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四美图和铜书立

何云 313

<h3>第一个故事:四美图</h3> <h3>故事的起源来自德国跳蚤市场的一组4幅古董手工上色的铜板画。</h3> <h3>但是在德国的买手给我们直播跳蚤市场,就看到了这四幅画:春,夏,秋,冬。</h3> <h3>四位姑娘十分美丽动人,而铜板印刷画的那种特有的网格也是一直让我着迷的。所以一看到就立刻委托朋友帮我买下了。</h3> <h3>从细节来看,色彩的边缘不整齐,可以确定是手工上色的铜板印刷画。下面的小字显示这一张summer(夏姑娘)的印刷时间居然是1789年</h3> <h3>Winter(冬姑娘)是我觉得最漂亮的一个。一般来说铜版画都是有原画作者和铜板制作者2个艺术家的。一般都会分别用小字标注于画的下方左右2个角。</h3> <h3>因为十分喜欢原作者的绘画风格,于是就开始搜索相关资料。</h3> <h3>果然,我在ebay上发现了同样的春夏秋冬4幅画。这四幅画涉及到2个原画作家和一个铜板雕刻家。</h3> <h3>春,夏,冬三幅画的原画作者是英国18世纪有名的风景和人物肖像画家Francis wheatley(1747-1801)</h3> <h3>铜版画家则是意大利的☝️出名的版画家</h3> <h3>这是未上色版本的冬姑娘。</h3> <h3>比较一下彩色版和黑白版的,彩色版的要漂亮很多。此外还有些细微的差别。</h3> <h3><br /></h3> <h3>接着搜索Wheatley的相关作品,结果发现他曾经画过一组描写伦敦市井生活的画。叫"The&nbsp;Cries of London",开始我在想什么叫伦敦的哭声?后来理解Cry还有"叫卖,吆喝"的意思,原来是一组描写伦敦街头各种叫卖的作品。</h3> <h3>机缘巧合,我收集到了一套13+2的画册。出版于1929年伦敦。</h3> <h3>这一组伦敦街头叫卖的画一共13张分别如下:卖花的</h3> <h3>卖牛奶的</h3> <h3>卖火柴的</h3> <h3>卖马鲛鱼的</h3> <h3>磨刀磨剪子的</h3> <h3>卖樱桃的</h3> <h3>修椅子的</h3> <h3>卖中国甜橙的</h3> <h3>卖豌豆的</h3> <h3>卖草莓的</h3> <h3>卖民谣,诗歌词的</h3> <h3>卖姜饼的</h3> <h3>卖萝卜和胡萝卜的</h3> <h3>画册开篇几页介绍了Wheatly创作这套cries of London的背景,其实源自于作者小时候的生活经历,18世纪的伦敦街头巷尾都常听到各种叫卖声。后来就成就了这组绘画。</h3> <h3>拿卖樱桃的叫卖声为例,就列出了几种不同的叫卖。</h3> <h3>这一组13幅作品虽然不是Wheatley最贵的作品,但却是他最为人所知的作品,其中很大一部分应该感谢铜板雕刻艺术家,才得以让他的作品从原画印刷成了版画,广为流传。</h3> <h3>我手上的这本画册虽然是印刷画,但是色彩复古,印刷细腻,仍然很让我喜欢。</h3> <h3>画册随后有一个画家Wheatley的自画像。</h3> <h3>再往后翻一页就出现了一幅让人很熟悉的画!这不正是winter(冬姑娘)吗?</h3> <h3>再翻到目录,看了介绍才知道。这个冬姑娘原来就是Wheatley给他的夫人画的肖像画。冬姑娘就是Mrs. Wheatley!</h3> <h3>Mrs. Wheatley 非常漂亮,她是Wheatley的第二任妻子,她本人也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微型画画家,还在皇家艺术学院办过个人画展。嫁给了Wheatley之后还喜欢给丈夫当绘画模特。这幅冬姑娘应该就是这么创作而来的。</h3> <h3><br /></h3> <h3>再回到最初,这四幅跳蚤市场上的画,却引出了这么一段故事和这本一本The Cries of London,这其中的乐趣也许局外人无法完全体会。</h3> <h3>接下来分享一段关于这对古董书立的故事。怎么样?一眼看上去是不是很酷?</h3> <h3><br /></h3> <h3>故事要从我在闲鱼上偶然认识的一个天津美女Maggie说起,她经常往返于美国,加拿大和中国,自己也在天津开了个小古董店。12月初她又去美国了,于是就花了2天时间用微信直播的方式带着大家逛古董店。就是图片上的这一家了。</h3> <h3>直播中,我发现了橱柜里的这一对物件。就让Maggie帮我拿出来看看是何宝物。</h3> <h3>拿出来一看,是一对书立,造型是坐在沙发里正在看书的老人。身体和沙发部分的材质看上去应该是铜。倒是头部的材料有些特殊,白色的,难道是象牙吗?卖家也说是ivory,当时在细节图上发现背后有2处mark(有落款)就决定先买下来再研究。</h3> <h3>Maggie后来回国的时候帮我人肉带了回来,这一对铜书立可不清。这才到了我的手里,拿到手里甚是喜欢。拍了不少照片。首先从体积和重量上来判断,这个书立虽是铜制,但是并非实心,应该是中空的,尽管如此,由于基座是黑色大理石,所以整体还是很重的。而头部的材料我仔细用放大镜观察,并未发现牙的纹路,应该不是象牙,个人感觉应该是赛璐珞。</h3> <h3>从书立的背后看,能看到2个标记。J.B.H Co和J. Ruhl。 只要有mark,就应该能查到些线索,这一对书立究竟产自何地?