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骨寒梅,静待花开

勇者无敌

<h3>梅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首,与兰花、竹子、菊花一起列为四君子,与松、竹并称为&quot;岁寒三友&quot;。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在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h3> <h3>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h3><h3>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h3> <h3>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林村傍溪桥。</h3><h3>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春雪未销。</h3> <h3>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h3><h3>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h3><h3>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h3><h3>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h3> <h3>莫恨丹青废画工,不须求异只须同。</h3><h3>玉容不及寒鸦色,故托缁尘异汉宫。</h3> <h3>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h3><h3>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h3> <h3>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h3><h3>村前深雪里,昨夜一 枝开。</h3> <h3>山边幽谷水边村,曾被疏花断客魂。</h3><h3>犹恨东风无意思,更吹烟雨暗黄昏。</h3> <h3>定定住天涯, 依依向物华。</h3><h3>寒梅最堪恨, 常作去年花。</h3> <h3>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h3><h3>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h3> <h3>华发寻春喜见梅,一株临路雪倍堆。</h3><h3>凤城南陌他年忆,香杳难随驿使来。</h3> <h3>眼前谁识岁寒交,只有梅花伴寂寥。</h3><h3>明月满天天似水,酒醒听彻玉人箫。</h3> <h3>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搁笔费评章。</h3><h3>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h3> <h3>梅原产中国南方,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无论作观赏或果树均有许多品种。许多类型不但露地栽培供观赏,还可以栽为盆花,制作梅桩。鲜花可提取香精,花、叶、根和种仁均可入药。果实可食、盐渍或干制,或熏制成乌梅入药,有止咳、止泻、生津、止渴之效。梅又能抗根线虫危害,可作核果类果树的砧木。</h3> <h3>梅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花果,已有3000多年的应用历史。《书经》云:&quot;若作和羹,尔唯盐梅。&quot;《礼记·内则》载:&quot;桃诸梅诸卵盐&quot;。《诗经·周南》云:&quot;缥有梅,其实七兮!&quot;。在《秦风·终南》、《陈风·墓门》、曹风·鸬鸠》等诗篇中,也都提到梅。上述古书的记载说明,古时梅子是代酪作为调味品的,系祭祀、烹调和馈赠等不可或缺少的东西。至少在2500年前的春秋时代,就已开始引种驯化野梅使之成为家梅--果梅。1975年,中国考古人员在安阳殷墟商代铜鼎中发现了梅核,这说明早在3200年前,梅已用作食品。</h3> <h3>观赏梅花的兴起,大致始自汉初。《西京杂记》载:&quot;汉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朱梅,姻脂梅。&quot;。这时的梅花品种,当系既观花又结实的兼用品种,恐属江梅、官粉两型。西汉末年扬雄作《蜀都赋》云:&quot;被以樱、梅,树以木兰。&quot;可见约在2000年前,梅已作为园林树木用于城市绿化了。</h3> <h3>隋(581-618年)、唐(618-907年)至五代(902-963年),是艺梅渐盛时期。据说,在隋唐之际,浙江天台山国清寺主章安大师(561-632年)曾于寺前手植梅树。唐代名臣宋景作《梅花赋》有"独步早春,自全其天"等贷语。根据诗文记载来看,隋、唐、五代时的梅花品种,主要属江梅型或官粉型。在四川,唐时始有朱砂型品种出现,当时称"红梅"。《全唐诗话》载:&quot;蜀州郡阁有红梅数株"。今日崇庆县(即古蜀州)朱砂型品种既多且好,显然是有其历史根源的。</h3> <h3>宋(960-1368年),是中国古代艺梅的兴盛时期。艺梅技艺大有提高,花色品种显著增多。南宋范成大著《梅谱》(约1186年),搜集梅花品种12个,还介绍了繁殖栽培方法等,这是中国、也是全世界第一部艺梅专著。书中除介绍江梅型、官粉型、朱砂型外,还介绍了前所未有的"玉碟型"(即"重叶梅")、"绿萼型"、"单杏型"。属杏梅系杏梅类)、黄香型(即百叶湘梅,属黄香梅类)和旱梅型(花期特早,中国国内已不多见),等等。此外,周叙《洛阳花木记》(1082年),记载了朱砂型(红梅)等品种。而张磁的(功甫)《梅品》(1185年)与宋伯仁《榜花喜神谱》(1239年)等,则为有关梅花欣赏与诗、画的专著。</h3> <h3>元代有个爱梅、咏梅、画梅成癖的王冕,在九旦山植梅千株。其《墨梅》画、诗,皆远近闻名。赵孟兆、杨维桢、谢宗可、僧明本等,俱有名诗咏梅。现昆明温泉对岸的曹溪寺内有一株700多年前生的元梅,老态龙钟,虹曲万状,仍年年开花、结实。</h3> <h3>明代梅花的栽培技术有了较大提高,新品种大量出现,种植梅花在当时社会具有相当的普遍性,梅花的栽培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高度。明、清时;艺梅规模与水平续有进展,品种也不断增多。明王象晋的《群芳谱》(1621年),记载梅花品种达19个之多,并分成白梅、红梅、异品3大类。刘世儒的《梅诸》,汪怠孝的《梅史》,皆记梅花,资料甚丰。</h3> <h3>清陈昊子的〈花镇》(1688年),记有梅花品种21个,而其中的‘台阁’梅、‘照水’梅,均为前所未有的新品种。当时苏州、南京、杭州、成都等地,以植梅成林而闻名。龚自珍(1792-1841年)的《病梅馆记〉云:&quot;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重修成都县志》(1873年)记载旱梅、白梅、官春梅、照水梅、朱砂梅、绿萼梅等甚详。当时,咏梅的书、文、画,争相出世,"扬州八怪"中咏梅、画梅的名家,如金农、李方膺,为世人知晓!</h3> <h3>辛亥革命以后,梅花栽培进入了科技创新发展的时代。梅花品种由各地分散种植到集中入圃,由地方和个体栽培到国家政府投入进行科学研究和规模化发展。</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