吴战胜、文以战);1949年10月郭林、张印斗、陈朴、韩作黎、李志平、刘默耕、张霖等老师在观耕台。</h3><h3>刘默耕王树功等5位老师率先进驻杂草丛生一片荒凉的先农坛,拉开重建育才校园的帷幕。在古木参天鸦啼鸟鸣的古建群中先后盖上教室和宿舍,偌大的坛区变成同学们生活学习的乐园。</h3> <h3>老红军战士吴战胜和从延安一路保护学生到北京的保育员谢肇奶奶。</h3><h3>他们和其他老师保育员像母亲一样细心呵护每一个学生,使离开父母照顾的住宿生很快融入集体生活。</h3><h3><br /></h3> <h3>刘默耕老师和东方老师在由他们负责组织建设的新教室前留影。</h3> <h3><br /></h3><h3> 1949年7月,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进驻先农坛校园的高年级同学毕业了。他们还未洗去征尘,就要奔赴新的学习环境,离开朝夕相伴的老师。其中有的父母还在南下的路上。对于北京这个大都市和即将就读的新学校他们一无所知,他们把育才老师视为亲人把先农坛视为家。学校老师像送自家孩子一样将同学们集体送往一零一中学等学校,许多学生在周末会回到先农坛这个家,与昔日的老师聊聊新学校,师生如亲子般的关系一直延续到他们长大成人。这种血浓于水般的亲情,具有的不可比拟的特质,超越了普通的师生情,形成育才情结。</h3><h3><br /></h3><h3>1949年8月华北育才小学第一届毕业生在图书馆前合影。刘默耕老师送同学们上中学去。</h3><h3><br /></h3> <h3>1950年2月华北育才小学第二届毕业生在校园里合影。罗克、刘容老师和同学们在一起。</h3> <h3>1950年开始学校正式更名为"北京育才小学",1956年增设初中部后更名为"北京育才学校"。几经更改的师生校徽。</h3> <h3>1951年夏第一个五年制实验班的男生班、女生班。陈朴、宋汎、刘容、王淑兰、张华老师和同学们在一起。</h3> <h3>宋汎、李志平老师和学生合影;1952年华北育才小学毕业生回校和张印斗、刘容老师欢聚。</h3> <h3>1955年春柳志卿老师和她的学生们;1955年7月育才小学55届66班学生和魏廷弼、郭宝仁、闵中元老师。</h3> <h3>1956年6月育才小学56届66班同学毕业合影;和周纪云老师合影;2002年2月和周纪云老师相聚。</h3> <h3>郭林校长和张霖老师。</h3> <h3>1957年回校看望老师。罗克校长、刘容老师和同学们合影。</h3> <h3>学校总务处、炊事班、卫生科的老师们。</h3><h3>他们的辛勤付出让同学们生活的无忧无虑,可口的饭菜滚热的开水冬天的煤炉排队打预防针……都成为我们难忘的生活回忆。</h3> <h3>1959-1960年毕福贞老师和同学们。</h3> <h3>莘乃珍老师、田俊九老师和同学们。</h3> <h3>1959年首届初中毕业生毕业合影;1983年同学们和姚孟兰老师在一起。</h3> <h3>1962年7月谢世新老师和初中毕业班同学;1964年7月李清贤老师、武序铣老师、吴治和、王玉琴、任玉华老师和李振业、罗克、姚幼华、李丰奎等学校领导与六年级毕业班同学合影。</h3> <h3>1963年10月原华北育才小学的同学与老师们在天安门、中山公园相聚。</h3> <h3> 学校各学科教研组群英荟萃、群贤毕至,语文、数学、外语、政治等等学科是学校智慧所在,是学校质量标杆。每当上课的铃声响起,我们就会像嗷嗷待哺的幼鸟一样期盼老师带来新的知识;而老师们总是循循善诱地指引我们进入认知的新天地。在我们眼里老师就是智慧的化身,是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是我们永远崇拜的偶像。老师不仅教给我们知识,还教给我们学习方法、思想方法,教导我们如何做人,使我们受益终身。老师们就像绚丽的红烛把自己的全部智慧乃至全部生命都奉献给了学生,让我们永生难忘!</h3><h3> 半个世纪过去了,老师的风貌、老师的言谈、老师的教学特点仍被同学聚会时津津乐道!</h3><h3><br /></h3><h3>学校数学教研组的老师们。</h3> <h3>1964年张华老师、宋贞瑞老师和她们的学生。</h3> <h3>1964年5月罗克校长和同学们。</h3> <h3>6491、6592、6596班同学毕业时在观耕台、在校部楼前和罗克校长、陈冰主任以及李清贤、周桂珍、任玉华、吴治和、宋福、唐家彬、池维贞、姚绍光等任课老师合影留念。