什么年代的?这2个标记又代表什么呢?</h3> <h3>首先我分享就是J.B.H Co 应该是个公司名,Co嘛!J.Ruhl应该是创作者或者说雕塑家的名字。但是英文的简写真的是比较让人头疼,我搜索了好几天也没有搜到。</h3> <h3>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通过搜索 J. Ruhl+bookend 找到了一个美国的雕塑家:John Ruhl。然后通过维基解密,我发现了一段很有意思的关于John的故事。</h3> <h3>John Ruhl 1873年4月14日,具有德国血统的约翰鲁尔出生在纽约,青少年时期,John就立志成为一个艺术家。但是他的父母却认为艺术家是没有前途的职业,最终会饿死在阁楼,因此想尽一切办法去阻止他走上艺术之路。</h3> <h3>John从公立学校毕业后,他的父亲安排他去了一家保险公司做职员。John完全不喜欢那个工作,心中依然渴望能在艺术领域开始其事业。1888年,他利用业余时间就读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学校,次年4月,学校举行了一场设计竞赛。John瞒着父母也参加了这次比赛。4月28号,纽约太阳报报道:这次设计竞赛的一等奖奖金100美元被授予了一个帆船比赛的奖杯:这是一个大型的花瓶状的奖杯,由石膏做成,主体上用浮雕描绘了一组满帆航行的帆船,跃起的海豚设计成了奖杯的把手。设计者正是John Ruhl, 他获得了100美金!</h3> <div>这让John的父母非常吃惊,要知道一个16岁的孩子却得到了相当于他的父亲在鞋店里工作一个月的工资。John的父母开始反省自己对孩子的教育,他们最终决定让John选择自己未来的路。John于是从保险公司辞职,师从当时美国著名的雕塑家Frank Edwin Elwell 学习了三年。</div> <div>John的一生参与了很多雕塑的设计,其中最著名的是目前位于第5大道的纽约公立图书馆前的石狮子。</div> <h3>还有华盛顿的林肯纪念雕像</h3> <h3>这就是John本人啦!也就是我这对书立的作者啦!</h3> <h3>目前收藏爱好者比较多的能接触到John设计的雕塑以书立为主,John从1915年开始设计各种各样的书立,一直到他1940年去世。他的作品大部分是为J.B. Hirsch和 Armor Bronze 这2家公司制作。</h3> <h3>大家注意J.B. Hirsch这个公司的名字出现了,正好对上了J.B.H Co这个mark。</h3> <h3><br /></h3> <h3>接着研究这个公司是啥来历,1907年,罗马尼亚的的金工 Joseph B. Hirsch 在曼哈顿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开始从法国的铸造厂进口各种铜铸雕塑,法国青铜工艺品在当时非常出名。</h3> <h3>到了1920-1930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ART DECO时代,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产生,就是结合象牙(或者赛璐珞,也就是俗称的假象牙)和青铜,用象牙表现裸露的肌肤,用青铜来表现服装。</h3> <div> <br /> </div> <div> <br /> </div> <div> <br /> </div> <h3>类似这种法国艺术名家的精美作品,自然是用象牙了。普通的就用赛璐珞啦,哈哈</h3> <h3>这个年代也对上了John做书立的时间。受Art Deco潮流的影响,John也设计了这一类的书立。这也佐证了我对我那对书立头部是赛璐珞材料的判断。</h3> <h3>一战结束后,Joseph B. Hirsch的一个主要法国铸造供应商关闭了,于是Joseph B. Hirsch去法国购买了这个铸造厂的很多模具,再加上他从德国,意大利等地购买的模具,Joseph B. Hirsch的公司开始能够自己生产当时最好的,最少见的很多珍贵艺术造型系列。</h3> <div>同一系列的书立产品还有这样的。</div> <h3>我还特的买了一本介绍art deco雕塑的书,到手后好好研究。</h3> <h3>后来我又在一个专门卖古董书立的网站上发现了我这一对书立的同款。年代大约为1932年。市场参考价格为355美金一对。</h3> <h3>现在再回头欣赏一下我的这对书立吧!</h3> <h3>这个故事中主要想表达的是:买东西最好买带标记的物件。至少还留下了给我们研究的空间和无限可能。</h3> <h3>此外从John的生平故事来看,也给做父母的我们以思考,千万别抹杀孩子们的兴趣爱好,让他们选择自己的人生吧。</h3> <h3>收藏之所以让我入迷,就是这其中研究过程的乐趣,就像这位老人一样,在浩瀚的书海里仔细研究。</h3> <h3><br /></h3> <h3>最后用一段笑言总结一下这对书立:</h3> <h3>一个天津人去美国帮我买回了一对由德国血统的艺术家设计,罗马尼亚人开的美国公司制造的受法国艺术风格影响的书立,现在藏于一个南京人在上海的家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