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br></b></h1><h1><b>参与军机研制工作几十年中,由于保密的要求,长期似乎被封闭在一定的圈子范围内……</b></h1><h1><b>随着所参与型号任务的解密与公开,加之退休之后有闲,看到稀少珍存的一些老照片,不禁回首起那一场场拼搏的经历,一段段生动的故事,难忘那一个个鲜活的面孔,追忆曾携手并肩工作而已离别我们的战友和同事……</b></h1><h1><b>可惜因保密要求已将多年的记事本销毁,又由于当年条件的局限,很多人和事没有影迹留下,加之年岁已久,一些记忆尚需逐渐从心底和脑海深处一点点挖堀……</b></h1><h1><b> 一生尽忠多为公</b></h1><h1><b> 长年无奈疏亲朋</b></h1><h1><b> 往事悠悠心中沉</b></h1><h1><b> 解密之后告弟兄</b></h1><h1><b><br></b></h1><h1><b> 题外插曲序</b></h1><h1><b>1974年末由沪返陕归所后,由于当时一些运动,航空业也不太景气,1975年夏收中我被四室临时派送到所里组织的民兵队任队长,护场保卫;后来又被所里短期派送到闫良区民兵指挥部,担任由闫良区八大公司和驻区三大单位抽人组成的闫良区民兵小分队队长……</b></h1><h1><b>1975年至1983年在工作中,女儿出生、妻子赴陕北巡疗、我重病脱危、为试验出差中骨折受伤、被借到总体室重量组(当时组长刘大民)工作过……在我一家三口三地分居,生活困难而又不解决夫妻分居调动问题的情况下,我申请调离而又不放我走,我只好答应被借调到所办(当时主任是孙玉书),为我所在西安临时筹建了一个联络点,帮我所人员到西安办事或乘飞机、火车购票以及临时歇脚住宿提供一些帮助和方便……</b></h1><h1><b>1983年,过往联络点的有关上级领导得知我的境遇,催促所有关部门解决我的实际问题,下半年,我爱人的调动落实,四十岁的我又重返科研机构,但是工作岗位由科研科室调到科技管理机关(科技处,是当时副处长阮仲良点名指要的)。</b></h1><h1><b>开始在科技处生产试验科,后来在跟产室,以后又在飞豹型号办,以后又在生产试验管理室……</b></h1><h1><b>下面的旧照新忆,主要是在科技处时的部分往事……</b></h1> <h1><b><br></b></h1><h1><b>到科技处后,工作就不再仅仅局限于本人原来在结构四室所承担机翼部分零组件的设计任务,而是面向所内各个室,任务面广且杂。一开始就是各室呈报需求的试验件,而且大部分是装机所需的真件,是需要飞机生产厂家来完成的,由于当时厂所间除过运七的合作外,还没有过更多的协作关系,正式架次的飞机产品由西飞新机办组织車间试制、安装,而所有批架次之外的试验件均需向西飞军品订货科单独申请、签合同,然后我再一项项追踪、落实。记得新机首飞前十九项大型试验所需试验件大大小小成千上万件,我协助当时的徐嘉善处长谈合同,头一次合同款一千三百多万,以后不断的还有试验件需求……</b></h1><h1><b>初到科技处的头几年,我为试验件的跟产、交付和接收,几乎跑遍西飞的各个分厂、车间的主任办公室、工艺室、工具材料保管室、生产调度室、检验室及机床和型架生产现场,结识了西飞不少朋友,他们大都把我当成了西飞员工……</b></h1><h1><b>下面一张照片,是1985年夏季我在西飞35车间起落架主支柱加工现场察看时的情景。</b></h1> <h1><b><br></b></h1><h1><b>由于我常跑西飞公司,新机研发初期,许多厂所之间需要协调各方面的工作,也都多交由我操办。</b></h1><h1><b>下面的老照片,是1986年2月份,兰空司令员一行到西飞参观,西飞主管生产的厂长王秦平需要设计方面派人陪同参观并现场介绍新机的方案及研制进展新情况,我所是高忠社副总师和总体室顾国忠前来的。</b></h1> <h1><b><br></b></h1><h1><b>在新机研制初期,各种问题暴露,需要设计人员请进来、走出去,调研取经,进行设计处理、改进完善。