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南池子,我们成长的地方。40多年前,那里绿树成荫,胡同弯弯,安静而便利,文化宫就像自家的大庭院,翻墙就去,门儿都懒得走。如今,我们大多都不住在那儿了,可是,在我们心里,却从没有离开过。那里有我们太多美好的回忆,那里的小伙伴儿,是我们永远的朋友。</h1> <h1>瓷器库胡同往里走,就是我们的小学校——普度寺,现在是文物保护单位。</h1> <h1>在这皇城内寸土寸金的地方,胡同里也开了客栈。</h1> <h1>原来这儿是热闹的地方,人来人往,是南河沿与南池子的重要通道。现在原住居民好像迁走了,原来的房子都建成了地上两层的独门独院,地下,还不知道挖了多深呢。胡同里很少看见行人。</h1> <h1>普度寺,也叫嘛哈噶啦庙,曾经是我们的小学——南池子小学,俗称大庙小学。在这里,我们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h1> <h1>我们曾在如此气势恢宏的大殿里上课,想想真是够奢侈的。</h1> <h1>现在是文物保护单位,大殿焕然一新,雕梁画栋,美不胜收,殿前还有开阔的广场,更显帝王气派。</h1> <h1>花瓷砖,窗户棱,都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了,现在越看越觉精美,越看越觉亲切。</h1> <h1>不记得这里跟多尔衮老爷子有啥关系了。</h1> <h1>遇到一只养尊处优的大肥猫,问,说是管理员养的。嘿,它真福气!怪不得那么鄙视我呢。</h1> <h1>穿过胡同是南池子大街,这里曾经有饭馆,酒馆,副食店,百货店。现在满街外地游客,到处是雷同的旅游纪念品。乱糟糟的,看着就烦。这也是之前,懒得来这里的原因。</h1> <h1>不守规矩的外地游客随处可见。</h1> <h1>皇室宬,空有个名字,里边是大杂院。呵呵!其实皇室宬在旁边的大门里。</h1> <h1>飞龙桥胡同,曾经很多同学家都住在这里。还有一些同学住文化宫宿舍和南池子大街上。</h1> <h1>看这飞龙桥胡同的历史,曾经这里是多么美的地方!</h1> <h1>飞龙桥胡同5号,多漂亮的门楼,端庄、大方。那些涂脂抹粉儿的新门楼跟它比,就像俗气的暴发户。</h1> <h1>百姓的生活。</h1> <h1>狭窄多弯的胡同,是我们男生高超车技的练习场所。那感觉不亚于现在的赛车游戏。</h1> <h1>房子破败了,门墩儿诉说着往日小康之家的富足。</h1> <h1>胡同里特有的,每家存冬储煤的小房子。现在煤改电了,这些如果能拆掉,胡同还能宽一点儿。</h1> <h1>正面的红墙就是文化宫。</h1> <h1>飞龙桥胡同一进口儿,迎面两扇气派的大门,曾经的胡同,因为在皇城,成了权贵们觊觎之地了,不惜重金在这里建造宅院。</h1> <h1>飞龙桥胡同口。</h1> <h1>传统与现代并存。</h1> <h1>飞龙桥胡同一直往南,这里跟居民百姓没一点关系了,没了市井,没了人气儿。</h1> <h1>死气沉沉,名副其实的“死胡同”。想保留老北京的文化传统,没有北京人了,建再多的四合院也是白搭。</h1> <h1>菖蒲河公园,因为近天安门,保洁的环卫工人就像警察,三步一个,五步一伙。</h1> <h1>今年的新鲜事,南池子大街临街开门砸墙开的店铺,现在都得堵上,砌墙安窗,不知道是不是不准经营了?也许不久,南池子大街就会恢复宁静了。</h1> <h1>被砌墙的食品店,还在营业。</h1> <h1>被砌墙的饭馆,老板在隔窗招呼客人,还有三个男人在街上揽客。</h1> <h1>饭馆的门开在院子里。</h1> <h1>文化宫东门靠南北墙的两溜儿小商店,全部被砌墙了。</h1> <h1>这些裸露着砖泥的墙,原来都是敞开的店铺。</h1> <h1>最后,筒子河角楼的倩影。照片用手机拍的,技术欠佳,也不全面,希望同学们给予补充。也许用不了多久,这些照片又成历史了。2017年1月13日</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