</h3> <h3>1968年夏贾惠茹、赵敬柳老师和学生辅导员;郭选、黄石志老师和同学们。</h3><h3>还记得卫生科的郭医生吗?他的和蔼可亲让我们克服了对消毒水的恐惧,有病的同学住卫生科不会再孤单想家。黄石志老师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归国华侨,后教小学自然课。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为组织撰写校史寻找老领导老校友呕心沥血,与他们建立了亲密联系,收集许多资料,今天我校形成完整的校史他功不可没。</h3><h3><br /></h3> <h3>谢世新老师、解放军代表和67届83班同学。</h3> <h3>唐家彬、任玉华老师和李丰奎主任、解放军代表与67届84班同学;1968年9月送赴内蒙古插队同学在北京站合影。</h3> <h3>49届毕业生回校看望老师;罗克校长在照片背面一一注上名字。</h3> <h3>赵喜伯伯、老王班长和各个年级的同学都一样亲。</h3><h3>赵喜伯伯是学校大门的守护者,保卫着校园这一方乐土,而想要逃出校门的小伙伴也会被他一眼识破,溜出去是不可能的。王班长做的饭菜让我们至今想起来还啧啧有味。</h3> <h3>姚绍光、付积年、陈冰、田俊九、宋贞瑞、王瑄、习文芳、白继先、姚志新、任生华等老师和同学们合影。</h3> <h3>1979年孙为美老师和67届81班同学在学校图书馆前留影。</h3> <h3>孙为美、李志平、李清贤老师和同学们。</h3> <h3>杨春霖、林德珍老师和生物组同学们展示丰收成果;看望李振业、李廷英老师。</h3> <h3>59届初中毕业生毕业留影;1983年7月参加学校45周年校庆的同学和老师们合影。</h3> <h3>1983年7月参加校庆活动的部分同学和老师合影;学校历任老校长和老师们合影。</h3> <h3>五位资历很老的女老师在一起。她们是刚开始建设先农坛校园最早充实教师队伍的大学生,把一生奉献给了她们挚爱的学生。解放初期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先后有几十位大学学历的老师进入育才小学。他们精湛的教学水平和红烛精神让我们终身受益。</h3> <h3>刘默耕、刘容、黄石志老师在一起;大个子王治郅和姚绍光老师。</h3> <h3>石坚老师</h3> <h3>66届61班同学1977年参加学校40周年校庆;1987年参加学校50周年校庆;1992年参加学校55周年校庆。<br /></h3> <h3>66届53实验班同学和班主任老师贺颖在一起;参加学校建校45周年、60周年、70周年校庆合影。</h3> <h3>习文芳老师、刘容校长、吴治和老师和聚会的同学们。</h3> <h3>1987年7月舒慧贞、张尚璞、贾惠茹、张学兰老师和贾阿姨与小一班参加校庆活动的同学合影。</h3> <h3>1987年曾经出演舞台剧《小红帽》的同学齐聚指导老师李清贤家。</h3><h3>李老师多才多艺,音乐教室随风飞扬的琴声总能让我们的心灵随着优美的旋律翩翩起舞。<br /></h3> <h3>老校友李铁映、伍绍祖等为谢肇奶奶庆贺百岁生日。</h3> <h3>1994年9月韩作黎、黄克、刘默耕、刘容、王树功、陈朴、李志平老师和已在国家机关担任要职的老校友相聚在人民大会堂。</h3><h3>他们大手拉小手,从延安一路风雨同舟相携走过两千里,进入北京,完成一个创举。在教师节上昔日恩师望着长大成材的学生笑了;已身居高位的学生仍像当年一样毕恭毕敬给予老师深情的节日祝福;刘默耕老师为上述聚会题写的小诗。</h3> <h3>为庆贺李清贤老师的生日而发起的师生聚会;三位老师在学校组织的祝寿会后合影。</h3> <h3>刘容老校长应邀在开学典礼上讲话。</h3> <h3>薛朝清、白继先老师和同学们。</h3> <h3>1990年9月,华北育才小学毕业生回校聚会;学校60周年校庆时再合影。</h3> <h3>育才学校前三届毕业生多次看望刘默耕、刘容等老师的合影。</h3> <h3>育才学校前三届毕业生多次看望老师,和老师们合影。</h3> <h3>王玉琴老师和同学们。</h3> <h3>马中孚、李清贤、杨凤华、常美德老师和同学们。</h3> <h3>李学通老师</h3><h3>李老师的地理课讲的绘声绘色,他自编的琅琅上口的歌谣让我们记住知识点,"小地球地球仪,头是北极脚是南极",或许你还记得吧?</h3><h3><br /></h3> <h3>冯元坤、查平彦、李清贤老师和同学们。