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龙闹元宵-开江甘棠

厚德载物

<h3> &quot;耍火龙&quot;是开江县甘棠镇民间以祈求免灾避祸、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一种喜迎新春的文化活动。它始于清乾隆4年 (公元1738年),还流传着一个古老的神话。古时甘棠曾大旱三年,地裂禾枯。就在那时,一个叫火娃的憨厚少年因为救得一条小白蛇,得到了一颗龙珠。从而引来财主抢夺。少年宁肯把宝珠吞下肚子,也不愿宝珠被贪婪的财主抢走。结果,少年吞下宝珠,化作一条火龙,烧死财主后,便凭借宝珠的法力,呼风唤雨,普降甘霖,赶走了旱魔。从此甘棠百姓得以丰衣足食、安居乐业。</h3> <h3>龙来了——</h3><h3>唐诗里飞出的神龙,凭扶摇罡风,叱咤风云,排山倒海。</h3><h3>宋词里腾空的祥龙,驾宝马香车,跨越腾飞,驰骋千里。</h3><h3>甘棠茶协的金龙最棒,十几个系金黄头巾、穿金黄彩衣的热男,上门祝贺,携龙奔跑在漫卷的春风里,如海的油菜花中,挂满灯笼的街道、田间、村落……</h3><h3>盘龙傲云,滚龙抱柱,时而狂飚乍起,时而云卷云舒。</h3><h3>炫舞广宇,光耀苍穹!</h3> <h3></h3><h3>龙来了——</h3><h3>唐诗里飞出的神龙,凭扶摇罡风,叱咤风云,排山倒海。</h3><h3>宋词里腾空的祥龙,驾宝马香车,跨越腾飞,驰骋千里。</h3><h3>甘棠茶协的金龙最棒,十几个系金黄头巾、穿金黄彩衣的热男,上门祝贺,携龙奔跑在漫卷的春风里,如海的油菜花中,挂满灯笼的街道、田间、村落……</h3><h3>盘龙傲云,滚龙抱柱,时而狂飚乍起,时而云卷云舒。</h3><h3>炫舞广宇,光耀苍穹!</h3> <h3> &quot;耍火龙&quot;是开江县甘棠镇传承多年的一种民间习俗。现如今,随着文化娱乐的多样性,整个甘棠镇仅有徐伟林一人依然保留有手工扎制火龙的技艺,而耍火龙者也大多都是中老年人。由于表演人员缺少,已将原有的九节龙改为现在的七节龙在表演。而耍火龙的习俗在即将面临传承断绝的窘境,急需花大力抢救保护传承。</h3> <h3>手工制作龙灯是&quot;耍火龙&quot;优秀传统,而手工制作火龙则是开江县甘棠镇特有的民间习俗。随着文化娱乐的多样性,手工扎制火龙目前仅有徐伟林一人,耍火龙者也大多是中老年人,由于表演人员不多,已将九节龙改为七节龙在表演,且有的表演者还是生手。烧火龙的习俗在迅速淡出历史舞台,急需花大力抢救保护传承,使集民间手工技艺、民间美术、民间舞蹈为一体的火龙腾飞于世。</h3> <h3> 开江甘棠火龙的重要价值</h3><h3>一、历史价值。甘棠火龙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化而产生的,是当地世世代代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劳动实践、生活习俗的真实而形象的反映。</h3><h3> 二、文化价值。甘棠&quot;烧火龙&quot;如期舞动,炽热的火花,狂野的龙舞,赤膊上阵的舞龙人,为节日助兴的同时祈求新年风调雨顺。掺杂着千余摄氏度的铁水和特制液体拍打至高空撒出&quot;铁花&quot;,瞬间铁水绽放成为耀眼&quot;流星&quot;,一朵朵绽放的&quot;铁花&quot;与&quot;火龙&quot;互相交融,精彩场景引得群众喝彩连连。</h3><h3>三、艺术价值。甘棠火龙的龙头、龙身、龙衣等的制作,以及铁水的熬制等,都是甘棠民间文化艺术的精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h3><h3>四、娱乐价值。甘棠耍火龙,群众尽在其中,爽身娱心,陶冶情操,令人开心,真是演者乐不疲,观者笑呵呵。</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