</b></h1><h1><b>下面的照片使我回想起,1987年上半年,我和标材室李茂林等赴沈阳、大连调研氟塑料软管的标准及生产制造情况,为新机研制创建新的标准。由于我当时是第一次乘飞机,又是第一次到东北,所以留影纪念,可惜李茂林早已离开了我们,令人不胜叹息。</b></h1> <h1><b><br></b></h1><h1><b>随着新机研制的进展,任务愈来愈多愈重,要求越来越高越紧,我除了开始的试验件管理外,不久又投入到跟产的管理之中。但在首飞迫近的前夕,主管试验的办公室忙不过来,上级又将耀县623所承担的五大试验(前起落架落震试验、主起落架落震试验、前起落架摆振试验、全机共振试验、全机静力破坏试验)的组织协调管理工作交给我承担。</b></h1><h1><b>下面一张照片就是1987年夏季我和起落架主管设计王开科赴耀县623所参加试验协调会的情景,参加会议的有当时七O工程指挥部办公室主任温宝林、西飞公司新机办主管吕智思、623所科技处主管(照片未照全,已记不清楚)等人……</b></h1><h1><b><br></b></h1> <h1><b><br></b></h1><h1><b>1987年以后,安排在各地的试验也纷份启动,也都急需我按时提供试验件做好基本保证。</b></h1><h1><b>7月份我带队赴湖北襄樊610所移交“火箭滑车”,设计人员先乘火车前往,我和西飞公司新机办、军品科的主管以及相关生产、工艺、检验、警卫各方人员随装载“火箭滑车”的专用卡车(整个大蒙布包裹,只露出头部伸出车尾)、面包车押送试验件同行,当时尚未开通秦岺隧道,也无新的高速公路,我们翻山越岺,晓行夜宿,一路上偶过村镇,总有路人驻足观看,交头接耳,猜测称奇,不时能听到一些议论传入耳朵:“这是特制火箭吧?”“这是要去解放台湾吗?”</b></h1><h1><b>在秦岭山区里,有一段路边的池塘里遍养甲魚,味美而无人问津,我们的到来(来回路过巧遇池塘主人)引发了一场有趣的故事。(这里不叙了) 西飞的几个青年工人一路上打赌论输赢,餐饮吃饭时只为争魚头,好不热闹啊。(这里也不说了)</b></h1><h1><b>经过两天的押运,终于赶到610所。</b></h1><h1><b>下面的照片是交付团队部分人员的合影,其中设计人员有机身结构室的闫银星和环控弹射救生室的李守泽,其余都是西飞的朋友。</b></h1><h1><b>每每看到照片,至今都思念在心。</b></h1><div><br></div> <h1><b><br></b></h1><h1><b>这次出差,在襄樊市和610所还有幸见到了自西工大毕业离开后分别二十年的许多老同学。</b></h1><h1><b>下面的几张照片是和许德仁、周世标、马哲生、徐丽娜、陈树平、左明清、韩基森等老同学及其部分家人的合影留念。</b></h1> <h1><b><br></b></h1><h1><b>1987年10月份,我组织协调所车队和科室联合讨论,如何将已经做完试验的机翼油箱试验件从西安某厂运回来,这是车队初次遇到的超大部件,大家人人出主意、个个献良策,科室人员明确了技术状态及要求,车队的老司机们吊装运行,沿路坎坷不断(当年的路况远不如今),经过多半天的奋斗,终于顺利到所。</b></h1><h1><b>下面这张残存的旧照片就记录了当时联合作战的战友(现在有的调离,有的离世,其余也都退休了),自左向右依次是:白永宽、尹良印、本人、丘君里、杜西安、张克岑、王长印、赵振文、李久善、孙丰年</b></h1> <h1><b><br></b></h1><h1><b>1988年中,由于对主起落架的一些原理争论未定,急需到西安冶金学院补充进行缓冲器外筒有关试验。</b></h1><h1><b>当我刚从西飞催促并接收到主起缓冲器外筒试验件后,结构设计主管刘文正和强度设计主管徐守富(已因病过早离开了我们)顾不上让所内派车,拉上我背着试验件赶上客运车就到西安,在和西安冶金学院有关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抓紧做完了试验。