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中华美德传青史</h3><h3>民族精神历群伦</h3><h3>木本水源怀先祖</h3><h3>敬宗睦族启后昆</h3> <h1><b>各位家人,大家好!</b></h1><h1><b> 为了我们《拓氏族谱》的后续工作能加速进行,希望热爱我家族的家人不论男女老幼,地位高低,是官是民,都有责任互相联系每个省市,每个乡镇及每个村,只要有咱姓拓的家人,互相交流,委托他做本地家人的统计工作,统计的资料由各地县级拓姓代表人员收集上报于拓振川,统计工作要加速进行,及时上报加入电子版收集,希望各位家人能积极配合。</b></h1><h3><b> 拓振川 </b></h3><h1><b>联系电话 18992136939 微信同号</b></h1><h3>2017.10.15</h3> <h3><br></h3><h1><b> 族谱的意义</b></h1><h1><b> 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在中国,家谱有约3000年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b></h1><h1><b>古语云:三世不修谱为不孝。家法坏,谱谍尚有遗风;谱谍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b></h1><h1><b> 中国人重孝道,最根本的是讲求慎终追远,饮水思源,不忘血脉传承,不忘祖宗先人。寻根问祖,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人自古重视家的根系源流。家谱,延续着家族的血脉,更传承着祖上的遗训和期望,一代代的接续,或绵延家风,或与时俱进,而为人孝悌,始终是治家的根本。</b></h1><h1><b> 如今,一本本家谱已成陈迹,流入废品收购站、古玩店,或被图书馆收藏,很难再与家族的后人重逢。现在还讲究这些的人不多了,于是起名字不按字辈,各地亲戚回乡过年,叔叔侄子相互分不清,长幼全都乱了套。</b></h1><h1><b>只在一些乡村,还保留了这一文化习俗,修谱人也大多是老人。他们走了,谁再来接续呢?</b></h1><h1><b>家无家谱,就如国无国史</b></h1><h1><b> 纵观历史,国家可灭,朝代可替,家庭可散,个人可亡,惟有家族历久长存,生生不息。只有一个个家族存在和延续,才有整个民族的存在和延续;只有一个个家族团结,才能构成整个民族的团结,保证一个国家的团结;只有一个个家族兴旺和稳定,才能维系民族与国家的兴旺和稳定。</b></h1><h1><b> 家谱就是一个家族得以延续的唯一存在证明。因此自唐代以来,历代都对撰修、研究家谱大力提倡和支持。“凡国必有史,有家必有谱。”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一个家族的百科全书,一个家族、家庭的历史文化汇总和历史档案。后人可由此了解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变迁、每个人的生卒年月与婚姻状况,以及本家族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b></h1><h1><b> 家谱也为地方志和正史的可信度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佐证,对历史学、人口学、民俗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因此,续修、新修家谱既是一个家族的头等大事,也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b></h1><h1><b> 家谱到底有什么用?那种价值,是根本性的明辨世系,尊宗敬祖</b></h1><h1><b>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是每一个人在人生过程中都要遇到的问题。孩童时代,疑问我是从哪里生出来的。而成人懂事之后,关心的是我的祖先是谁,为何生活在这里?而能准确、清楚回答这个问题的,只有家谱。</b></h1><h1><b> 通过家谱,可以查证自己的血统,知道同一家族中家庭之间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亲我者,我亲之。”知道祖宗,才能尊敬祖宗;心系血缘,才能孝敬父母、尊敬长辈。</b></h1><h1><b> 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冬至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长久存在和不断复兴,就是要告诉人们不忘根本,使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中华传统美德得到发扬光大。</b></h1><h1><b> 寻根留本,承前启后</b></h1><h1><b> 古人曰:“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说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里来?