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之“圆”与聪明之“方”

黎德良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智慧之“圆”与聪明之“方”</b></font></h1><div>&nbsp; &nbsp; &nbsp;&nbsp;</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人们在接触和交流中不仅仅可以学到知识,还能引发思考,后者相对更有意义。教学相长,老师在授业解惑的同时学生带给老师的诸多问题可以促使老师紧急思考,组织分析,归纳总结,这对老师来说无疑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优秀的大学生有追求,给人感觉以朝气蓬勃奋发向上,他们不但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很有想法,他们喜欢提问,并且可以提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记得有一个学生就这样问我 : 对他人的了解是越细越好,还是越模糊越好?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如果简单的回答是,或不是,都说明不了问题。其引发的思考应是全面的系统的,需要深挖问题的本质才能寻找到说明问题的依据。</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知致格物,对于相互间有兼容,有交集或渐变的概念容易混淆,要思辨理清,要依据某一原理或事物规律剖析辨证而得出结论。</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圆和方都有其明显的形状特征,即是最平庸的人都能清楚地辨认出来。对于圆来说难以辨识的方面在于横纵的界定,因为圆形的纵横没有明显的分界 ; 方则纵横清晰,菱角分明,故相对来说,方是代表清楚明白的,圆则具有模糊性。智慧与聪明的概念内涵也是不同的,如果将它们具象化,相对来说,智慧属性于圆,而聪明属性于方。这些道理应该不难理解。</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nbsp;从透视方面来说,比如一个方形的东西,近距离看它是方形的,随着距离越来越远,我们所看到原来的方形物体会变得越来越模糊,直到成为一个圆形的点,所以方变圆是由于距离的逐渐变化而产生的。</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nbsp;画一幅画,在画面中体现远近表现层次时,根据视点离得越近的地方就要求画得越清晰,相反离得越远的物体就要越模糊,这样才是顺其自然,画面就会显得丰富自然,层次分明。</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郑板桥的“难得糊涂”这一广为流传的处世名言就是典型的方圆辨证,它不是真正想让自己成为一个糊涂之人,而是对于某些事物在自己内心清明如镜而又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不得不远离事非之境以求得独善其身之果,是由聪明而转入糊涂即由方转圆。于此远离是糊涂更是智慧,是能以清醒的头脑明辨之,又能以独具的慧眼看待之,更能以高度的姿态心安之。</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自知者明,知人者智”同样是方圆辨证。自知者明是说一个人要能清楚的了解自己,认识自己,这种认识越客观、真实、细致越好,他就是聪明的 ; 知人者智,就是要能正确地认识别人,正确认识需要具有智慧的眼光,既能一分为二地识人长短,又能合二为一地察人品性,这种认识是写意的,是抽象性的,关于他人的个人生活和私密隐私行为则不能窥探和揣测,也就是说该知道的用心,不该知道的就不要去打听。这样的人才是具有智慧的人。</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nbsp;至于知人者还应分远近疏亲,好比画画一样,近者明而远者隐,与自己越亲近的人自然应该了解得深,而疏远和不亲近的人了解不必详细,这都是自然之理理应遵循。诸“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之说也是同一道理。</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聪明是方的,智慧是圆的,二者之间在不同的条件下既能独立存在又能互为转化,充分理解和运用这一辨证原理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事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