</b></h1><h1><b>下面这张在西安冶金学院留下的照片使人想起了那件动人的事和难忘的人(思念中的同事老友)……</b></h1> <h1><b><br></b></h1><h1><b>1988年中,我频频往返于耀县623所山沟与闫良之间,有时长驻,忙于几个试验的组织协调管理工作。</b></h1><h1><b>下面的一张照片使人想起当年和结构室主管设计张速成、强度室主管设计杨俊岩(现在已经病故)共赴623所进行前起落架摆振试验中和623所参试人员的合影留念,令人难忘啊!</b></h1> <h1><b><br></b></h1><h1><b>1988年6月份,正值炎夏早来之际,由于前舱盖加温加载等试验件任务急需,一部分要交到成都611所,另一部分要送到重庆(长寿县)某化工厂喷涂带回,所内当时让我抽调科技处金东和、结构室谭宜敏、强度室郭殿福、车队王运昌、刘真珠、周学汉共七人组成小分队,由我领队带车,大家共同押运三辆装满试验件及设备的汽车,穿行在丛山峻岭之中。那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其浪潮汹涌澎湃,金石与泥沙俱有,我们在四川境内沿途住宿,每天都能看到一些新鲜奇事,颇吸眼球。但我和同行互相诫免,重担在肩、任务为先,一切必须服从大局。</b></h1><h1><b>来回先后奔波十七余天,汗雨行程六千多里,一路酷暑难奈,尤其化工厂室外现场四十多度高温下工作,七个人先后六人生病,但大家互相关心、共同努力,最终圆满完成了任务。</b></h1><h1><b><br></b></h1><h1><b>情浓厚,人难忘。下面是这七人小分队在途中的合影留念。</b></h1> <h1><b><br></b></h1><h1><b>在那新机研制十分艰苦的年月,全所各个部门大协作,为了新机早日交付部队使用,同志们日夜奋战,超负荷运转……为了保障职工的身心健康,更有效的保驾新机研制的飞航,所工会轮流组织职工到各地度假休养,以利再战。</b></h1><h1><b>1989年7月下旬,科室、机关共9名同志被安排前往大连、烟台、青岛休假疗养了十多天,我还被特许,带上我十四岁的独生女儿同行(女儿的费用单列自理,这也是我唯一一次陪着上学读书中的青少年时代女儿的外出游玩,而现在女儿却经常陪伴我们旅游,令人感慨啊!)。我们大家身心放松、亲密相处,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b></h1><h1><b>下面的照片使我又回到那段时光,只可惜有些人已经离开了我们……</b></h1><h1><b>(照片中站立从左起:孙敬波、魏玉珍、裴再惠、赵发余、叶大莲、杨俊岩、郑金生;蹲在前面的是本人和领队负责人王树江)</b></h1> <h1><b><br></b></h1><h1><b>下面这张照片是我们从大连乘海轮到烟台的途中,夕阳西下前,海轮在茫茫大海中行驶,我和女儿在海轮上眺望大海的留影</b></h1> <h1><b><br></b></h1><h1><b>下面一张照片是我和女儿在崂山上的纪念留影</b></h1> <h1><b><br></b></h1><h1><b>1989年,全机静力试验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之时,我基本上常驻耀县623所,为了工作所需,所里当时专门为我配备了一辆微型小面包车,司机却是大高个子张克岑。记得一次数九寒天,山路险滑,我们推了一段路,终因过于危险,不敢冒然前行,只好被迫折返,改乘大客运才进到山沟里。</b></h1><h1><b><br></b></h1><h1><b>下面一张照片是试验协调例会中的一角,三方人员中623所的王胜利迁居西安后许久未见,而西飞的陈秉恒不久前刚刚离开了我们……</b></h1> <h1><b><br></b></h1><h1><b>下面是全机静力试验负责人之一柴银龙和我在现场的合影留念</b></h1> <h1><b><br>下面的照片是三方(设计方603所、生产制造方172厂、试验方623所)机关主管人员的合影留念,那段紧张但团结友好的协作结下的友情难以忘怀……</b></h1> <h1><b><br>在试验中,曾和603所4室(西工大老同学)张志毅及623所8室(部队农场锻炼老战友)赵子华在试验现场相会、携手工作并留影纪念。