有了谱书你就能够追根溯源。</b></h1><h1><b> 人从娘腹中十月怀胎,呱呱落地,在世几十年总归要悄悄地离开人世。“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名就是人之本,人生一世连一个名字都没留在世上,若干年后自己的子孙连先祖是谁都不知道,岂不是天大的憾事。</b></h1><h1><b> 换言之,你的孩子也就此失去了根本。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你的根在那里?万里江水源起何处?一个人连自己的根源都不了解,岂不负先人养你?由于诸多因素,有相当一部分人就连自己祖父母的名字都已经忘记了,更何况自己是哪支哪房了。</b></h1><h1><b> 古人曰:“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他们对于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相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家族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b></h1><h1><b> 一个人,无论他漂泊有多远,总是忘不了他的家乡,因为那里有曾经养育他的亲人,那里埋葬有他的祖先。因此,家谱就是“根”的代名词,是中国人尊宗敬祖的一种信仰,是一种证明自己家族归属的身份证明,是一个人根本意义上的“身份证”。</b></h1><h1><b> 敦亲睦族,凝聚血亲</b></h1><h1><b> 一个家族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形成凝聚力,但是修谱建谱是最有凝聚力的途径。古人认为,家谱有“聚其骨肉以系其身心”的教化作用。通过修撰家谱过程中的反复登门拜访,不断了解情况,追根溯源,寻祖问宗,加强了家族内部人员和家庭之间的交流沟通,增进了家族内部的彼此了解和信任,凝聚了人心,使得族人受到深刻的族系传承亲情教育,激发起对祖辈的敬意与怀念。</b></h1><h1><b> 因为修撰家谱和逢年过节中缅怀先祖的各种仪式,使得子孙后代能更加自觉地做到尊老敬长,怜惜孤寡幼小,在族中崇尚亲热之气,倡导和睦之风,有利于家庭的团结和幸福,有利于家族以及社会的和睦与和谐。</b></h1><h1><b> "亲不亲,故乡情”,今天,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甚至走出国门,遍及天涯海角,这也是今后我们子孙们的必行之路,难免有时一家人不认识一家人。有了族谱联宗,本族同一血脉的同胞就能更进一步加深了解。人在他乡,路人不如乡人,乡人不如亲人,有了家谱哪怕你走到天涯海角,也可能联接到那份血肉亲情,并且更温暖、更深厚。</b></h1><h1><b> 治国先治家,治家先育人,正人先正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族,一个家庭,要想自立于世界,自立于社会,最根本的还是要培养教育出众多品德高尚、能力出众的人才,好的祖训家规就能弥补现代教育只重知识才能却忽视品德的不足,用心良苦、精心修撰的家谱正有着这样的功能。</b></h1><h1><b> 传承历史,问祖凭证</b></h1><h1><b> 家谱都有姓氏渊源、始祖源流、支派迁徙、世系繁衍、人口变迁等诸多内容。家族的历史,反映的就是民族的历史、国家的历史。了解、熟知自己家族的历史,也就是了解熟知中华民族的历史、国家的历史、人类的历史。</b></h1><h1><b>改革开放以来,许多海外华人热心回国寻根问祖,造福乡梓,他们寻根问祖最信得过的就是查阅家谱。对于因各种原因迁居他乡的普通人,家谱就是他们与祖籍、族人沟通的桥梁,是他们思乡念祖的精神象征。因此,家谱不但是家族历史的记录,也是天涯游子落叶归根的精神寄托和寻根依据。</b></h1><h1><b> 所以我们要建谱,修谱,续谱,让后人知己敬祖,传承优良,将祖上的辉煌发扬广大!</b></h1><h3> </h3> <h1><b> 序</b></h1><h1><b>朔源追根,祖上豪雄;鲜卑拓跋,北魏鼎盛;</b></h1><h1><b>丙戌立国,北方一统,源远流长,江河交融;</b></h1><h1><b>岁月悠悠,叶蔑根深;拓跋一脉,遍布各省;</b></h1><h1><b>而今吾辈,陕北拓姓;承前启后,联络族人;</b></h1><h1><b>续修族谱,且立家训:</b></h1> <h3>拓成祥:</h3><h3> 编委会总顾问</h3> <h3>拓守强:</h3><h3> 编委会顾问</h3> <h3>拓文敬:</h3><h3> 编委会顾问</h3> <h3>拓万忠:</h3><h3> 编委会主任</h3> <h3>拓仰成:</h3><h3> 后续编委会顾问</h3> <h3><br></h3><div> 拓氏家规祖训</div><div> ( 四字歌)</div><div>国法家规,人人遵循;同气连枝,复兴祖风;</div><div>拓氏本姓,俱我同根;凡我本门,不可通婚;</div><div>同族本宗,不可乱伦;拓跋祖训,流传至今。</div><div><br></div><div>一家有难,合族帮衬;子孝父祥,母慈媳敬;</div><div>兄友弟爱,伯叔互尊;利益互让,切莫相争;</div><div>相濡以沫,夫妻情深;睦邻和友,和谐共进。