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陕西洋县五郎庙村的手工挂面代代相传已有上千年历史,家家基本会做。冬季是做挂面的好时节,腊月里更是繁忙,挂面已成为这个村子的一个标志更是一道风景。</h3> <h3> 制作挂面从和面,醒面,开大条,撂小条,盘盆、上面、拉面、出面、收面、捆面、装箱环环相扣,每天从凌晨三点起床到晚上8点才能休息。这是在开大条,用刀将醒好的面划成胳膊般粗细,再搓揉上劲,然后盘成二条、三条,每次搓面时都要带劲揉搓,这样做出的挂面才是空心的,而且每盘一次都要比上一道要细,三条就要揉搓的如手指般粗细。</h3> <h3> 现在是在上面(也称上棍),这道工序最为辛苦,凌晨三点左右就要起来(为了拍摄全部制作过程我也是拼了,凌晨4点多就出门了),把头天晚上盘好条的面以正绕、花绕相互交替的方式缠绕在两根约2尺长的细竹扦上,至竹扦绕满为止。绕条时用力要均匀、自然有序,最好一气绕成。一般情况下,3分钟可绕满两根竹扦。每两根竹扦可绕面条3斤左右。一百多斤的面全部绕完需3个多小时,然后一排排悬挂在一个用砖砌成的保温面窖里,上面盖上塑料薄膜、棉毯,以便使面窖的温度和湿度保持在恒定的状态,也算叫醒面吧!</h3> <h3> 到了早晨六点多,把缠好的面放在专门的架子上进行开面,开完面继续放在面窖里,就等上午十点多太阳出来后,就开始挂面。</h3> <h3> 一般在十点半左右将面窖里的面柱拿到院子里,把竹棍一端插在面架上,另一端让其慢慢往下坠,然后用两根长点儿的竹棍划面,使面条均匀受力、互不粘连叫开面,挂面的韧性极好,可以拉伸到四五米长,但拉拽的力度及角度也要拿捏的恰到好处才是,否则容易抻断。也正因为这个长度,晒面的架子也要四、五米高。每当晒面时,就会看到村民搭起特制的梯子,像踩高跷一样在架子上劳作,像一个指挥家。放眼望去,成排的挂面细细的、长长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闪,偶有微风掠过,轻轻摇摆,宛如琴弦……</h3> <h3> 天气好的话,下午三点面就晒干了,然后上架下面,最后把面切成短节扎捆再进行包装,手工挂面就算大功告成。</h3> <h3>这空心挂面制作工艺独特,选料讲究,需选用优质面粉,配以精盐,最后运用传统手工工艺进行加工。从最初的和面到最后的切面,整套工序做下来要花上20多个小时,数十道工艺才能做成。这样做出的手工面无任何添加剂,口感顺滑筋道,久煮不粘。五郎庙挂面在汉中地区已是远近闻名,并已销往湖北、山西、成都、重庆等地,愿这传统手工艺继续传承,为五郎庙村民带来更好的收益!</h3> <h3>这是我拍片二户农家的联系方式,有需要的可以联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