</b></h1><h1><b>(见下面的照片)</b></h1> <h1><b><br></b></h1><h1><b>在全机静力试验机分批按组、部件运往623所以及破坏试验结束后将残骇运回闫良的所有过程中,我都和西飞新机办、公安处、运输公司的人员紧密协同,下面的一张照片使我又深深地浸沉并浮想起那段难忘的经历……</b></h1> <h1><b><br></b></h1><h1><b>1990年5月份,为解决飞机内软油箱出现的一些问题,厂、所联合组织攻关小组,由我带队分别前往咸阳西北橡胶厂、汉中南郑某厂(名字已记不清了,调研讨论有关软油箱进出口接管咀的铸造工艺等问题),我们一行六人,在南郑南湖合影留念(见下面的照片)。</b></h1> <h1><b><br></b></h1><h1><b>这次出差中,专门看望了从南郑新迁到汉中市汉冮南岸大河坎的三弟一家,下面是我和三弟分别十年左右再重逢的合影。</b></h1> <h1><b><br></b></h1><h1><b>并且第一次见到活泼可爱的侄女宋歌</b></h1> <h1><b><br></b></h1><h1><b>1990年11月份,新机的全机地面共振试验要在01架上进行,经过全面综合考虑,623所2室的人员出动专车携带仪器设备赶到闫良,试验场地(有专门的技术要求)选在西飞101#厂房里面,我做为三方单位协调管理的主管人员,和我所试验负责人肖英本、西飞军机办主管杨正华及试飞站调度王金瑞、623所2室全休参试人员共同日夜奋战半月左右,在圆满完成了试验任务之后,大家在现场合影留念……</b></h1><h1><b>(见下面的照片)</b></h1> <h1><b><br></b></h1><h1><b>下面是别人抓拍我在现场工作时的一个照片。</b></h1> <h1><b><br></b></h1><h1><b>1991年元月,由于新机170电台技术协调会定于在北京召开,承办会务的担子交给了我所,而当时所内任务繁忙,人手不够,就临时派我前往北京参加并协助办会,协调军地好多家单位的人和事。由于东道主的热情好客以及各家领导和同志们的大力支持、密切协作,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下面是与会人员的合影留念。</b></h1> <h1><b><br></b></h1><h1><b>下面是参会人员下榻招待所的部分工作人员与我分别时的合影留念(很遗憾,工作杂记本销毁后,现在已记不清名字了)</b></h1> <h1><b><br></b></h1><h1><b>由于这次进京距上次(1970年元月初,我农场锻炼结束返单位报到时,专程路过北京一次)相隔二十年整,变化很大,所以顺便个人留影几张作为纪念(见下面)</b></h1> <h1><b><br></b></h1><h1><b>1991年2月下旬,经过改进的火箭滑车又要向610所交付,我二次带队并参加西飞装车、押运的行列,再次穿越秦岭,来到湖北襄樊……</b></h1> <h1><b><br></b></h1><h1><b>火箭滑车在三方共同的参与下卸车、检查、移交……</b></h1> <h1><b><br>610所、西飞公司、603所三方在现场审查并会签火箭滑车试验件移交单</b></h1> <h1><b><br>有一个小插曲,后来一度传为佳话。