</div><div><br></div><div>讳奢忌赌,禁盗慎行;天下拓姓,万枝同根;</div><div>居远居近,荣损连心;同姓遇难,极力照应;</div><div>但有是非,互相登门;嘘寒问暖,不啬关心。</div><div><br></div><div>尊老敬贤,爱幼济贫;行止有度,语言文明;</div><div>行业不同,敬业心同;帮弱扶困,先祖本能;</div><div>正当娱乐,不入歪门;远离邪恶,不近毒品。</div><div><br></div><div>勤俭节约,图强革新;发奋致富,努力脱贫;</div><div>团结友爱,尚德光荣;不诓不骗,诚信为本;</div><div>官高财厚,人格平等;勉励子孙,争创五星。</div><div><br></div><div>拓跋后人,牢记在心; 教子学文,荣祖荣宗;</div><div>不尊祖规,族人共愤; 先祖伟绩,史册有名;</div><div>传于子孙,莫要忘本; 遍地拓裔,硕果永丰。</div><div> 拓振川:<br></div><div> 陕西省延安市延长县七里村镇董家芽塬村</div><div> 族谱后续发起人,电话18992136939</div> <h3>拓生寿:</h3><h3> 甘肃张掖市(祖籍庆阳)</h3><h3>后续秘书长。</h3><h3>联系电话:15025895653</h3> <h3>拓学林:</h3><h3> 甘肃庆阳合水县店子镇拓塬村</h3><h3> 后续副主任,电话:</h3> <h3>拓守财</h3><h3> 宁夏中卫人</h3><h3>基金会总秘书长(兼后续副秘书长)</h3> <h3>拓正喜</h3><h3> 甘肃庆阳什社</h3><h3>后续委员会副主任</h3> <h3>拓学良:</h3><h3> 甘肃省庆阳市环县小南沟乡丰台岔村</h3><h3> 后续主任委员(兼统计员)</h3> <h3>拓伯龙:</h3><h3> 宁夏同心县张家塬乡海棠湖村</h3><h3> 主任委员(兼统计员)</h3> <h3>拓学智:</h3><h3> 甘肃庆阳市驿马镇驿马村</h3><h3>主任委员(兼统计员)</h3> <h3>拓朝军:</h3><h3> 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h3><h3>主任委员(兼统计员)</h3> <h3><font color="#010101">拓明亭: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花寨乡花寨村 老统计</font></h3><h3><font color="#010101">联系电话:18794922102</font></h3> <h3>拓远根:</h3><h3> 陕西省安康市板桥镇板庙村</h3><h3> 主任委员(兼统计员)</h3> <h3>拓茂云:</h3><h3> 內蒙古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三道镇胜利村</h3><h3> 主任`委员(兼统计员)</h3> <h3>拓勇君:</h3><h3> 甘肃省环县虎洞镇拓堡子村</h3><h3> 主任委员(兼统计员)</h3> <h3><br></h3><div>给拓氏家人的一封信</div><div>各位家人们,大家好!</div><div> 今天关于拓氏族谱的有关问题,我在此说明一下,新编《拓氏族谱》是拓仰成老先生为了达到"天下拓姓是一家"的目的。 他和拓家几位老人辛辛苦苦走遍全国各地,通过几年的调查整理,在2012年的11月份打印成书。在这期间有很多的拓氏家人大力支持捐款,费用花了60多万元,全是各地家人不限数额的捐赠,现将族谱发行于全国各地的拓氏手中,并收藏于省级档案馆永久留存。</div><div> 因为朝代的变化,咱们拓氏家族失散年久,准确的辈分无法考证,所以只能用顶辈拼凑的办法定世辈,每个地方的拓姓都有自己的地方家谱,为了达到全国拓姓的统一,以宁夏家谱的60世字辈为准,将各地的家谱融入其中,形成现在的六十世传名世辈(字辈),现在还有很多的地方未能统计上,所以还得继续完成,但这必须要有我们每个热爱家族的人共同努力和经济费用的支持。现在有个别人家人认为咱们搞这个族谱沒有意义,那是他忘了我们的祖先,忘了我们祖先留传下来的规矩,忘了祖先口口相传的训导,请各位家人都不要自高自傲,自给自足,积极配合族谱的后续工作,一个国家靠的是民众,一个家族靠的是族人,为了拓氏家族的壮大和辉煌,让我们共同努力吧!</div><div> </div><div> 拓振川 </div><div>2016.10.5</div> <h3>拓成祥将军</h3> <h3>陕甘宁族谱六十世传名字辈表</h3> <h3>甘肃庆阳什社老家谱,修于光绪三十二年</h3> <h3>宁夏中卫五祖家谱字辈</h3> <h3>中华拓氏宗亲,合影于甘肃靖远县芦沟村</h3> <h3>在榆林拓振芳的拓氏联谊站相聚,拓振川关于族谱后续的倡议介绍</h3> <h3>拓振川和拓守強谈论族谱</h3> <h3>南长滩拓跋寨合影(从左到右)</h3><h3>拓守平 拓明国 拓万华 拓万杰 拓万录 拓占水 拓振川 拓万清 拓明辉 拓庭</h3><h3>拓明军 拓福丽 拓振芳 拓林 拓晓峰</h3> <h3>榆林聚会</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