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1947年商务印书馆印刷,作者陈铨(1903.11.25—1969.1.31),四川富顺人。又名大铨,别名陈正心,笔名T、涛西等,剧作家。</h3><h3>陈铨出身于知识分子兼商人家庭,1916年夏入富顺县立高小学习,1919年8月到成都入省立第一中学,1921年7月毕业,8月到北京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班。1928年8月出国,先后留学于美国、德国,学习哲学、文学和外语。结业后赴美国留学阿伯林大学,获硕士学位。留学期间接受了尼采哲学的影响。1933年在德国克尔(Kiel)大学获博士学位,博士论文探讨中国文学在德国的翻译和传播,是中国文学研究中较早出现的重要的比较文学论文。</h3><div>1934年初回国,同年出版成名作长篇小说《革命前的一幕》。小说一北伐革命为背景,通过一个爱情故事表现出两种不同的人生观,结构均称,笔法轻松自如,有大家风范。此后9年间先后在武汉大学、北京清华大学、长沙临时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英文或德文。1942年8月去重庆,1943年2月起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英文教授。1940至1942年与林同济等人创办《战国策》、《战国》等刊物,宣扬“战国重演”、“尚力政治”等法西斯主义思想,形成战国策派。他的话剧《野玫瑰》表现国民党特务生活,影响最大。过去认为它美化了国民党特务,因此加以否定。目前有人提出不同看法。</div><div>1946年8月到上海,执教于同济大学。1952年至病逝一直在南京大学外文系任教。解放后关于他的研究较少,其著述缺乏整理,多有散失。</div><div>陈铨在北京清华学校求学即开始文学创作,发表小学《革命的一幕》和以家乡赵化镇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天问》。后成为“战国策派”的代表人物。</div><div>民国23年,陈铨受聘于武汉大学任文学教授,次年到清华大学任教。抗战中,执教于西南联大,著作有《野玫瑰》、《黄鹤楼》、《狂飚》等。民国29年在重庆中央政治大学任教,写成《金指环》、《无情女》、《蓝蝴蝶》等文学作品。抗战胜利后,受聘为上海同济大学文学院外文系主任。</div><div>解放后,陈铨继续在同济大学任教,兼复旦大学教授。1952年任南京大学外文系德语教授。1957年陈铨被错划为右派,1961年摘右派帽子,1969年病逝。</div> <h3>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天下绝景“之称。黄鹤楼是武汉市标志性建筑,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武汉三大名胜”。该建筑也与湖南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