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旧照中寻找心灵的足迹 ---学生理发组的回忆 李福森

福森

<h5>(下一照片说明)这是学生理发组下乡为农民兄弟服务的写照</h5><p class="ql-block"><br></p><h5><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在华东师大读书时,有一件事至今仍沥沥在目,这就是学生理发组的人和事。我在校读书时正值国家遭遇自然灾害及经济困难,勤工俭学就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学生自助理发就应运而生。在师大校园里,历史系学生理发组以其服务周到、技术高超、理发师人数众多等在校小有名气 。学校党委书记常溪萍为我们学生理发题了词,说学生理发可以培养艰苦朴素精神。</span></h5><p class="ql-block"> 我有幸从一年级到大学毕业,在学生理发组业余服务了五年,向组里的老大哥徐明德、张继臣、唐光钻等同学那里学到了很多做人、服务的理念和技艺。其中徐明德大哥的父亲就是理发师,他从小就学会理发,自然他成了我们的师付了,起初我们相互当 "试验品",认真学习理发技艺。后来很快就得到同学们的认可。记得为了练用剪刀的技术,我们能练到右手大姆指上下翻动,别的手指纹丝不动的水平,这个技术动作到五十年过去了的今天仍没有忘记。后来我们的组的影响也大起来,连校党委刘维寅副书记也光临我们理发组,我也很认真地给他理了发,他对我们鼓励有加。</p> <h5>  (下一张照片说明)这是理发组的"元老级"成员照,后级中座者徐明德是理发师后代,他带出一批志愿者,前右一是张继臣,前左一是唐光钻</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除了业余在校为师生理发,有时还利用下乡劳动时把理发工具带着给贫下中农理发服务。现在我还保留着张继臣、顾培明两位同学和我为贫下中农会议代表义务理发的一帧照片。顾培明是我们二十多人的理发组里唯一的一位女同学,剪着一头短发的她,一副干净利落的样子,冬天她爱穿一件花白襖罩,让人看到是一个爱干净又讲究的人。她是校女排的队员,在系里是文娯委员,还兼任理发员,真可谓是女中豪杰。她的加入为我们理发组添彩不少。</p> <h5>  (这是下一张照片说明)这是历史系学生理发组全体合影,这架势与理发店规模无啥区别</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张理发组的骨干同学照。后排左面的同学和中坐者徐明德都是"元老级"理发员,特别是徐明德,他从小就跟父亲学会理发,一副十分和顺的面孔,所以他能带出我们这一大批学生理发员。张继臣(前排右)有着浓重的山东口音,他是一个很有爱心的山东汉子,对老师、同学一视同仁,在班级中任团支部书记,毕业时分配到中央党校工作,后任学校高官,退休后他仍秉承"为人民服务"的校训只任学校钓鱼协会会长,每月组织学校业余钓鱼爱好者活动 。唐光钻同学(前排左)则是个颇具独特性格的广东同学,他敢说敢做,眼里容不得半粒沙子 ,看不惯不公平事,不知啥事得到同学们称他为"拿破侖"的绰号。</p><p class="ql-block"> 看到这仅存的几张理发组照片,我在想,青年时候想到什么是自已喜爱的活动就去参与,不为名不为利,义无反顾 ,这是我们当时的一段人生插曲,这段插曲也是我们大学生活的乐章的一个组成部分。现在看来,我们这些人虽然放弃了一些读书和休息的时间,但是这个活动还是培养了自己关心他人、热爱社会公益、助人为乐、为大众服务的品格,为逐步积累自己宝贵的爱心是有所邦助的。后来我离开上海参加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农场工作了十五年,义务为同事理发成了家常便饭,理发不下上万人次,通过理发和同事们和睦相处,休戚与共,加深了对不同职业的人和社会的理解,这应是一笔财富。</p><p class="ql-block"> 所以,当我看到这些理发组的旧照片时,总有一种抹不去的美好记忆,就像一个个重新再做的梦,重新体会那一段段难忘的人生。</p> <h5>(这是下一张照片说明)为同学理发是件开心的事,但这位班级的团支部书记付炳旭巳在去年病逝,这张照片已成了难忘的回忆。</h5><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17年1月7日写于沪上岭杉阁</p>