</h3> <h3>1951年五年制实验班同学回校和老师们在一起。</h3> <h3>2003年10月曾在育才学校工作的部分老教师回校团聚。</h3> <h3>学生们进入花甲年,回到学校和老师共贺。</h3> <h3>2003年8月王玉琴老师和67届81班同学。</h3> <h3>2005年9月刘容等老教师与老校友相聚在天安门。</h3> <h3>姚绍光、莫蜀秀、谢世新、魏廷弼、傅积年和刘容老师</h3> <h3>刘桂芳、舒慧贞、刘振兰、查平彦、宋玉英、刘乃馨、薛朝清、林德珍、丁鉴芬、田宝珍、杨凤华老师;黄石志、张志新老师;谢世新、杨素兰老师</h3> <h3>李清贤老师和退休教师合唱队。</h3> <h3>2012年濮存慧、吴治和老师看望慰问刘容老校长。</h3> <h3>历届校友回校和老师们合影。</h3> <h3>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刘兰英老师</h3> <h3>2015年初中68届入学五十周年纪念活动同学们和王宗洁老师合影。</h3> <h3> 北京育才学校建校80年来不仅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中小学毕业生,而且还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优秀教师,这个群体成为传承学校光荣传统的支柱。在战争年代他们以生命保护学生,行军两千里忘我无畏。在和平年代他们呕心沥血孜孜以求,使学校教育教学跻身于先进行列。许多老师以校为家,与学生在一起的时间超过与子女在一起,有的老师用微薄的工资为生病的学生买水果,让学生感受家的温暖。老师们对教学的精益求精让我们快乐的学习爱上了学习。同学们常常回忆起如诗的童年,如歌的岁月。老师,如今您播撒的爱的种子早已在我心中生根发芽,您传递的知识让我为社会所用,您的人格魅力将继续助我前行。</h3><h3><br /></h3><h3><br /></h3><h1><b>二、不舍校友同窗情</b></h1><h3><br /></h3><h3> 母校有许多令人难忘的景难忘的事,除了有如绿荫般的师生情,还有如手足般的同窗情。我们在这里度过或三年或六年或九年以至十二年、十五年的学习生活,从懵懂的顽童成长为怀揣梦想的少年,纯真的友谊伴我们一路前行。母校成为我们心中永远屹立的丰碑。</h3> <h3>这是最早进入先农坛的同学合影;1949年师生们在一院扎红星,地上的影子是拍照的刘默耕老师。照片曾在苏联真理报刊登。</h3> <h3>在老师的带领下参加社会活动。</h3> <h3>天才少女伍安娜经老师的悉心培养成为著名音乐家;几个同学解放初期在学校图书馆前留影。</h3> <h3>北海、香山、景山……,到处都留下同学们的身影。</h3> <h3>聆听吴运铎老英雄作报告。学校利用家长的丰富资源,让我们受到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的胸怀震憾着幼小的心灵。庄则栋、李富荣等为祖国赢得荣誉后,到学校进行体育表演的场景仍历历在目。</h3><h3>在苍松翠柏间快乐奔跑;在云坛里面打起雪仗;在攀登架上翻转腾挪。学校的每个角落都曾发生过你的我的他的故事,男生喜欢在云坛逮蛐蛐捉蚂蚱爬坛墙,女生喜欢跳皮筋在宿舍演戏唱歌。那时玩"官兵捉贼""攻城"等游戏让我们增强了体魄,而"打瓦""打电报"考验我们的智慧,游戏丰富了我们的人生。</h3><h3><br /></h3> <h3>学生合唱团在图书馆前;舞蹈队在大礼堂前排练。学校的文体活动丰富多彩。还记得每年的红五月歌咏比赛吗?六一儿童节大礼堂的演出你参加过吗?记得在元旦晚会上,我们穿着演出的裙子围着大礼堂的火炉烤火,兴奋之情溢于言表。</h3> <h3>在观耕台前跳绳;去部队练习射击;在校部楼前打篮球。</h3> <h3>丰富多彩的课外小组活动:美术小组在写生;生物小组和自然小组在做实验。</h3> <h3>在云坛里种菜、种树、耕种试验田;在校园里播种的蓖麻。</h3><h3>母校的传统之一就是劳动教育,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有我们种植的蓖麻和向日葵,我们参与了从种下一粒种子到把上千斤蓖麻籽交给国家的劳动过程,用辛勤的汗水收获了丰收的喜悦。在南楼西南地区有学校最大的种植园地,那里有我们的试验田,同学们学到了农业知识,再也不会把麦苗当成韭菜了。