<br>当时一个年青的设计员,两次火箭滑车的移交都参加了,和我熟悉之后,我们在移交工作的间隙,一起散步在田间地头,痛快的畅聊着,听到他善于思考问题、思路新颖、有奇特独到的见解,我十分感兴趣,并称赞鼓励他,日后定有大的进步并且必有出息……<br>这个小青年就是上面照片中身穿白大挂、手夹黄皮包的那位,他叫李守泽,二十年后成为中航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的院长……<br><br><br>我和西飞军机办的主管在离开610招待所时,特地表示感谢并和她们的主管负责人合影道别……</b></h1> <h1><b><br></b></h1><h1><b>离开襄樊前,我还专门前往609所看望了分别二十三、四年的西工大同系54专业的老同学张燮年……</b></h1><h1><b>(见下面的照片)</b></h1> <h1><b><br></b></h1><h1><b>再看老照片,使我有重新经历的感觉,只不过安装了思考过滤器,抛开忧愁烦恼、阴影负荷,留下“真情”(亲情、友情、乡情、发小情、同学情、同事情、恋情、爱情、恩情……)、欢乐、阳光正能……</b></h1><h1><b>旧照尚有,待后慢慢的品味再续衷肠,下面将我2013年的几篇日志重新转载于后,作为本篇的辅助说明。</b></h1><div><br></div> <h1><b> 【一】</b></h1><h1><b> 整理老照片乐感</b><br></h1><h1><b>六六大顺之年,返聘生活之余,回想往昔,思绪翩翩••••••<br>无意中,老照片成了我交流的知己••••••<br>我开始整理起老照片,并且乐不思饭、迷不思眠,沉溺其中••••••<br>在浩瀚的老照片中,我尽情的畅游,可进、可退,可快、可慢,可顺、可倒,可行、可停••••••<br>在老照片中,饱含着一段段往事、一部部故事、一场场电影,印刻着人生、印刻着历史••••••<br>在老照片中,储藏着绵绵的回忆、久久的思念、深深的情感,堪称精神的兴奋剂、堪称欢乐的源泉河••••••<br>在老照片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都舞动起来了,长篇连续剧不断地在眼前闪现飘过••••••<br>有血有肉、有声有色、有形有影、有滋有味••••••<br>我喜爱并留恋老照片,我要老照片和我相伴,老照片对于我来说,她是我宝贵的财富、她是我贴心的挚友••••••<br><br> ——山木2010年5月于阎良</b></h1> <h1><b><br></b></h1><h1><b> 【二】</b></h1><h1><b> 笑留忆事常自乐</b></h1><h1><b>回忆如鸟出胸膛,<br>翩翩起舞竞飞翔。<br>群雁成行落纸上,<br>化作篇篇新文章。<br>往事似蝶出心窝,<br>重孵演变成诗歌。<br>不为传世任人评,<br>自吟独享无穷乐。<br>——2013年7月2日</b></h1> <h1><b> 【三】</b></h1><h1><b> “提笔”杂感</b></h1><h1><b>(一)<br>人趋老,笔亦轻。<br>勾出短文思念重。<br>云卷季换万物变,<br>空旷时久难忘情。<br>(二)<br>轻笔在手短文生,<br>千军万马我统领。<br>攻坚克难扫凶顽,<br>昼夜不息奔征程。<br>(三)<br>笔轻文短意葱葱,<br>千山万水任驰骋。<br>浪花携裹春风来,<br>火焰激情暖亲众。<br>——2013年8月17日</b></h1> <h1><b><br></b></h1><h1><b> 【四】</b></h1><h1><b>上传老照片<br>为了方便回忆和思念,为了方便与亲朋好友沟通交流,我准备从今日起将不定期陆续上传部分老照片至QQ空间相册,以便随时随地可以随心如愿。<br>人老了,无限留恋以往的岁月,更倍加思念故亲老友。<br>老照片可以帮我穿越时空,带我重返当年、留住历史;<br>老照片可以助我拾起珍藏于心底濒临遗忘的故情故事;<br>老照片可以让我重温旧时风雨坎坷的岁月历程;<br>老照片能够点燃我心中的激情、升华珍贵的友谊、亲情;<br>老照片还能够补充我生存的动力、增加我生活的乐趣;<br>我视老照片为无价瑰宝,<br>我视老照片为知己老友,<br>她将陪伴我终生。<br>正所谓:<br>人老心未老,<br>力衰激情在。<br>抛却烦恼事,<br>快乐涌满怀!</b></h1><h1><b> 2013年10月16日</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