</h3> <h3>藤萝架下、假山旁、滑梯上下都是同学们休憩玩耍的好地方。</h3><h3>也许在许多同学心目中最美的地方就是观耕台和小动物园了。顽皮的小猴,笨拙的白鸭,贪吃的小兔和歌唱的小鸟让许多初入学的孩子忘了离家的忧伤,稍大的同学经常逗得小猴吱吱乱叫。藤萝架下成为我们晨读最爱去的地方。</h3> <h3>在校门口合影是各个时期同学们的爱好和习惯。</h3> <h3> 历届毕业生经常回母校相聚,虽见不到教过自己的老师,但一砖一瓦难忘怀,一枝一叶总关情,同学们对育才对先农坛有说不尽的故事道不完的典故,心底深处将育才视为精神家园,一张图片一条微信只要有育才和先农坛的信息就会迅速传扬。难怪呢,兄弟姐妹多是育才毕业生,育才象巨大的纽带连接起无数个家庭,无数学生。许多家庭三代人同为校友。尽管校友遍布全国,但提起育才就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从陌生到熟悉,因为我们是从先农坛走出的育才人。<br /></h3><h3><br /></h3><h3>68届小一班同学历次相聚的合影</h3> <h3>学校第一届十年一贯制实验班同学合影;1983年同学们和习文芳老师相聚合影;同在学校长大的司马"六朵金花"。</h3> <h3>66届61班同学历次聚会留影。</h3> <h3>1987年64届初中毕业生回校参加建校50周年校庆活动。</h3> <h3>1997年学校60周年校庆,67届初中毕业生回校团聚,回味进教室做学生。</h3> <h3>64届小学毕业班同学</h3> <h3>67届八年级的同学</h3> <h3>2014年67届八年级同学入校50周年回学校聚会</h3> <h3>2015年八年一贯制小一班同学入校55周年纪念活动</h3> <h3>2015年68届七年级同学入校50周年返校</h3> <h3>2015年55级一(1)班同学入校60周年聚会</h3> <h3>67届八(1)班同学共庆60岁、65岁生日</h3> <h3>67届八(2)班同学聚会</h3> <h3>67届八(3)班同学聚会</h3> <h3>67届八(4)班同学聚会</h3> <h3>赴内蒙古插队落户48周年,集体户同学回校聚会</h3> <h3>2017新春的同学聚会</h3> <h3>64届六(1)班同学相聚;2017年新春参加延安儿女联谊会</h3> <h3>晋察冀边区光明小学校友纪念建校70周年在学校旧址参加校庆活动留影;为纪念建校70周年晋冀鲁豫边区行知学校老师到育才学校参观交流</h3> <h3>校园里到处都为我们留下永久的美好回忆</h3> <h3>在学校的大门口再留个影,盼望着下一次再重逢;向老校长的塑像敬个礼,献上我们对母校的赤子情、寸草心</h3> <h1><b>三、向恩师致敬</b></h1><h3><br /></h3><h3> 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当年的恩师如今白发苍苍,许多老师也离我们远去。但我们心中永远珍藏着您的谆谆教诲,您的笑容似雨露永远滋润我们的心田。您的爱,天下最伟大、最高洁。永远怀念您,我们的恩师!</h3><h3><br /></h3><h3><br /></h3> <h3>……</h3><h3> 非常遗憾的是有些老师的证件照已经找不到了。我们只能在脑海里回望、回忆……</h3><h3><br /></h3><h3> 北京育才学校从延安走来,在北京先农坛扎根。从战争年代延安马背上的摇篮小学发展壮大成为改革开放时期现代化的拥有4000在校生的新兴教育集团。80年的发展历程凝聚了历代育才人的不懈奋斗,为后来人描绘着辉煌壮丽的不朽画卷。回顾学校80年的发展历史,是徐特立老人为代表的历任校长以对党的教育事业的绝对忠诚、对学校建设的满腔热情和高超精湛的领导艺术,带领全校师生不断地走向更加辉煌。他们用业绩深深地感动着我们,使我们为之肃然起敬。我们永远热爱他们!</h3><h3><br /></h3><h3> 衷心祝愿我们的母校----北京育才学校明天更美好!</h3><h3><br /></h3><h3> 本美篇为三个好友合作完成。承蒙学校领导、校友会、信息中心、档案室以及众多老教师的支持和协助,大量的珍贵照片资料由老校友提供,历届毕业班纪念册中的照片资料成为有益补充。在此一并表示感谢!</h3> <h3>再来看看我们熟悉的校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